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多类行业经济效益低迷 钢铁业技术改造寻突围

作者:27发布时间:2012-10-22

  10月18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中国三季度GDP,增速为7.4%,进一步下降。但是下行幅度有所收窄,让我们看到了不少积极的信号。同时海关总署发布公告:9月份我国单月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进出口总值大大超过了市场预期。这在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算一个好消息。事实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并非一日之功,很多行业为此经历了痛苦的行业低谷。钢铁业就是典型的案例。本栏目记者到武汉钢铁进行采访的时候,体会到了这个行业所面临的压力。

  从2004年开始,国家就开始出台政策遏制产能过剩,2009年,国务院下发通知,抵制产能过剩,剑指六大行业: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等成为调控和引导的重点。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邓崎琳认为,现在形势非常严峻,从去年四季度到现在,应该是中国钢铁企业历史上最困难的时期,比2008年金融危机还要困难。这样使整个钢铁行业的经济效益出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面积的亏损和下滑。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兴建的第一个特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武汉钢铁集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年产钢约4000万吨,在世界钢铁行业排名第五。但是,面对整个钢铁行业利润的下滑,作为排头兵的武钢同样难以幸免。

  邓崎琳透露,去年武钢整个经济效益是64个亿元。然而,今年上半年只有三个亿。三亿的微利在整个钢铁行业里仍然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他说,很多钢铁企业包括很多大型企业都亏损了。

  在邓崎琳看来,中国的钢铁行业经过了七八年快速发展的高利润时期,如今已经跌入到微利甚至是亏损的寒冬期。他预判这种微利时代将会持续至少三年以上。

  需求不足、原材料成本上升、产能过剩,是导致大部分钢铁企业陷入微利甚至亏损的主要原因。钢铁萧条的多米诺骨牌正在倾倒,生产企业困难重重,贸易商举步维艰。2011年,我国的钢产能达到7亿吨,但是钢铁大国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

  今年7月份记者在上海钢材市场看到,曾经热闹的市场变得冷冷清清的,生意很萧条,有的已经关门上锁,开门营业的商户也没有多少生意。货场堆满了积压的钢材,几乎没有进出货的人出入,荒草长了一人高,很多吊车闲置在货场,有些钢铁盖上了防雨布,有的则锈迹斑斑,变成了废品。

  整个钢铁行业的萧条也传导到武钢。作为公司的总经理,邓崎琳不仅经常到一线鼓舞员工们的士气,而且还亲自为中层的干部们提出指导性意见。这些措施的目标就是一个,不是为了赢利丰硕,而是守住钢铁主业这个阵地,保证不亏或者是微利即可。

  面对整个行业利润像过山车一样的快速下滑,这个年产4000万吨、有7万多职工的老厂,又该如何保住利润的底线?

  武钢首先调整的是产品结构,大幅减少不赚钱的品种的产量,增加效益好的品种的产量。在调整结构的同时,武钢还对生产成本进行了严格控制。武汉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炼铁厂厂长陆隆文告诉记者,原来他们的烧结筛子孔径大概是5公分现,在变成3.5公分,这样的话烧结矿的返工率从25%下降到现在的15%。

  就是这小小的1.5厘米数值的变化为武钢带来了上亿元的效益,但是刚开始推行时却阻力重重。烧结矿和焦炭这几厘米的细微变化,带来的却是进风量等技术参数的调整,而对于高铝冶炼来说,每一个参数的调整都是一次生死考验。如果高炉生产炉矿不正常,将会带来一系列安全的问题。但是对于陆隆文来说,只能进,不能退。

  陆隆文把自己在铁厂工作了近20年的经验全部用在了调试上,经过反反复复无数次数据的调整,数不清的尝试,半年之后,终于实现了冶炼的平稳、安全生产,仅燃料就节约1.67亿元。他的下一个目标是到年底实现吨铁成本2800元。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上半年,钢铁行业的销售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3.06%,降至仅0.13%。一吨钢的利润仅为1.68元,还不够买一张北京地铁票。

  然而,在邓崎琳看来,这对于全国70多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和数百家中小型企业来说,这是一次重新洗牌、修炼内功的好机会。他说,这个过程对钢铁企业是必经之路,因为中国的钢铁企业太多,产能太高,如果不经过这个过程,总量就降不下来。落后不能淘汰,企业不能做精做强。这个过程是坏事,说不定是个好事,利用这个机会好好地把内部的管理基础结构,好好地调整整顿一下,对今后几年的发展中国的钢铁工业做强非常有利。

  二、家电行业发展多元化渠道电子商务迸发活力

  一吨钢的利润仅为1.68元,还不够买一张北京地铁票。这就是现在中国钢铁行业的现状。大环境如此,武钢如何突围?他们选择了技术改造,以节约成本作为度过难关的第一步。而对于家电行业来说,他们也正面临机遇和挑战。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凭借着人口、资源等诸多优势,中国经过了长达30年的快速增长。但是近几年来,一方面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出口大国遭遇外需不振,再加上国内又面临用工成本上升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挤压,多年来靠数量取胜的家电业也开始遭遇危机。他们如何突围?

  从今年春天开始,家电企业就纷纷“裁员瘦身”应对“寒冬”,2011年,“美的”裁员高达三万人。上市公司里,裁员过万的家电企业有三家。

  德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德康表示,从去年下半年以来,整个零售市场就进到了比较低迷的状态。今年更明显,二、三、四月份零售市场只能和去年保持同步。

  按照往年的市场规律,“五一”长假是厨卫电器的销售高峰。但是,今年的销售业绩并不理想。高德康从1992年开始涉足厨卫电器行业,如今他创立的德意电器公司已经成为国内第三大厨房抽油烟机生产商。

  事实上,对于高德康来说,最大的压力不是人力成本的增加,而是连锁大卖场这种传统销售家电的模式业绩平平。高德康早在几年前就预料到了厨卫电器零售市场的低迷态势,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做各种准备。

  据高德康回忆,2008年10月销售急剧滑落,他们马上意识到了不能把销售依托于某一个单一的渠道。于是从08年下半年开始,就着力发展多元化的渠道模式。

  高德康所说的多元化渠道模式,就是在传统零售渠道之外,开辟新的销售路径,改变厨卫电器行业依赖家电卖场的格局。德意电器搭上了电子商务的快车,从2009年开始,陆续在天猫商城和京东商城等电子商务平台设立了网上旗舰店,网络购物的强劲消费力让德意找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

  当零售市场持续低迷的时候,电子商务这个新兴销售渠道迸发出巨大的活力。近几年持续推进销售渠道创新,使德意电器在今年获得了回报。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比去年增加了20%。

  三、茶叶老字号坚守传统手艺转危为安再续辉煌

  投资、出口和消费向来是拉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在十二五规划中,消费被提升到拉动经济主动力的位置。启动巨大的内需市场成为当下乃至今后经济工作的重点。于家电行业来说,家电下乡、家电补贴都成为刺激消费的重要手段。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家电行业开始布局新兴渠道。我们看到德意集团已经尝到了甜头。作为百年老店的张一元,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也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每年的8月份是茉莉花茶大量上市的季节,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女掌柜王秀兰正在品评新制的花茶,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张一元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国家级茶叶审评专家,张一元卖出的花茶都是经过她的审评后才定价销售的。

  张一元创办于1900年,这家百年老店以茉莉花茶闻名,但是现在面临着新的困惑。王秀兰说,尽管张一元连续多年占据了国内内销企业销售额的第一,但是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她们更多该考虑到的是张一元今后的发展。

  今年,是王秀兰从事茶叶行业的第40个年头,也是她在张一元工作的第20个年头,作为掌门人,她考虑的是如何用现代理念经营好这家百年老店。

  根据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统计,目前茶叶企业大约7万多家,年销售额1000多亿元,销售量145万吨。2011年,尽管张一元的销售额为7亿元,但是与行业第二、第三之间的差距变得越来越小。这让王秀兰感到了紧迫和困惑,百年老店如何焕发新生、延续辉煌呢?

  就在王秀兰苦苦思考发展方向时,一本杂志为她打开了未来之门。她在一次出差时,无意在飞机上看了一本杂志,当时就发现了特劳特公司。在这个杂志上,它介绍了王老吉的案例,从一个地域品牌快速上升到全国的知名品牌。与王老吉同为老字号的张一元是否也可以学习王老吉的定位,这让王秀兰找到了突破口。

  王秀兰告诉记者,其实茉莉花茶本身就是张一元起家的茶。通过定位凸出我们张一元的这种技术含量。张一元的窨制工艺是首批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项目。另外,作为王秀兰本人又是国家这个项目的传承人,唯一的传承人,因此,她认为这种不可复制性就是张一元的优势。

  市场的统计信息显示,2011年热销的茶叶中,乌龙茶高居榜首。茉莉花茶的销量呈现出下降趋势。逆势而动,这对于王秀兰来说,既要舍弃其它热销茶叶种类,也要承担一旦转型失利带来的巨大风险。

  经过长达半年的讨论,开过无数次的职代会、公司中层会、高层会,王秀兰不仅说服了自己,也说服了员工。王秀兰说,做乌龙茶,张一元永远做不过人家原产地的品牌。反之,做乌龙茶的品牌企业也绝不敢涉足茉莉花茶。

  茉莉花茶从采摘到成品,制作周期长达六个月左右,占用资金比较大,而且工艺比较复杂,进入门槛比较高。而这恰恰是张一元的优势。茉莉花茶在张一元的销量最好的时候占90%,现在仍然占公司总销量的60%以上。王秀兰决定迈出这关键的一步。

  今年,张一元开发了6个高端茉莉花茶叶品种,加大了广西基地的投入,在北京筹建了一个茉莉花茶叶拼配基地。看到运行半年来的效果,王秀兰一直悬着的心放了下来。

  王秀兰透露,今年上半年的经营业绩好于比前三年。一至六月份,市场份额递增水平在20%以上。她激动地告诉记者,增长率连续几年都没有出现过达到20%的数字了。

  张一元最终还是下定决心,专注于传统的茉莉花茶,这份坚守值得称道。片中所提到的企业只是中国千万家企业的一个缩影。他们经历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积累了一定的财富,正处在何去何从的瓶颈口。记者认为改变势在必行,或降低成本、或改革创新、或开拓新的销售渠道。都是在为适应新的内需要求做准备。因为中国庞大的消费市场始终存在,只不过经历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各地消费的方式和内容有所改变,当需求开始升级换代,这又将成为新一轮的经济发展动力。我们也希望相关政策能够配套出台,让内需市场真正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