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评论观点:愿中国经济增长走向自主、包容和创新

作者:27发布时间:2012-11-06

        最近,有观点提出,期望中国经济向着自主、包容和创新方向发展,主要评论如下:

       希望未来中国经济实现“自主增长”
  
  “自主增长”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让国内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二是让国内的市场因素而非政府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衡量经济是否实现“自主增长”有两个指标很重要:一是居民消费;二是民间投资。
  
  过去,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在于宏观经济政策,在于政府主导下的投资与出口。实践证明这一观点并不科学,因为有效的宏观政策只能是增长的诱导因素,其本身并不构成增长的内在动力。从资源禀赋和市场空间来看,尽管中国有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最广阔的市场环境,但是这些也不能自动生长出推动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从中国经济的实际出发,只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城乡结构,提高劳动所得比重,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百姓财富,构建消费支撑型发展模式,中国经济增长才会有不竭之动力,中国经济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增长”。
  
  希望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包容性增长”
  
  从理论上讲,“包容性增长”是指经济增长能够给每一个人带来平等的发展机会,给弱势群体带来防冲击的安全网。从政策上讲,“包容性增长”是通过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能够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
  
  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的限制,中国经济增长方式呈现出两个特征: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带动;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高投入和高消耗支撑。事实证明,这样一种经济增长方式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弊端:一是不可持续。1997年—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表明,过度依靠资源投入,将无法保持经济的长期较快发展。二是容易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年均经济增长率达9.9%,1978年—2011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只有两个季度低于7%,它们分别是1998年第二季度和2008年第四季度。很明显,这两次经济下滑主要是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国际市场对中国商品进口需求减少所致。三是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福利水平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
  
  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为此,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应该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要实现经济的“包容性增长”,应该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优先开发人力资源,树立人力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大力激发各类人力资源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智慧。二是实施充分就业的发展战略,把充分就业作为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最大限度地创造劳动者就业和发展机会。三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公共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扩大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希望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创新型增长”
  
  “创新型增长”是指以技术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主要表现为:创新投入较高,国家的研发投入支出占GDP的比重超过2%;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70%;自主创新能力较强,国家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低于30%;创新产出较高。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指标是:到2020年,经济增长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将从39%提高到60%以上,全社会的研发投入占GDP比重将从1.35%提高到2.5%。
  
  今天,中国必须将加快增长方式的转变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总之,我们希望未来中国经济能够实现自主增长、包容性增长、创新型增长,让增长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