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扩内需为“战略基点” 货币政策趋于稳定

作者:27发布时间:2012-11-12

  备受瞩目的中共“十八大”11月8日在京召开。基于对新政策的热盼,近段时间将成为市场演化的重要时间窗口。政府在“十八大”提出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与当前宏观经济减速对比来看显得较为显眼。因为以出口与投资为主要推动力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逼近天花板,这意味着中央将继续强化内需尤其是扩大消费政策。

  中央确立扩内需为“战略基点”

  调结构与稳增长之间的平衡一直是困扰政府的难题。本届政府虽致力于消费驱动经济增长模式的建立,但目前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不过一些向好的趋势正在形成,比如消费占GDP比重停止连续11年的下降。今年社会消费总额在经过连续3个月上升后,10月份消费继续保持上升趋势,同比增速为14.5%。扩大内需已被中央确立为“战略基点”,“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这就涉及到如何进行结构调整和消费转型,从而提高居民的有效支配收入成为关键。据了解,中国年内将制定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总体方案。受收入分配改革的信心催化作用和经济改善的鼓舞,市场预期消费增速可能继续走高。

  从产业来看,创新与质量仍是结构调整的关键词。在产业政策引导下,现代服务业、先进的装备制造业、文化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仍将是创新与调整的焦点行业。此外,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毫无疑问是在城镇化方面,新型城镇化改革方案和发展智慧型城市早已进入决策层视野。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已经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到推进新型城镇化,指出城镇化是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托。

  出台大规模刺激措施的可能性减弱

  尽管“十八大”首次将扩内需提升为“战略基点”,这并不意味着会放松投资和出口,尤其是在中国经济潜在增速放缓的背景下。虽然本周五公布的10月份经济数据好于预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但经济学家对于本轮经济见底仍存在较大分歧,多数认为仅为阶段性底部。央行副行长易纲在“十八大”期间断言,今年中国经济增速肯定会超过7.5%的官方目标。但明年一、二季度或再次下滑亦成为多数经济界人士的看法,投资仍成为最有效的“法宝”。而观察近三届党代会,会后都曾出现投资激增的现象。本届会后是否延续过去的路程?从机构对周期股的观点来看,看好仍多于看空,这表明投资者认为新一届政府的政绩冲动的心理预期仍将存在。

  透过高层表态及“十八大”报告提及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或能从中窥出目前政府对于当前的经济运行状况比较满意。因此会后推出大规模的刺激措施可能性减弱。有分析认为,新一届政府可能规划更宏大、更全面的经济再平衡、结构调整和全面城镇化策略。“新的投资周期上马,短期内不太可能。”国开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李世彤对《红周刊》谈到,目前政策仍是以维稳为主,连存款准备金率都不下调,显现政府的意图。另外即便有投资冲动,新政府也需要过渡期。华泰证券(8.67,-0.18,-2.03%)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微博]也认为,原先的政治规律及经济逻辑此次或已不可持续。最大变数来自中国的长期资本回报率及其预期下行。

  货币政策趋于稳定

  作为与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经济运行紧密相关的的货币政策,在外围央行不断放水下,逆回购一直成为中国央行频繁使用的短期操作工具。会后能否放松利率“缰绳”?本周五公布的10月份CPI同比增速创33个月新低1.7%,至此CPI已持续5个月低位运行。而四大行10月前28天存款流失1.8万亿,这给央行降息、降准、刺激经济增长提供了非常宽裕的操作空间。央行行长周小川表示,明年中国很可能继续实施现行货币政策。易纲表示,金融危机之后的大规模信贷投放和过度投资现象不太可能重现,还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李世彤认为,央行货币政策可能不会因为近期短暂的宏观经济数据而放松,未来将会保持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未来的货币政策跟财政政策搭配关系将发生比较大的结构性转变,这种转变过程带来货币政策未来调控的空间会相对缩小,所以从经济运行数据的影响来看,未来货币政策不会出现大的起伏。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央行的选择依次是逆回购、汇率、准备金率和利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