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铁矿石期货背后的战争

作者:31发布时间:2012-12-06
铁矿石期货背后的战争

       铁矿石期货制度争议背后是国内和国际钢铁产业链的层层利益纠结,然而,主导这一切的其实仍是铁矿石供求关系

       今年10月,受国家发改委委托,证监会期货一部指导课题《铁矿石期货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得到顺利验收。随后,主要负责该课题研究的大连商品交易所很快就得到了证监会对铁矿石期货上市的立项。

  其实,这并非相关部门首次提出铁矿石期货概念。公开信息显示,2011年11月24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曾召开《关于铁矿石期货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影响的研究》课题启动会,铁矿石期货研究正式启动。

  早在2009年6月铁矿石价格谈判胶着之际,国内最大钢铁集团之一河北钢铁集团已经有意打造自己的铁矿石指数,日照铁矿石交易中心也在摸索建立自己的期货“游戏规则”。2010年5月,在铁矿石谈判再次受挫之后,中钢期货副总经理陈东卫提出设想:上海期货交易所是否可以考虑推出一个铁矿石期货?

  “作为业内解决目前钢铁行业问题的一种想法而言,铁矿石期货算不上新话题。甚至铁矿石金融化的想法早在多年前就有过探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下称中钢协)副秘书长迟京东回忆。

   这可能至少说明了两方面问题。一方面,铁矿石期货在理论上确实能解决目前钢铁行业的部分问题;另一方面,一项悬而未决的设想背后必定隐藏着多方的利益纠结。

   一场围绕铁矿石期货的暗战在渐渐拉开。

   把铁矿石金融化,并利用金融工具的特殊属性来规避铁矿石原材料价格的波动风险,从而控制成本和利润,甚至,如果理想的话,可以在国际铁矿石交易中争夺定价话语权。这是国家主管部门计划推出铁矿石期货的根本目的。

  据了解,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铁矿石消费国,统计显示,2008-2011年,我国铁矿石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5%、68%、62%和63%。

  2010年之前,我国铁矿石主要以两种方式进口。一种是铁矿石需求方与供应方每年通过协议谈判,达成年度协议价。另一种是在年度协议价格基础上的现货进口价格。年度协议价格相当于铁矿石远期合约价格,以年内确立的稳定价格规避铁矿石价格剧烈波动的风险,钢铁生产企业和贸易商均能有条不紊地安排生产和运营。相比之下,现货价格波动频繁且剧烈,在与年度协议价格结合使用的情况下,风险尚可控制,但若成为市场上唯一的定价准则,必然会给钢铁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带来巨大风险。

  2010年,这一担忧变成了现实。资料显示,从2010年4月开始,淡水河谷、力拓和必和必拓3大国际矿山强硬地用季度定价取代了年度长协价;随着季度定价逐渐成为事实,铁矿石价格的现货化趋势就已经非常明显。2011年3月,力拓进一步推行铁矿石按市场需求每月调整定价的新机制,铁矿石从此步入指数定价时代。

  华融证券分析师易晶称,铁矿石期货的上市,能够使中国钢铁行业在金融资本上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方便企业多种手段控制风险,从而达到稳定经营的目的。

  多位业内人士均认为,目前,螺纹、线材、焦炭已经率先上市,一旦铁矿石期货上市,钢厂在套保的操作手段上将变得更加灵活,不至于目前一些钢厂通过螺纹钢来套保铁矿石,导致螺纹钢的交易量过大出现有时期货价格无序宽幅震荡频率大大增加。因为铁矿石和焦炭占据钢材成本70%左右,钢厂抓住的时机,买入铁矿石和焦炭期货;卖出钢材期货,通过设计便能构成一种稳定的盈利模型,此时钢厂的主要任务是怎样降低管理成本、财务成本、销售成本,怎样提高生产技术来降本增效,而不是用更大的精力去判断市场,去博市场,也不用在一直担心铁矿石价格上涨中生产,而是更好回归到钢厂经营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