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日钢与吉布森山4年官司尚无结果

作者:31发布时间:2012-12-17
4年官司,还没有最终结果,这是日照钢铁与澳大利亚供应商之间的铁矿石纠纷进度表。

  4年官司,还没有最终结果,这是日照钢铁与澳大利亚供应商之间的铁矿石纠纷进度表。

  从被告到原告,从密切合作到对簿公堂,再到峰回路转,直至今日的风雨再起,双方纠葛背后与铁矿石的市场需求巧合成了一条重合的曲线。

  多年悲欢离合的过程或许可以说明,时移世易,"起码目前中国钢厂在面对海外矿山时,不是绝对地被动,我们的底气更足了一些。"

  门当户对的联姻

  12月8日北京,2012年铁矿石发展高端论坛上,澳大利亚吉布森山铁矿公司(Mount Gibson Iron Limit以下简称吉布森山)的代表不出意料地正装出席,对于这家正在寻找客户的澳大利亚铁矿石公司来说,每一次中国的行业会议都可能是机遇。

  “现在还在外面找新的项目。”吉布森山高级顾问郭菲利(Philip Kirchelechner)向新金融记者透露,该公司明年产能将达到950万吨左右,目前拥有三个矿山,其中有两个已经有铁路,另一个在岛上不需要铁路。

 如今吉布森山已经成为澳洲继必和必拓、力拓、FMG之外的第四大铁矿石供应商。此前数据显示,该公司全年销售收入约6.49亿美元,净利润(税后)约1.73亿美元,净资产约12.7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9.5%。

  吉布森山的官网,清晰地写着“我们与中国钢铁行业的客户有着稳定的商业关系”。这其中的中国钢铁行业客户显然包含了著名的民营钢企日钢。然而在与日钢合作之初,吉布森山远未达到这样的实力。

  在日钢眼里,合作之外,纠葛将向哪条路走仍然还是未知。

  日钢与吉布森山的恩怨可以追溯到6年前。2006年的日钢,年产不过500万吨左右。彼时的吉布森山,也仅仅成立7年时间。与已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三大矿比较,还只处于“少年初长成”的阶段。两个都在快速增长的企业,一拍即合,以短期供应合同的形式向日钢供应铁矿石。

  经过近一年的磨合,2007年6月,双方签署了长达15年的铁矿石长期供应合同。协议规定,日钢每年采购吉布森山位于Koolan岛项目200多万吨的铁矿石。

  从规模上看,日钢选择与吉布森山的合作还属于门当户对。“当时能与三大矿合作的都是大型的央企国企,像日钢这样的民企能够与海外矿山签下长协,已经不容易了。”业内人士表示。

  在当时,能与海外矿山签订长协,是令人羡慕的。“那时,面对海外矿山,中国钢厂是很被动的。”但在上述分析师眼中,然而,门当户对的“联姻”不一定会幸福。合作一开始就埋下了阴影。

  2008年,日钢暂停履行这份长期的合同。当时披露的因为是“因吉布森山矿石品位不符合合同约定,以及金融危机等方面的原因”。这成为双方4年纠葛的第一步,直至今天结果依然是谜。

  金融危机下的纠葛

  在日钢与吉布森山近6年的铁矿石贸易合作中,仲裁一直不断,只是双方还没有走到撕破脸皮的那一步。双方你来我往多个回合,却仍未有量化的数据能够说明到底谁赢了更多。

  现在看来,这两方面的原因显然是双方各执一词。

  在日钢眼里,铁矿石品位不足是纠葛的根本原因,2008年,日钢在接收吉布森山的铁矿石中发现大多数质量达不到合同要求,日钢虽多次向对方提出提高铁矿石质量要求,但未果,因此暂停采购合同。

  吉布森山则认为,2008年的金融危机导致日钢不履行协议才是纠纷的主因。当年9月,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毫无征兆地出现了。现货矿价的暴跌让国内很多钢厂纷纷选择弃长协于不顾。

  据联合金属网提供的历史数据显示,以62品位进口矿粉价格为例,2008年3月其现货价格为180美元/吨以上,金融危机过后的同年12月,跌破80美元/吨,而那一年平均的长协价格为94.08美元/吨。

  除了铁矿石价格以外,钢材产品的价格也出现暴跌。产品价格下跌,当现货价格低于长协价格时,如果还用长协矿,无疑对中国钢厂是巨大的打击,这样的简单账目无论日钢还是吉布森山都算得清楚。

  在当时,大型钢厂都拒绝长协矿,而日钢每年也需要进口1000多万吨铁矿石,这样,吉布森山就自然而然地将违约的标签加在日钢的头上。

  对于日钢来讲,暂停合同后得到实际的好处是,由于现货价低于长协价,2008年,日钢全年利润60多亿元,与此不无关联。

  有关金融危机过后中国钢厂的违约潮,某大型钢厂副总经理表示,“金融危机没有多少人能够预料到,发生之后大家都开始找对方的责任,”但综合看来,他认为“那应该属于不可抗的因素”。对此,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也表示赞同。

  外界对当初暂停合同的原因还都在猜测,当事双反也未有统一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