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煤炭>> 资讯详情

用焦炉煤气加热的单热式焦炉采用贫煤气烘炉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1970-01-01
用焦炉煤气加热的单热式焦炉的烘炉一般首选焦炉煤气作为燃料,当温度升至750~800℃时可直接转为正常加热,这种烘炉操作简便。由于煤气平衡问题或根本就没有焦炉煤气的情况下,可以选用贫煤气进行烘炉。中冶焦耐公司曾为北台、榆中、宏阳等多个焦化厂家应用此法进行烘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烘炉燃料的选择
    焦炉烘炉的燃料可选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固体燃料,但以气体燃料为最优,气体燃料的供入量易于控制,烘炉操作简便。对于用焦炉煤气加热的单热式焦炉,最好是采用煤气烘炉,在没有焦炉煤气如果有其他气体燃料时,也尽可能采用气体燃料。除焦炉煤气之外的气体燃料有高炉煤气。采用高炉煤气等贫煤气烘炉时,将遇到燃烧困难和如何转为正常加热的问题,本文介绍这方面的问题,以供同行参考。
 
2   贫煤气烘炉的燃烧措施
    贫煤气的热值较低,约为3.15~3.35MJ/m3, 只有热值高于4.2MJ/m3的贫煤气可直接用于烘炉。所以,在采用贫煤气烘炉时,必须采取辅助燃烧的措施以保证贫煤气的热值。
    (1) 掺混高热值煤气,提高贫煤气的热值。用掺混高热值煤气的方法将贫煤气的热值提高到4.2MJ/m3以上,则可直接用于烘炉。当炉温达到500℃以上时,可降低高热值煤气的掺混比例,甚至可完全停止掺混。
    (2) 采用高热值煤气伴烧。伴烧煤气可选用焦炉煤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高热值煤气,炉温达到500℃后,可根据情况停止伴烧。
    (3) 如果不采用上述2种燃烧措施,可以采用烘炉特制的防灭火烧嘴及防灭火措施,应用此种方法最好同时砌筑炭化室封墙,这样更有利于防灭火烧嘴的使用和拆除。
 
3   转为正常加热的措施
    采用贫煤气烘炉时,转为正常加热的方式有以下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升温至1000℃进行装煤,采用回炉煤气转为正常加热。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的是机焦侧烘炉煤气管道应设置在机焦侧走台下部,炉前支管及燃烧器外露部分均应在炉柱正面线以内,不应超出炉柱正面线,以保证焦炉机械在烘炉末期的正常试运转;二是炉温升至800℃时,采用贫煤气进入焦炉煤气燃烧系统进行正常加热,本文着重讨论第2种方法。
3.1  贫煤气进入富煤气燃烧系统的实践
    烘炉期间,当焦炉升温至800℃时,将贫煤气送入焦炉煤气燃烧系统,如果炉温继续上升到900℃甚至更高,即可以在这种状况下进行炉孔装煤,并且顺利使焦炉煤气回炉加热,达到顺利开工的目的。计算表明,送入燃烧系统贫煤气的燃烧热远远大于这种状况下的焦炉散热量,因此可以采用贫煤气送入富煤气系统,转为正常加热。北台、榆中、宏阳等焦化厂的第1座焦炉烘炉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转为正常加热的,并达到了较高的炉温,装煤后使焦炉煤气能顺利回炉加热。
3.2  贫煤气进入焦炉燃烧系统的措施
    北台、榆中等焦化厂都是将贫煤气送入焦炉煤气燃烧系统转为正常加热后顺利投产的。北台厂采用了热值约5.0MJ/m3的混合煤气,而榆中厂则采用了热值约3.8MJ/m3的纯高炉煤气。由于贫煤气的热值低、密度大,并且含有有毒成分CO,所以必须采取以下安全措施。
    (1) 为降低地下室主煤气管的压力,应尽量避免煤气泄漏,尽可能加大直行孔板的孔径,使压力维持在4~5kPa。虽然操作压力有些过高,但是转正常加热后至装煤的这段时间很短,完全可以加强煤气管道系统的检查和维护来保证高压操作期间其严密性不出问题。
    (2) 加强横排管与立管的严密性检查和处理。因地下室下喷管无法打压,故用空气给主管充压到8~10kPa,逐个打开加减阀门检查横排管、下喷管是否泄漏,发现问题马上处理。全部检查合格后,再向地下室的煤气管道送入高炉煤气。
    (3) 地下室采取强制通风,保持地下室空气新鲜。在地下室放置4台轴流式通风机强制通风,采取此种应急措施是非常必要的。
    (4) 加强送煤气的安全检查与密封工作。地下室工作人员携带CO报警器,监视所在环境的安全性。并准备4套空气呼吸器,发现煤气泄漏及时处理。
    (5) 为保证每个火道燃烧良好,降低系统阻力,对下喷管、小喷嘴进行调整,即适当拆下机焦侧边部几个火道的煤气喷嘴和边炉全部的小喷嘴。
    (6) 作好交换系统、四大车以及其他各工序的试运转工作,防止因故障影响焦炉装煤和煤气回炉。
    (7) 加强调温、铁件管理以及热态工程的施工,保证炉体各部位的严密性。
 
4   结语
    (1) 用焦炉煤气加热的单热式焦炉烘炉可采用贫煤气,这在保证烘炉质量和减少污染等方面优于固体、液体燃料烘炉。
    (2) 用焦炉煤气加热的单热式焦炉可以采用贫煤气进入焦炉煤气燃烧系统,这样既能节约烘炉燃料,又简化了烘炉设施,方便烘炉操作。
    (3) 采用贫煤气烘炉及转为正常加热时,应重视安全问题,以防止因CO等有毒气体浓度超标而造成的事故发生。作者: 胡远华 马兴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