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球团矿>> 资讯详情

铁矿石谈判背后的中国钢企之痛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1970-01-01

    近年来,中国钢铁业的蓬勃发展,每一年的铁矿石谈判却依旧令中国钢企“如梗在喉”。“从2005年起,中国钢铁工业已连续几年在进口铁矿石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损失巨大,各大型钢铁集团均在承受着高价格的铁矿石压力。”毕马威钢铁行业主管合伙人高智纬日前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导致中国钢企原材料国际贸易话语权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钢铁工业的产业集中度偏低。这就需要其自身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完成产业结构调整,并最终实现由大向强的转变。

  全球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金融危机的突然爆发和加速蔓延使得2008年的中国钢铁行业运行如同坐上了“过山车”。资料显示,2008年中国钢铁业上半年产销两旺,价格上涨,钢铁生产和利润水准创历史新高。但从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从8月份开始,市场价格出现快速下滑,特别是从9月份起,钢铁行业运行发生急剧变化,钢材价格暴跌,钢铁产量大幅回落,钢铁出口减少,这不仅使得众多依靠出口钢材来获取利润的钢铁企业出现亏损,同时面对下游需求量的快速减少,整个钢铁行业面临严峻的挑战。

  今年以来,虽然中国钢企运行环境略有好转,但整体形势依旧不容乐观。6月下旬以来,温家宝总理密集调研,三赴钢铁企业探冷暖。有专家表示,中央如此重视钢铁企业的主要原因是钢铁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钢铁工业已成为涉及铁矿石、焦炭、机械制造、家电、汽车制造、造船业、建筑业等领域的产业链的核心主导者。

  “全球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中国的实体经济,中国钢铁工业也深受影响。”高智纬表示,表面上看,中国钢企的压力主要是来自于出口和内需这两方面的影响,但真正使得行业面临巨大危机的诱因,还是来自于行业内部的结构性制约因素。产业结构的不合理、集中度低、缺乏市场有效的调节机制以及企业管理水准的局限等等,这些内部的因素才是放大此次危机对于钢铁工业影响的主要力量。虽然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发展、呈现出繁荣,但也正是这些掩盖了一些结构性的、关键性的矛盾或者问题。

  上游资源话语权的缺失目前,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力拓公司和巴西淡水河谷三大国际铁矿石供应商每年的铁矿石贸易量占全球的铁矿石贸易量的75%以上。有专家表示,世界钢铁工业的上游产业由于资源储量地的特殊性,以及通过矿业公司的并购重组,从而较早地获得了高产业集中度。

  然而相比而言,作为全球最大的钢产量国和铁矿石进口国,中国的钢铁工业却因产业集中度低,铁矿石进口秩序混乱等因素,在国际矿价谈判中处于被动地位。

  高智纬表示,面对现在钢材消费大幅度下降的情况,国际矿业公司纷纷采取限产的手段维持价格的稳定。此外,他们也正在试图通过并购等手段进一步提高自己的集中度。因此,在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之前,中国钢铁企业仍难以通过有效的市场调节手段,获得在铁矿石谈判过程中的先机。“可以说,钢铁企业依靠市场价格的调整换得主动谈判地位的想法应当得到重视。”高智纬表示,为此,提高产业集中度,加大并购重组力度,进而增加在进口铁矿石谈判中的砝码,成为中国钢铁企业不得不面临的一个话题。

  “走出去”战略并未止步尽管近年来中国企业在收购海外资源企业时,不时受到来自对方政界的强力干预,但高智纬依然认为,这并非意味着当前中国钢企“走出去”之路将由此止步,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国外矿业公司部分已经陷入财务危机,急于寻求偿债方案;而中国企业既有意愿又有能力提供资金收购股份,这样的交易对双方都有利可图。其次,中国的钢铁企业在国外收购矿业公司股份,不仅可以以低廉的价格获得优质资产,还可以进一步取得矿砂定价的话语权,以稳定生产成本、控制风险。第三,通过海外收购,中国钢铁企业还能借鉴欧美前沿钢企在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行业发展、资本集成以及节能减排方面的先进做法,有利于增强中国钢企的长期竞争力。

  此外,高智纬还表示,在经济全球化和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之下,中国钢企还需要学习通过运用有效的国内并购重组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提高并购成本,降低被海外企业并购的风险。但另一方面,中国钢企不可因噎废食,也必须认识到,通过和国际化公司的合作可以掌握、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经验、获得技术研发能力以及有效地利用国际化公司的销售模式和网络,这将有助于中国钢企实现国际化的扩展策略。

来源: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