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球团矿>> 资讯详情

铁矿石:定价权与产业安全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1970-01-01

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巨头,控制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5%以上,铁矿石全球垄断格局的形成,为其在谈判桌上挟制钢铁企业取得了先天优势。如今,三家企业将并作两家,世界铁矿石垄断从“高度”走上了“极端”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工业产品价

格应声而落,钢材从2008年上半年的接近6000元/吨,猛降到现在的约3500元/吨,进口铁矿石从1400元/吨跌到约500元/吨。

媒体惊呼,钢铁业遭遇寒流,铁矿石不再是战略资源,价格必然大幅度下跌,根据行情预计,至少跌40%。事实上,围绕铁矿石发生的“离谱事件”,更让业界大跌眼镜。

铁矿石,一个战略性资源问题正在迅速升级,中国的钢铁产业,也面临着一场持续而严峻的挑战与考验。

需求大国的无奈与被动

2008年2月2日,中国铝业公司宣布,联合美国铝业公司获得了力拓集团的英国上市公司(RioTintoPlc)12%的现有股份。这一“创举”让中国人眼前一亮——我们终于可以大手笔进军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资源了。

2009年2月12日,中铝与力拓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投入195亿美元,将在力拓的持股比例将由之前的9.3%增至约18%,创中企海外投资纪录。业界人士再度欢呼——曾经让我们备受折磨的铁矿石谈判终于有了“重磅筹码”。

众所周知,过去的六年里,由于国际铁矿石的高度垄断,中国钢企在谈判桌上长期缺失话语权,屡屡处于被动地位。2005年,被迫接受71.5%的涨幅;2008年,遭遇联手夹击,澳粉矿猛涨79.88%,块矿涨95.6%。从2003年到2008年9月,进口铁矿石价格上涨了5倍,我国的钢铁业成本遭受空前考验。据统计,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4.436亿吨,成本同比增加1460亿元,相当于全国钢铁企业全年利润的总和。

就在大家都以为水到渠成的时候,力拓悍然撕毁协议。6月5日,力拓、必和必拓、中铝3家公司同时发布公告,力拓集团董事会已撤销对双方战略合作交易的推荐,并将向中铝支付1.95亿美元的“分手费”。顷刻间,一个“重磅筹码”飘于无形。

公告中另一则利空信息是,力拓与必和必拓签署非约束性协议,分别持有50%的股权,合资经营西澳铁矿石生产项目。有评论认为,“时隔一年以后,曾宣布收购力拓的必和必拓卷土重来,以另一种形式将力拓纳入怀中,原本集中度就非常之高的铁矿石市场,将面临垄断进一步提高的态势。”

“两拓”合并,意味着世界上75%的海运铁矿石资源,控制在两家企业手中——新西澳集团与巴西淡水河谷。而用户方呢?则是世界上数千家钢铁企业,其中,中国企业进口了一半以上。中钢协秘书长单尚华表示,目前,上游铁矿石资源的垄断性进一步增强,这也增加了铁矿石的谈判难度。所以,中钢协坚决反对“两拓”合资经营西澳铁矿石业务。中国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的进口国,将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6月22日,安塞乐米塔尔接受了淡水河谷此前同日本、韩国钢企签订的2009年铁矿石长协价格;相比力拓与日韩企业签下的33%的降幅,这个价格让中国更难以接受,粉矿只降低了28.2%。至此,钢铁阵营几乎全线崩溃,中国钢铁业再度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很显然,中国要实现谈判目标更加艰难。中钢协拒绝跟随上述首发价,坚持此前的底线,价格要降40%~45%,并表示“我们不怕和三大矿山谈崩”。

虽然块矿、球团的降幅较高,但是粉矿降幅却与中方的要求差距很大,而粉矿是中国市场的主力需求,具有标杆意义。这意味着对“中国价格”的直接挑战,同时,也无形中削弱了中国作为亚洲地区铁矿石定期价格基准制定者的地位。

按照惯例,6月30日是铁矿石价格谈判的最后期限。但今年这个惯例已被打破,谈判进入“加时赛”。《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和CNN报道时都采取了“一边倒”的立场,主要分析中方面临的种种不利因素,甚至作出了中国可能软化立场、接受33%降幅的预测。

全球铁矿石资源垄断何以形成

1997年到2002年这五年,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五年,中国钢铁产量翻了2倍。也恰恰是这五年,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发生在全球铁矿石领域。这个变化是静悄悄的,资源市场上风云变幻,全球铁矿石资源向三大矿业巨头不断聚集,但中国对此变化的反应,却似乎很淡然。目前,全球铁矿石资源基本被以下三家公司垄断。

第一垄断巨头:力拓。RioTinto是西班牙文,意为黄色的河流,用中国人的取向,黄色暗示着财富。1873年,RioTinto诞生于西班牙,1954年出售了大部分西班牙业务。1962年至1997年,该公司兼并了数家全球有影响力的矿业公司……RioTinto翻译成中文就是“力拓”,世界第三大铁矿石巨头。2008年铁矿石谈判,该巨头拿海运费说事,撕破谈判机制;2009年与日本新日铁先下一城,置中国企业于被动。

第二垄断巨头:必和必拓。BHP公司成立于1885年,总部设在墨尔本,是澳大利亚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庞大的公司之一。BILLITON是国际采矿业的先驱,曾经以不断创新和集约式运营方式而闻名……BHP加上BILLITON后,翻译成中文为“必和必拓”。2008年,该集团与力拓联手夹击中国钢铁业,最终竟然谋得95.6%的“骇人涨幅”。

第三垄断巨头:淡水河谷。CVRD是世界第一大铁矿石生产和出口商,也是美洲大陆最大的采矿业公司,被誉为巴西“皇冠上的宝石”和“亚马逊地区的引擎”。成立于1942年6月1日,1997年5月7日开始推行私有化,并大举兼并铁矿砂企业……CVRD即所谓巴西“淡水河谷”公司,在2008年谈判中,与日本钢企定下65%的基准价,逼迫中国无奈跟随;2009年先是坐山观虎斗,然后从欧洲阻击。

回想1996年,中国钢铁业“过热”,全年产钢1.09亿吨,一个亿吨钢铁时代到来了。钢企效益迅速升温,中国人感受着向“2亿吨”迈进的激情和梦想。也恰恰是在这个“迈进”时期,世界铁矿业巨头完成了规模的迅速扩张,走向了高度垄断。2000年,巴西CVRD成功兼并了巴西和巴林的两大矿业公司,以及Ferteco公司,成为世界第一大铁矿业巨头;RioTinto公司收购了澳大利亚北方矿业公司,成为世界第二矿业巨头;2001年6月,BHP和Billiton公司建立BHPBilliton公司,成为世界第三大矿业巨头。

至此,这三大铁矿石巨头控制了世界铁矿石海运量的75%以上,铁矿石全球垄断格局的形成,为其在谈判桌上挟制钢铁企业取得了先天优势。如今,三家企业将并作两家,世界铁矿石垄断从“高度”走上了“极端”。毫无疑问,相比中国钢铁业集中度近几年“不升反降”的事实,上游国际供应商的“规模化集中”远远走在了前面。因此,我们今天反思“集中度问题”,到底是防患于未然,还是亡羊补牢?仅仅是钢铁产能的集中,还是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整合?值得深思和探讨。

中国钢铁产业的资源安全隐患

据中钢协常务副会长罗冰生透露,今年1~4月,我国72户大中型钢企销售收入5755.9亿元,同比下降18.9%;整体亏损51.79亿元,与上年同期的634.01亿利润形成强烈反差。其中,有29户企业亏损,亏损面达39.73%。

分析认为,“成本高涨”是钢企亏损的首要原因,而铁矿石涨价是钢铁行业进入“高成本时代”的首要因素。目前,铁矿石支出已占到了生铁总成本的50%以上,占到一般钢企钢材成本约40%,仅仅2008年的涨幅,就使全行业吨钢成本同比增加123元,增幅达20%;2009年矿价按33%的降幅,只能使钢铁成本下降约13%,而钢材价格跌幅超过45%。这对于金融危机下的中国钢企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蹊跷的是,1~4月,中国累计进口铁矿石达18846万吨,同比增长22.9%,相当于全年进口5.8亿吨。

这种现象,岂是“供需行情”所能解释的?应该从资源本身的生存状态中寻找答案。

从我国铁矿静态保证看,铁矿资源现探明590亿吨,可开采保有储量115亿吨;按照现行开采量,开采期只有20~40年。相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漫漫历程而言,这个可用年限显然太短了。据我国地质调查局《危机矿山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报告显示,我国现存的铁矿砂等金属矿山,大多数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目前已有2/3矿山呈现老化,保有储量严重不足,再加上前几年我国矿产勘查投入的减少,造成许多矿山资源枯竭、后备资源接替基地匮乏。

从全球已探明储量来看,按照现有开采规模,也不过再开采120多年,相对于人类开发资源的速度而言,铁矿石将很快变成“稀罕之物”。继续以目前速度开采下去,“铁矿石到底还能采多久?用多久?”在这样的背景下,世界范围内的铁矿石资源保护主义正在抬头。“金砖四国”中,其余三家都是中国的铁矿石供应国。2007年以来,印度国内关于加征铁矿石出口关税的呼声不断高涨;巴西总统卢拉公开表示过对“铁矿石运出”的担忧,淡水河谷谈判时动辄以“断供”相威胁;至于俄罗斯,铁矿石已被几大公司垄断,如冶金投资公司一家就控制了43%,可供出口的份额被限制在20%以下。

随着资源垄断的形成,以及各国政府矿产资源保护措施的陆续出台,竞争将趋于惨烈。形势已经不容乐观。未来几年,恰是中国建设“钢铁强国”的关键几年,而真正意义上的钢铁强国都拥有较为强势的、相对稳定的铁矿石资源控制权。这是一个国家由“钢铁大国”转变为“钢铁强国”的一个必要条件。

有分析认为,一旦“两拓”合并成功,中国钢铁业将进一步丧失“定价权”。业内人士担心,今后真的是“澳矿成傲矿——无法谈判”,如果澳矿“断供”,且没有其他原料补充,可能意味着中国至少会有30%的钢铁生产线停产。

从现实来看,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方兴未艾,众多发展建设项目仍在实施或酝酿之中,对钢铁的需求量还相当大,特别是沿海布局的几个大钢铁基地正在建设初期,如何保证未来铁矿石原料的稳定供应,将成为一个巨大的难题。

从经济趋势来看,对上游资源的控制力,将逐渐成为决定跨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因此,能否在资源大争夺中获得相应的权益,取得一定的主动权,将影响中国钢铁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影响中国“钢铁强国”的建设进程,乃至整个工业经济的发展。

世界钢铁巨头的资源战略路径

当前,走铁矿石自给之路,建立“矿-钢一体化”企业,已经是世界风潮。

2006年,全球铁矿石总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占矿业全部投资的27%,在金属矿投资中的比重最大。不仅传统的“三大巨头”在加大力度控制铁矿石资源,塔塔集团、浦相制铁等国际钢铁巨头,也在大规模向产业上游进军。

新世纪以来,安塞乐米塔尔“迅速惊醒,果断出击”,制定了详尽的全球铁矿石战略,在非洲、巴西、印尼等攻城略地,拿下多处铁矿石资源开采权,其中,投入17亿欧元开发的塞内加尔储量高达7.5亿吨,全面达产时年产量可达2500万吨。6月份,该集团副总裁昂杜拉在出席“2008中国钢铁并购重组论坛”时透露,2014年或2015年之前,安赛乐米塔尔将使原材料的自给能力达到75%~85%,“公司将在2012年达到1.2亿吨的矿山产能,成为继传统的三大矿山企业之后的世界第四大铁矿石生产商。”

铁矿石储备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的日本企业依然是“投资冲动者”,投资的范围不限于高品位矿。2007年6月,三菱公司和澳大利亚默奇森金属公司商定在西澳共同开发号称“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铁矿石项目,将可实现年产2600万吨,相当于日本年进口量的20%左右。2008年10月,新日铁、JFE、浦相制铁等7家公司合资2120亿日元,以投标方式取得了巴西Namisa铁矿40%的股权,可确保日本年进口量的10%。日本钢企还计划在利比亚和利比里亚取得铁矿石权益。三菱公司智利分公司主席4月份表示,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重新考虑投资智利境内的铜矿、铁矿石和其他的金属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当前中国企业蜂拥至澳大利亚寻求铁矿投资机会,而根据澳BZ商务投资公司负责人介绍,该国现有12家公司出口铁矿石,有50多家公司将目光集中在铁矿勘探及开采项目上,竞争之惨烈可见一斑。“双拓”的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正是对外来投资的一次“大抵抗”,也是澳大利亚对自有资源的保护行为。

保护产业安全,

中国应该怎么做

要夺回铁矿石“定价权”,保障我国钢铁产业安全,根本途径在于提高自身的资源控制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对产业资源的整合,已经远远落后于国际形势。如果仍不进行战略规划,面对国际资源垄断的强化,无法对国内钢铁产业提供规模化、可持续的供应或后备,将使国际铁矿石巨头更加有恃无恐;如果不实施强势管理,那么,即使勘探出来,也很可能沦为谋取私利和短期效益的工具;如果不提高集中度,监管将更难,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将难以制止。

早在2007年,中钢协就提出建立“铁矿石国储机制”。罗冰生表示,中国应建立一个类似于石油储备的国家铁矿石储备机制。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应该采取措施以保证钢铁重要生产原料铁矿石的供应安全。

2008年1月,中国科协副主席、鞍钢集团原总经理刘王介接受专访时称,“不光是矿业、钢铁业,很多行业自身都要有危机感,不但要看当前怎么样,还要看未来。谈判其实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实力较量,包括大的发展战略和决策。”

2009年4月,出席博鳌亚洲论坛的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价格波动与新兴经济体对策”论坛上称,“初级产品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途径,要让它回归到真实的商品的本质,反映稀缺性、反映供求关系,体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的“铁矿石思维”再也不能停留在“生产需求”这样的层次上了,这个层次的思考只能用来解决企业的生存和效益问题;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是我们能不能造就一个“如来佛神掌”,在更大程度上“拿捏”地球资源。因此,我们必须要长远规划资源储备和真正意义上的产业整合。但是,这项战略工作又绝非是企业、社会机构所能独立推进的,必须要以国家的产业政策为保障,以行政手段为工具,带动地方政府和骨干企业一并参与。

中央政府应该从科学发展战略上认识铁矿石的重要地位,建立国家级铁矿石战略储备和发展政策。应该充分认识铁矿石在工业中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不能将铁矿石与其他金属资源同等看待。举一个形象但未必恰当的比喻,“金矿是价值珍藏,铁矿是工业食粮”。那么,究竟吃饭重要?还是藏宝重要?笔者认为,金银可以没有,但饭不能不吃。不吃饭,会危及生命。

政府应该从保障钢铁工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调研和掌握资源现状,做好铁矿石资源安全保障规划,出台一个类似《钢铁产业发展政策》的铁矿石储备和发展政策,明确在未来十年,甚至五十年的目标和措施。

政府还应该制定专门政策,加大力度动员各类投资实体进军国际铁矿石资源,加大海外探矿、占矿、开矿的力度,并优先使用海外资源。特别要提的一点是,应该有规划性地存留一批“探而不开”、“控而不卖”的重大资源,作为战略储备,以防备在战争、外交危机、骨干企业濒危等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时,解决燃眉之急。

作为钢铁生产企业,也应制定铁矿石资源储备的系统规划,从长远考虑企业发展和后备资源的接续问题。

对铁矿石谈判目前面对的僵局,应该动用国家力量来保卫产业安全。在资源长期储备方面,要像研究石油那样研究铁矿石,要像储备石油一样储备铁矿石。在谈判机制上,要用市场手段来决定具体交易,要对国际铁矿石巨头制定新的“讨价还价”机制,像老百姓买菜一样,灵活处理谈判交易中发生的具体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面向全球竞争,战略要无声无息,战术要低调巧行,动复杂的心思,做简单的动作,也许才能改变目前的被动局面。

来源:凤凰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