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一季度,我国钢铁行业运行形势依然严峻。造成这种局面的最重要原因是,钢铁产量增长过快,市场需求不足。供大于求的态势为钢铁企业扭亏增效再度蒙上阴影。我国钢铁行业产能的现状如何?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何在?化解产能过剩的途径有哪些?日前,《中国冶金报》记者围绕以上问题对业内专家进行了采访。
警惕产能过剩带来的系统性风险
据了解,从全国范围来看,出现产能过剩的行业不仅是钢铁,还包括水泥、电解铝、造船以及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钢铁产能过剩也不仅仅存在于我国,全球的钢铁行业都出现了产能过剩问题。目前,世界钢铁产能约为20.7亿吨,金融危机爆发后的年均产能利用率为75%~80%,世界钢铁产能过剩约5亿吨,其中我国占比高达40%。
“世界各国钢铁产能利用率水平都没有恢复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水平,我国和印度的产能利用率高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发达经济体产能过剩的相对程度其实并不比中国弱。”宝钢集团总经理助理胡学发这样认为。据他介绍,美国将78%~83%的钢铁产能利用率作为正常区间,而日本为78%。2001年~2011年,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基本都高于78%,部分年份还存在过热现象。而2012年,我国炼钢、炼铁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分别下降至73.9%和73.1%。
那么,是不是钢铁产能利用率低于78%就可以被认定为产能过剩?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除了产能利用率低下以外,判断产能过剩的因素还包括:价格竞争激烈、企业效益下滑,且这种现象持续时间较长。他说:“我国钢铁工业确实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而且过剩总量高达2亿吨左右。同时也要看到,钢铁产业投资规模仍保持高位,新增产能仍不断释放,存量产能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如不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制约和规范,过剩问题将更突出。”
目前,我国粗钢产能已经达到9.7亿吨,在建和拟建规模达1.5亿吨,预计到2015年产能将达11.2亿吨。“根据预测,中国的钢铁消费量峰值有可能在7.5亿~8亿吨,目前的产能已远远超过消费量峰值。”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部长冯飞说。
“粗钢消费增速与GDP增速比值,反映经济对钢材消费的拉动作用,已经从2009年的2.55下降到去年的0.47。”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分析。
实际上,虽然经济增速放缓已基本成为定局,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期,粗钢需求仍有增量。通过控制产能增量和调整存量,产能利用率或将回归正常水平。
此外,我国板带材等产品已呈现出明显过剩的态势,但部分高端钢材品种依然需要进口。例如,镀层板、冷轧薄板带、中厚宽带钢和电工钢板等。综合判断,我国钢铁产能过剩仍然是一种阶段性和结构性的过剩。适度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而且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也说明钢铁行业是充分竞争的行业,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提升行业的整体素质。关键是,必须把产能过剩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一定要避免产能出现严重过剩,否则对行业的发展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产能过剩如果任其发展,将带来失业加剧及资金链安全等问题,甚至会进一步引发系统性风险,产生社会稳定等问题。此外,产能过剩造成企业效益下降,也势必导致环保、创新投入不足等问题,进而制约产业素质提升。”李新创说。
挖掘导致产能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化解产能过剩问题,必须先找到造成产能过剩的原因,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其中,过度投资、政府干预过度、政府投资管理失效、产业集中度低造成重复建设严重等,成为业界专家公认的几个原因。
地方政府以土地、矿产资源、投资配套等极具诱惑力的手段吸引大型投资项目落地,不仅放大了企业的投资预期,而且使部分企业更加看重地方政府在投资项目以外所给予的土地、矿产等资源,造成投资热情高涨。对此,冯飞说:“造成产能过剩的最根本原因还是财税体制问题。”
“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有16个省市区仍把钢铁作为重点发展产业。”冯飞说。
此外,我国基于经济规模的投资项目准入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能过剩。李新创说:“大企业投资项目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而且批复周期长,导致项目的市场机会及产业布局不能及时把握住优化调整的最佳时机。而对小企业的投资项目,在客观上存在放任现象,造成行业无序盲目发展,最终导致产能过剩。”
在骆铁军看来,钢铁产业组织结构分散、集中度低是多年来钢铁工业的痼疾,也是造成重复建设的重要原因。“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并导致了在资源和产品两个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
此外,造成钢铁产能过剩的原因还有透支消费、退出机制不完善等原因。当前,钢铁下游行业已进入低速发展期,我国钢材消费量增速明显放缓。2012年,我国钢材消费量为6.4亿吨,同比增长3.6%,比2009年的增速24.4%低20.8个百分点。“近年来,下游行业的超常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未来几年发展的后劲,驱动了钢铁产能的增长,进而造成目前产能过剩的严峻局面。”李新创说。
“两只手”相结合化解产能过剩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迫切需要找到化解产能过剩的具体方法或途径。而在此方面,必须转变思路,在机制、体制上下决心实施变革。
胡学发认为,化解过剩产能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两只手”都需要硬到极致才能见效。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主要负责优胜劣汰、并购重组、关停亏损产线和工厂、技术进步带来的市场自然淘汰等;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主要负责严格市场准入条件、制定政策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善后(社会福利体系)等。“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存量"产能,使得没有竞争力的企业真正退出市场,同时通过政府调控机制严格控制"增量"产能,有利于中国钢铁工业从大到强的转变。”
专家们对化解产能过剩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推动从重审批到重监管的制度建设。冯飞表示:“传统的强化项目审批的办法已经失效,需要标本兼治,采取短期措施与建立长效校正机制相结合。要着眼于建立新型准入制度,重塑监管制度。放松经济性限制,加强能源资源、环境保护、生产及产品安全等外部性要求。将"重前置性审批,轻过程监管",改变为以"过程监管"为主要内容的监管制度。此外,还要强化政府的信息披露和服务职能,建立产业发展预警机制,引导社会投资。”
第二,优化行政考核体制。李新创介绍说,受现行行政考核体制的影响,节能减排有关指标并未系统地纳入到地方行政考核体系中,部分企业没有全面承担应负的节能减排责任,造成不公平竞争。他建议,把反映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状况,反映能源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程度,反映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情况的指标纳入到指标体系中,逐步实施绿色GDP考核制度,使地方政府及钢铁企业在发展中承担生态环境成本。通过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能有效避免无序投资、重复建设及盲目发展等问题。
第三,要关注潜在需求。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钢铁行业联系比较紧密,对钢材需求量较大,尤其是高强度板材、高性能零部件用钢、耐热耐磨钢等节能、节材型钢材品种等。此外,我国59万座桥梁中,钢结构桥梁占比不足1%。钢结构桥没有迅速推广的主要原因是,其成本明显高于钢筋混凝土结构。另外,其设计标准和规范也没有形成完整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钢结构设计规范和标准,同时,钢铁企业须努力降低制造成本和提高钢结构用钢材质量性能。通过二者结合,推动我国钢结构行业快速发展,将有效缓解高端板材品种的产能过剩。”李新创建议。
第四,钢铁行业要进一步提高集中度。目前,推进兼并重组遇到的最大挑战还是如何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利益冲突”,降低产业退出壁垒。为此,国家应坚持市场化运作,借助实施节能减排加速退出,更多地利用经济手段(差别电价、气价、水价)和过程监管。
第五,“走出去”化解产能过剩。这种“走出去”既包括与下游行业加强合作“走出去”,也包括与国外企业合资合作“走出去”。“与国外加强合作,通过海外投资建厂或工业园区,不仅可以转移产能,还可以规避贸易风险。中国企业走出去现在"不差钱",但缺少好的项目。”商务部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司商务参赞陈润云说。
“化解产能过剩,转变发展方式是根本之道。钢铁工业应彻底放弃追求规模效益型发展方式,禁止任何扩大产能的钢铁项目,不再盲目发展,坚决走品种、质量、服务效益型发展道路。”李新创最后说。
来源:生意社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