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35年前,约翰迪尔植根中国以来,我国在联合收割机上的发展,就注入了外资的血液。同时,我们的市场也在逐步被外资所吞噬。最近有人测算,外资在联合收割机领域,用29%的市场份额吃掉了39%的利润。这一数字背后,是技术水平和产品附加值的最直接体现。我们大量占有市场,却未必能引领行业的持续发展。
约翰迪尔的联合收割机业务,在我国的发展,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从35年前,约翰迪尔向中国提供产品和技术,后来给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提供技术转让,再到建立合资工厂、成立独资公司,如今有加入玉米收获机械和水稻收割机的业务,其收割机产品线已经非常长,而其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也非常高。约翰迪尔大喂入量收割机处于垄断地位,玉米收获机械也一举成为行业翘楚,水稻收割机的推出,也必定引起行业不小的波澜。可以说,约翰迪尔在中国苦练30多年的内功,30多年的辛勤耕耘,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
爱科集团作为世界第三农机巨头,在收割机领域,也有自己独特的优势。但其一直关注、关心甚至是关切地慰问过中国,都一直没怎么下手。在看到各大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如鱼得水当下,终于也按捺不住自身的冲动,先后在成立常州和大庆工厂之后,把山东大丰也吃掉了。尽管业内很多人都不看好这桩买卖,但美国人毕竟不是傻子,2亿也好,1亿也罢,如此大手笔的投入,已经远远超过“开玩笑”的可能。如果爱科集团抓住了这一轮行业升级的机会,市场份额和利润是可想而知的。
凯斯纽荷兰的收割机业务,尽管还未在中国建立专门的生产基地,但其大量的收割机已经在农垦及农场作业。作为世界第二大的企业集团,凯斯纽荷兰在联合收割机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能力。无论是当年的case IH还是如今的纽荷兰,在三大作物及牧草设备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
克拉斯被誉为收获专家,是最早和中国合作的收割机企业之一。在这里用“之一”,是因为他几乎和约翰迪尔同时进入中国,只是约翰迪尔的路走得比较顺,成功的光环把佳木斯工厂带向了全国。而克拉斯和开联的合作,最终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逐渐淡出行业的视野。但作为收获专家,克拉斯在收获机械领域,无论是大宗农作物还是经济作物,其收获技术都在国际前列。
此外,赛迈道依茨法尔成立集团公司以后,一直保留着收获机械的板块。其收获机械,在欧洲和北美,也有不小的名气。作为一个国际纵队,赛迈道依茨可能没有凯斯纽荷兰那样大手笔运作,大踏步前进,但在收获机械的发展上,一直专注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也一直走在国际收获机械发展的正确道路上。而且,其具备很高的自制与核心技术,很难被业内模仿,更难以跨越。
上述欧美企业,在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占领大部分市场,同样,在我国具有大地块作业条件的地区,基本被其牢牢占据。在我国大规模作业地区,高端收获机械已经成为外资之间的竞争。而南方、丘陵山区地区,则被发展较快的日韩企业,在最近10几年的时间里,迅速占有。
日本久保田公司,以出口产品敲开中国之门,到后来在苏州建立独资公司,用不到10年的时间,已经占领中国半喂入联合收割机的绝对份额。据说,苏州久保田从未向日本总部要过钱,其发展过程完全是自身规模滚动发展,就像传说中的滚雪球(snow ball)。
现在,久保田从半喂入发展到全喂入,从水稻机发展到油菜,甚至是胡萝卜,有可能还要发展玉米收获机。目前来看,久保田和约翰迪尔都在互相突破,久保田发展拖拉机和玉米收获机械,而约翰迪尔发展水稻收割机,很显然,以后可能中国的收割机高端市场,将完全被这两家企业瓜分。
当然,作为在中国规模第二大的日本农机企业洋马公司,在产品链上也不缺乏亮点。只是,洋马公司的发展有些更中国化,人情味太浓,管理上没有久保田如此精细、高效。但作为老牌农机企业,洋马公司的半喂入收割机以及全喂入收割机,都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而且,在向功率的两级发展上,洋马公司的战略布局十分明确,向小型和大型发展,这是市场需求的方向。
韩国公司中,大同和国际在中国的业务比较明显。大同公司很早就进入中国,在江苏南京建有工厂,前不久在安徽滁州也建立了新的生产基地。国际公司,最早也和江苏某公司有过合作,但并不顺利,后来试图通过独资进入中国,但因一些问题也未能成功。现在,国内有不少企业用了国际的技术,说明市场还是很好的。所以,国际公司在安徽宿州成立的合资公司。但韩国公司因为在渠道建设上明显的缺点,一直未能在同产品的竞争上显出优势。但如果有着力点,或者农机营销渠道整合,不排除其能够快速占领市场的可能。
无论是欧美企业,还是日韩企业,无论是玉米、水稻和小麦三大作物的收获机械,还是油菜、牧草、向日葵等经济作物收获装备,他们都紧紧地贴近用户,沿着市场需求的方向,快速前行。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外资在收割机领域的布局,我简单列举一下几大公司涉足的产品。在我国,目前的主流产品包括大型联合收割机(以区分新疆-2系),半喂入收割机、全喂入(纵轴流)收割机、玉米收获机和经济类作物收割机及畜牧机械。
1.大型联合收割机
约翰迪尔
凯斯纽荷兰
爱科集团
克拉斯公司
赛迈道依茨法尔
2.半喂入收割机
日本久保田
日本洋马
韩国大同
韩国国际
3.全喂入(纵)
日本久保田
约翰迪尔(新投入)
洋马
4.玉米收获机械
约翰迪尔
久保田(据说要投产)
克拉斯(籽粒收获,可能是发展方向)
5.其他收获机械
克拉斯、约翰迪尔、久保田、爱科集团和赛迈道依茨法尔等公司,有畜牧机械,胡萝卜收获机械,油菜和向日葵的收获机械。此外,德国格力莫公司,更是土豆收获专家。
而我们国家最早的四大联合收割机厂,佳木斯的优势资产已经被约翰迪尔吃掉,新疆在经历几年的短暂辉煌后,如今如空壳一般,而四平东风和开联则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目前我国的收割机企业,绝大部分都是由四大联合收割机厂衍生或发展起来的,据统计,有超过300家,主要是最近10几年以新疆-2型联合收割机起家,产品也都是在此基础上改进,发展而来。
如今的收割机行业领袖,福田雷沃重工,被视为行业发展的最大希望,现在以超过70%的市场占有率,在收割机行业遥遥领先,并不断发展新的型号的机器。但即便如此,面对国际巨头的产品,以及产品研发的速度,福田雷沃重工依然处于不够理想的境地。比如,在纵轴流或双滚筒全喂入收割机的研发张,其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桂民亲口承认,研发速度较慢。而最近陷入人才流动旋窝的流言,团队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发展也有所影响。
依托开联的配套基础,河南瑞创以近10亿元的投资,高调进入联合收割机行业,大有引领行业洗牌的架势。然而,在福田系的领导下,用模仿和跟随战略,显然有点不合时宜。福田的成功不可复制,连福田本身都无法再次复制的神话,在别人运作起来,更是痴人说梦。瑞创前期的发展,招来用户不少的反馈,这也是为什么当时我们没有为其提供宣传的一个原因。我们认为,只有为用户负责,才能在行业站住脚,之后才有发展的可能。
瑞创的高层,可能也看到了此法不妙。据悉,瑞创有了比较大的变动,改名为奇瑞国际重工,而外界盛传的福田雷沃重工前CEO王金富入主一事,恐已成为事实。但是,奇瑞的心思恐怕不会放在农机这个圈子里做文章,因为农机确实盘子太小。据说,名为奇瑞国际重工,是要在工程机械、造船以及汽车领域下功夫,而马自达集团一位高管也向笔者透露奇瑞在开封的项目,很可能是第二个汽车产业园。以上行业,哪个都比农机行业有“钱图”,尽管已经有了全系列的小麦、玉米和水稻收获机械,尽管农机行业是持续性最好的行业之一。相信,从瑞创到奇瑞的变更,不单单是一个名称的变化。
常发把锋凌和老佳联收进来,有了其在收割机行业比较长的产品线,但比起房地产和制冷设备,这块业务也石油想着如何装入上市公司的心思了。不是说发展不好收获机械,而是在个领域投入和产出,明显不成比例。
至于湖州地区的水稻机系列,自从星光打出名头,有引领行业发展之势的时候,其总经理和总工程师一起出走,很难断定其产品是否还有升级的希望。
除了上述几个大的联合收割机企业之外,还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更入世界500强的国机集团,旗下有不少收割机企业,我们且称为国机系吧。
国机系有洛阳中收(含一拖收获机业务),现代农装湖州、株洲公司,美诺公司,呼和浩特的华德牧草,以及农机院庞大的收割机人才团队及技术储备。
为了更清晰的看到国机系的产品布局,我简单列出每个企业的主要产品以及优势所在。
1.中收公司
玉米收获机(含籽粒收获机械)
小麦收割机(有大型机械,6公斤以上的技术)
全喂入水稻机(已经有从1.8m到3.0m的10多个机型上目录)
经济作物收获机(油菜,向日葵等)
2.湖州/株洲公司
半喂入水稻收割机
全喂入水稻收割机(双滚筒和纵轴流都有涉足)
3.华德公司/美诺公司
畜牧机械(中国的克拉斯)
土豆收获
4.农机院技术和人才团队
最大的收获机械研究机构,最早从事收获机械研发的团队,最先进的收获机技术储备等。
可以看出,目前国机系有比较全的产品线,从主流的小麦、水稻和玉米三大作物的收获机械,到油菜、牧草以及经济作物收获机械,而且有农机院这个技术平台,可以依托国家课题,重点项目进行科研。如果能够很好的进行整合,发挥出技术和产业相结合的优势是有希望的。
有人参考约翰迪尔的做法认为,可以将国机系的收割机业务整合,将总部放在北京农机院,负责市场和研发,产业分给各地的工厂,这是比较合理,比较科学的组织构架(避免各兄弟公司之间竞争,集中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产业优势)。这个体系,完全可以支撑一个大的收获机械集团。
这样的一个整合方式,也是行业发展的一个方向。根据国家刚刚发布的农机行业“十二五”规划要求,未来中国的收割机行业,最多保持3家综合型的企业集团,其余的中小企业,要在做精做专上下功夫,这是唯一出路。
大企业集团打造收获机械全方位的技术平台和解决方案,中小型企业做专做精赢得自己的消费群体,这是中国收获机械行业发展的方向,也是希望所在。
来源:中国机经网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