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限制低热值煤进口,规范商品煤质量管理和流通秩序,促进煤炭清洁利用。
自去年以来,我国煤炭产业景气度持续下滑、煤炭价格维持跌势,但进口煤持续涌入国内市场。这一态势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进口煤当中相当大一部分是低热值、高硫分、高污染的低品质煤。这些劣质煤不仅拉低了国内煤价,也给节能减排带来沉重负担。
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制定,旨在规范商品煤质量管理和流通秩序,有望使动力煤品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促进煤炭清洁利用。
据了解,征求意见稿拟限制热值低于4544大卡、含硫量高于1%、灰分高于25%的煤炭进口,要求不满足最低质量条件的商品煤应通过高效环保技术就地利用,全硫分较高的动力用商品煤定点供应给装有高效脱硫及硫资源回收装置的用煤企业。
根据征求意见稿,商品煤利用企业应按照与设备设计用煤质量要求基本一致的原则采购和利用煤炭产品,并实现达标排放。用煤设备的设计和制造应该符合相关用煤比重,设备出厂时附带用煤质量要求。商品煤质量不符合标准,通过欺诈手段经营的,将责令停止销售,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取消煤炭经营资格证。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姜智敏表示,暂行办法的制定对进口煤质量实行了严格管理,也对国内煤的生产、加工、储运和销售以及使用提出了高标准、严要求,对以后规范商品煤的质量管理和加强进口动力煤是一个很好的约束。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我国进口煤达1.1亿吨,同比增长25.6%。由于当前煤炭产业仍处于寒冬期,煤炭市场需求疲软,煤炭价格持续低位徘徊,而进口煤的大量涌入,更使已经处于寒冬期的煤炭产业雪上加霜。
不少煤炭企业十分支持限制煤炭进口,特别是低热值煤炭进口。在不久前举办的中国煤炭经济30人论坛上,陕西煤业化工集团董事长华炜就指出,进口煤大幅增长是造成我国煤炭行业这一轮困难局面的主要因素之一,而造成进口煤大幅增加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煤炭“促进抑出”政策、国内煤炭结构性需求、国外煤炭供给相对过剩、国外煤炭价格优势等。
据了解,2005年以来,我国分步骤地对煤炭进口关税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但并未对进口煤的质量设置标准,这也导致了相当大一部分低热值、高硫分、高污染的低品质煤涌入中国市场。
进口煤的涌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境内煤炭资源、改善了东南沿海地区供求结构,但对我国煤炭产业结构的冲击是巨大的,加剧了国内煤炭市场的供求矛盾,严重影响了产业景气度的回升,而且进口煤中充斥着大量高灰、高硫、低热值的劣质煤,对我国环境保护形成威胁。
也有专家认为,这一暂行办法落实后,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提高国内煤炭市场价格,但无助于煤炭企业真正走出困境。“中国煤炭行业面临的危机是煤炭市场化的必然结果。要尽快走出行业寒冬,煤炭产业必须正视供需失衡现象,解决好产能释放过快的问题。”
与煤炭企业对限制低热值煤进口的大力支持不同,电力企业对于这一征求意见稿似乎并不买账。根据媒体报道,目前,五大电力集团——中电投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已经联名上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反对拟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的提议。
据介绍,近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低热值煤炭大量进入我国市场,这些煤炭进口价格相对便宜,而且主要用做配煤,相对于国内低卡动力煤更具成本优势,进口量随之逐年攀升。
电力企业认为,为进口煤设限不符合市场规律,同时对环境保护作用很小。国电电力董秘陈景东对媒体表示,煤炭进口不应该限制热值,因为电力企业会判断单位货币的热值,如果热值低,价格就低,那么单位货币的热值也是合算的。因此,煤炭应该以价格来定,而不是按照热值高低。
也有电企专家指出,为进口煤设限,以及对煤炭进口商设定准入门槛,可能导致煤炭进口资格逐渐被少数大型进口商所控制,进而引发进口煤价格提升,带动国内煤价水涨船高,这将使火力发电成本增加,使火电盈利再次陷入困境。
此外,由于前几年国家鼓励煤炭进口,许多火电厂的锅炉根据进口煤种做了改造。限制低热值煤炭进口后,这些火电厂不得不花费巨资重新改造锅炉。这也是电力企业反对对进口煤设限的又一原因。
也有专家认为,限制低热值煤进口政策的实施尚需时日,其对动力煤进口总量的影响将远小于预期。由于煤炭产能的集中大量释放,限制进口煤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扭转煤炭供过于求的格局,动力煤价格仍然缺乏上涨动力。
机动车治污更强力,各市州主城区将禁行黄标车,成都主城区2013年底前禁行,其它地级城市主城区2015年底前禁行。杨雪鸿说,今年各市州将普遍提高机动车排污标准,配套提高燃油品质、加强油气污染治理,省2015年底前全面供应国Ⅳ标准车用汽油,2016年底前全面供应国Ⅳ标准车用柴油。环保部门对新、改、扩建的加油站、储油库将严格环评审批和验收,未达到国家排放标准要求的一律不得通过验收。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