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李克强上任干了三件事

作者:27发布时间:2013-08-12
   北京话,光说不练假把式,光练不说傻把式,又说又练真把式。

  李克强接任国务院总理之后,市场一直在“观其行,察其言”,各种版本的克强经济学说法在市场流传,方式无非是把李克强的做法和前任作对比,从而找出不同点,不刺激就是这么找出来的,去杠杆也是这么找出来的,但是无论是不刺激还是去杠杆说的都是不干什么,调结构当然属于干什么,但是调结构也不是李克强的发明创造,李的前任的前任就已经开始为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而操心劳累,所以这样总结出来的东西真的构不成所谓领导人的经济学思想主体,连理念都有点勉强。

  那么,李克强上任这些日子都干了什么呢?

  第一是放开管制。在水皮的印象中,每次国务院常务会都有下放和取消行政审批的内容,而李克强下去视察追问的也是地方上简政放权的落实。有人统计,一百天中下放的行政审批有65项,取消的不计其数。审批是什么?是权力,是控制,是利益,过去十年大家有走回头路的感觉,很大的原因在于政府权力过大,对市场干预过多,而政令出不了中南海恰恰在于卷入利益分配过深。如果利率由央行定,物价由发改委定,那么这个市场上还有什么东西是由企业决定的呢?所以,放开管制本质上是恢复企业的市场主体地位。

  第二是放开准入。关于不同经济性质的表述,中央文件中有两个坚定不移的说法,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两个坚持非常全面,但是实践中并非一帆风顺,光是促进民营经济发展36条,国务院就发过两次文件,但是“天花板”依旧,“玻璃门”照常。温州金融试验区同样搞过两回,每回都无疾而终,民营银行都没有进入最近的方案,现在为止,中国的民营银行只有一家民生银行(600016,股吧)(8.80,-0.24,-2.65%),而且还是诞生在朱镕基时代。李克强此次通过金融支持产业结构调整十项意见,明确提出放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组建民营银行再次成为试金石。试什么?试真放开准入还是假放开准入。

  第三是放开市场。如果说放开管制是还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放开准入是为了激活民间资本,那么放开市场实质上就是重新定位企业与政府、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划分有形之手与无形之手的边界。李克强上任之初就提出要收回政府之手,恐怕也是为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为名直接介入经济活动从而越位而担忧,相伴而生的则是社会管理的缺位,而地方政府的所谓融资平台已经把政府职能完全异化为市场主体,房地产调控不可能成功的根源正在于此,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国务院常务会的议题从没涉及房地产市场的原因之一。稳定宏观,激活微观,托住社会,这是李克强上任之初的主张。市场最害怕的是什么?不确定性。政策稳定之下,市场博弈才充分,充分博弈的市场才有价值发现功能,优胜劣汰功能,自我修复功能。李克强最新提出的GDP和就业保下限,CPI管上限,划出的是一个区间,在GDP或CPI接近突破上下限之前,政府由台前退至幕后,这不但让政策稳定持续,而且也让市场有充分预期,宏观调控的本质是逆向调控,目的是避免失速,是底线调控,只可偶尔为之,不可李代桃僵。

  这一切的代表作就是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出炉。据称,这个此前大家并未听说过的创意正是来自于李克强本人对上海的视察。两个月不到,国务院就推出了一份涵盖21项措施的初步建议书,虽然相关金融管理部门均有反对之声,但是7月初的国务院常务会还是原则通过了这个总体方案,在上海外高桥(600648,股吧)(14.44,-0.21,-1.43%)保税区等四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内将放开外汇及利率管制,从而促进跨境商品和资本流动。考察李克强的经济思想,这块“试验田”是个不可不看的活标本,保税区是“存量资产”,自由贸易则是引入的增量改革,切入口虽小,阻力亦小,示范意义却大,这样的路径选择成功不成功,大家可以走着瞧。
 
         来源:商务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