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产能过剩全球钢企各寻出路

作者:24发布时间:2013-08-12

    今年,国际钢铁业的开局依旧艰难。年初,漫长的“严冬”使得北半球主要市场持续疲弱不堪,亚洲供应依旧“惹人注目”地上升、欧债危机阴霾不散、美国各主要钢企收益和市值不断下滑,均引人忧虑。铁矿石等大宗商品市场未来跌势明显,对于处在艰难时世中的全球钢企是一个好消息。开春至今,疲弱连连的国际市场终于在美国经济复苏企稳的势头下迎来一丝希望,但是业内对于市场是否真正触底反弹的担忧犹在。

   《经济学人》7月份对国际钢铁业曾经作出这样的评论,当前的全球钢铁业就是陷于亏损“困境”中的“囚徒”。对此,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此前关于钢铁业的一份报告中认为,要解决国际钢铁业目前的困境,就是要解决供应面的问题,需求面由于受制经济发展的阶段而无法掌控,但是供应面的问题又由于解决层面牵涉过广而迟迟没有有效方案,致使整个行业陷入“两难”。于是,在这样的情境下,今年以来供求失衡的国际钢铁业总体表现难言乐观。

   产能过剩全球钢企各寻出路

   国际钢铁协会(worldsteel)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今年上半年,全球64个主要产钢国家和地区粗钢总产量为7.9亿吨,同比增长2%。

   美国投行摩根斯坦利在今年5月份发布的报告中称,全球钢铁业的过剩产能已经达到3.34亿吨,其中,中国有约2亿吨过剩产能,欧洲过剩约4000万吨,日本过剩约1600万吨,韩国则过剩约500万吨。有分析认为,在失衡的供应和需求局面下,今年全球钢铁企业艰难的基调至今难以全面扭转,钢铁企业利润持续下滑将是中长期趋势。

   全球钢企利润承压

   纵览今年以来世界各大钢企发布的财报,不难发现“亏损”、“利润下降”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业内人士称,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全球钢铁业产能过剩引发的过度竞争。

   美国的钢企财报显示,美国钢铁公司第一季度的亏损超出预期,数额达到7300万美元,第二季度同样亏损78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净收益1.01亿美元;纽柯公司第一季度的净销售额同比下降10%,至45.5亿美元,综合净收益同比下降42%至8480万美元,第二季度该公司的净利润从去年的1.12亿美元下滑至8510万美元,同比下滑24%。美国钢企纷纷表示,由于竞争激烈,很多企业不得不被迫下调报价,这是导致利润下滑的主要原因。

   欧洲的钢企财报显示,5月份,印度钢铁巨头塔塔对其欧洲业务减计16亿美元,该公司在2012/13财年净亏损12亿英镑。安赛乐米塔尔在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3.45亿美元,去年同期为净盈利9200万美元,同期销售额下降了13%。芬兰不锈钢生产商奥托昆普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1.52亿欧元,去年同期为净盈利1200万欧元。相较于美国,极度疲软的需求和更加突出的产能过剩,使欧洲钢铁企业的业绩在全球成为倒数。

   日、韩的钢企财报显示,合并后的新日铁住金2012/13财年(截至今年3月31日)的营业利润为201亿日元,同比下降74.7%;净亏损1245亿日元,而上个财政年度为盈利585亿日元。神户制钢2012/13财年净亏损270亿日元,远高于上一财年的净亏损142.4亿日元。韩国浦项今年第二季度营业利润同比大减30.5%。业内人士称,产能过剩引发的激烈竞争使日本钢铁出口的竞争力和效益大打折扣,虽然日元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对冲了这一不利情况,但日本企业仍然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

   新兴市场方面,印度钢铁管理局(SAIL)2012/13财年净利润为217亿卢比,同比下滑39%;京德勒西南钢铁公司今年第一季度实现税后利润29.6亿卢比,同比锐减62%。俄罗斯钢铁企业俄车钢(Mechel)今年第一季度净亏损3.21亿美元,去年同期为盈利2.18亿美元。巴西米纳斯吉拉斯钢铁公司(Usiminas)今年上半年累计净亏损1.447亿雷亚尔。新兴市场国家钢铁企业利润的下降,意味着产能过剩已经从成熟市场逐渐向正在发展中的新兴市场蔓延。

   对于全球各大钢企今后的经营状况,有分析认为,日本钢企由于2011年大地震之后多数钢企顺势进行了合并重组,大面积优化其生产经营,同时受日元贬值促进出口等有利因素的影响,使得今后的整体经营状况改善。而欧洲钢企由于面临成本高企、需求疲软等问题均没有被有效解决,因此未来可能长期处于经营不利状况。对于美国钢企来说,市场中长期需求看好,同时进口量今年上半年降势明显,未来经营环境乐观,效益好转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钢铁业务全面收缩

   在需求复苏难以指望的背景下,削减供应是各国钢铁企业化解产能过剩的最好选择。近来,关闭和检修停产钢厂、产能,退出某地(通常是产能较大)项目,出售钢厂等报道频频出现。其中以钢企退出欧洲地区最为频繁,蒂森克虏伯出售美洲业务的过程最为漫长,而浦项和安米退出印度项目最为“声势浩大”。

   欧债危机阴影下的需求疲弱,使得众多世界钢铁企业作出了远离欧洲市场的决定。俄罗斯钢企成为撤出欧洲市场的“先锋”:谢韦尔关闭了其在意大利卢基尼的钢厂,俄车钢公司暂停了在乌克兰和罗马尼亚的电炉冶金工厂和炼钢厂生产,同时还在7月底出售英国的棒材厂,MMK(马格尼托哥尔斯克)在土耳其的Metalurji钢厂的电炉和热轧车间暂停生产,耶弗拉兹集团则停止了其捷克分厂的生产。全球钢铁巨头安赛乐米塔尔于今年4月23日表示,开始封存位于法国弗洛朗日(Florange)钢厂的2座高炉。蒂森克虏伯公司的董事会也正在审查出售部分欧洲钢铁业务的可行性。

   蒂森克虏伯欧洲钢铁业务的收缩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事件,其在欧洲以外的业务出售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从去年开始,蒂森克虏伯就开始对外出售美洲的巴西和美国阿拉巴马州两座工厂。根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巴西国家黑色冶金公司(CSN)很可能将是巴西钢厂最终的买家,但是双方目前在价格谈判方面遇到阻碍。蒂森进行这两项美洲业务投资的初衷,是为了将北美洲和南美洲的钢铁业务整合起来,在巴西钢厂生产板坯,然后运送至美国钢厂进行深加工,成为高附加值的板材产品,供应到在美国南部众多汽车制造商,赚取之间的价格差。但是,由于金融危机,以及巴西和美国两国经济发展的不同步,导致蒂森此次异地钢铁供应链的尝试以失败告终。

   随着产能过剩向新兴市场蔓延,钢铁企业的退出潮也扩散到了新兴市场国家,尤其是待建产能巨大但投资环境正在恶化的印度。7月中旬,在一周之内,钢铁巨头浦项和安米先后宣布退出在印度投资额达数十亿美元的建厂项目。尽管印度是一个既有丰富铁矿石资源又拥有巨大钢铁消费潜力的国家,但是在等待了7、8年之后,安米和浦项似乎对印度失去了信心。这两家企业在退出时先后表示,征地和铁矿石供应不确定性等方面的问题是退出的主要原因,同时印度外资投资政策的不稳定性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此外,7月初,俄罗斯谢韦尔公司首席执行官阿列克谢·莫尔达索夫表示,已经取消与印度国家矿业开发公司的合资项目,称在印度开展业务存在太多的风险和复杂性。

   路透社的分析称,对于在印度建厂的各国钢铁巨头来说,铁矿石和征地难这两个问题能否顺利解决可能是未来全球钢企考虑是否投资的最重要因素,不过按照当前印度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进程,未来钢企或将继续退出在印度的项目。在欧洲投资的钢企,由于更多受制于当地政府、工会等政治方面的阻碍,而变得想退出而不成,因此未来欧洲地区的钢企或将选择检修和暂时停产以及出售项目来脱离需求疲软的欧洲市场。

   中国和欧洲求解产能过剩

   最为产能过剩最为突出的两个地区,中国和欧洲都把化解产能过剩作为重要的议题。其中,欧盟委员会出台的“欧洲钢铁行动计划”未能对此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中国的《化解产能过剩矛盾总体方案》仍未出台。

   为了解决近年来困扰欧洲钢铁业发展的产能过剩问题,欧委会今年6月份出台的“欧洲钢铁行动计划”曾被业界寄予厚望。但事实情况是,欧洲业内普遍认为,《行动计划》对如何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对于能源价格等成本问题也并没有给出具有可行性的应对方案。

   目前,有分析称,欧洲经济不可能出现如美国的强劲复苏势头,需求将长期保持疲软,欧洲钢铁联盟(Eurofer)在其最新报告中进一步下调了主要下游行业的用钢需求;而关闭过剩产能又因为涉及到经济、政治和社会层面而变得“遥不可及”。因此,照此情况,欧洲钢铁业的发展可能将长期处于僵局。

   英国媒体《经济学人》7月份的评论称,削减过剩产能仍然是欧洲钢铁业须要面临的主要挑战。2008年的金融危机成为压垮欧洲钢铁业的“最后一根稻草”。2012年,欧洲的钢铁消费量较其危机前的消费量下降了近30%。而活跃的工会和挑剔的政府将使钢铁企业关闭过剩产能的过程变得非常曲折和漫长。

   而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工业领域的一个重要难题。业内人士称,按照中国政府稳增长的经济发展目标,以及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今年首批工业行业的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和环境保护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对钢铁行业节能减排等等举措,可以显示出中国政府化解产能过剩的决心。而欧洲钢铁工业,由于《行动计划》拯救行业的希望落空,加上政府对欧洲钢铁业的碳排放等有关降低钢企成本等关键问题没有提出有效解决方案,因此未来欧洲地区产能过剩的问题可能将一直陷入目前的僵持不下的局面。

   日韩备战新兴市场

   同样是面对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日本、韩国钢铁企业的思路则是跟随新兴市场不断上升的需求,并占领这些市场。

   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地区汽车、家电等行业的发展迅速,韩国、日本等国家的相关企业纷纷在当地建设生产加工厂,钢铁需求增长较快。面对这块“诱人”的市场,韩国和日本钢企的布局正在全面展开。

   根据外媒的报道,韩国方面,浦项与印度尼西亚企业喀拉喀托钢铁公司(KrakatauSteel)合资建设的总投资为60亿美元的联合钢厂的一期工程将于今年年底完成,年产能为300万吨,主要生产钢坯、板材和热轧卷。浦项在印尼的汽车板加工中心已于今年2月20日动工建设,汽车板年加工能力为12万吨,预计今年8月份建成。5月中旬,浦项旗下的浦项制铁彩涂钢铁公司与一家缅甸军方企业达成一项合作协议,合资设立一条连续彩涂钢板生产线,产能约为5万吨/年~6万吨/年,预计明年10月份建成投产。当月,浦项又投资4590万美元在墨西哥投资建设两家新的服务中心,主要将为汽车制造业和耐用消费品行业提供钢材产品。

   此外,韩国联合制钢于今年2月底在泰国曼谷东南部投运一家板卷中心,年加工能力为6万吨,产品主要服务于三星电子、LG电子以及该地区日本企业。7月下旬,韩国现代海斯克公司与日本住友集团在印度合资修建的冷拔钢管厂已正式启用,拥有碳素钢和不锈钢焊管产能4.8万吨/年,产品将供给现代汽车和日本、美国及欧洲的汽车生产商。

   日本方面,JFE位于泰国的全资子公司JFE泰国钢铁镀锌公司已于今年4月份开始运营,生产用于汽车制造的热浸镀锌薄板,年产能为40万吨。该公司还计划合资在越南分两期建设总产能共700万吨的钢铁项目。6月中旬,JFE投资近3亿美元在印尼建造一家汽车钢板工厂。7月初,新日铁住金宣称,其新日铁印度钢管有限公司(NPI)于已经于今年6月份开始在印度生产汽车用钢管。此外,新日铁住金的墨西哥子公司NPM已于今年5月份按计划开始商业化运营,汽车管材月产能为2000吨。

   另外,日铁商事计划于今年6月份在印尼全资建设一家棒线材加工厂,生产小口径线材,设计产能为8000吨/年。伊藤忠丸红计划在印尼设立合资螺纹钢加工厂,设计产能为7万吨/年,预计在今年年底建成投产。同时,JFE商事在越南北部设立的钢材加工厂预计将在2014年7月份建成投产。

   随着新兴市场特别是东南亚市场的汽车等消费需求上升,日本、韩国等钢铁企业或将继续跟随本国相关汽车、家电等制造业企业的脚步而布局新兴市场。当然,日本和韩国钢铁企业间随之在新兴市场的竞争也或将越发激烈。但是,分析人士警告,日韩企业加速在新兴市场的建设肯定将引发两个情况出现:一是,新兴市场本地钢企和行业人士的不满,认为日韩企业抢占了其市场份额,当地企业可能会对政府建议采取反倾销反补贴调查以阻碍日韩企业产品的进入,对日韩企业的投资准入设定限制;二是,随着新建项目的陆续投建,新兴市场或将出现供应过剩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