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煤炭>> 资讯详情

平鲁——煤矿重组显威力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1970-01-01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平鲁已经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发展成为闻名于世的产煤大区。从境内诞生了我国第一个特大型煤炭生产企业--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到现在,连同地方煤矿,每年从平鲁输出的优质动力煤达一亿吨。

    8月29日,我们来到地处晋蒙陕交界的朔州市平鲁区采访,所到之处,无不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但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大山深处那些经过整合后的现代化矿井,一座座改造升级,活力四射。

    李俊区长介绍说,去年全区经济总量突破100亿元大关,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分别比上年增长18.01%和43.6%。今年,尽管遇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但依仗前几年奠定的良好发展基础,具备了抵抗各种风险的能力,经济快速增长的势头并没有放缓。1-6月份,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6.9亿元,同比增长9.3%;财政总收入完成8.45亿元,占年计划的71%,同比增长63.6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91元,同比增长10.8%。李俊区长还意味深长地说:"可以肯定地是,经过全区20万平鲁人艰苦努力,共创新平鲁,眼下正是平鲁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效益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

    煤矿重组、煤炭产业升级改造是山西省的重大决策,也是平鲁区各项工作的最大亮点。近几年,该区先后关闭各类煤矿93座,煤矿总数由原来的140多座,逐步减到48座,年内还将再关减到25座。同时,去年以来全区累计投资20多亿元,推行了以综采为主的采煤方法,彻底告别极为原始落后的炮采。年产90万吨以上的大型综采矿,目前已建成9座,正在建设的还有7座,全部建成后,全区产能将由原来的1200万吨提升到3000万吨左右。

    关闭那么多煤矿,如何解决其去向和生存问题呢?李俊区长的观点是"决不能一关了之"。他琢磨的是如何把民间资本聚起来,不要流向别处,让这些经营头脑强的人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刚刚建成的一座万头猪场,就是由政府引导一位煤老板投资的,花了上亿元。将来,这个猪场还要养市场非常抢手的野猪。像这样向养殖业和旅游服务业转行的煤老板,平鲁还有好多。

    不光能够留住 "钱袋子",还能留住人才。这是平鲁区能够在危机中逆势而为的又一法宝。我们在兴陶煤矿看到,那里的矿长和总监以及安检部门人员的工薪相当高。这是一座煤炭资源整合的样板化矿井,矿长郭艾东是硕士生,国家注册安全工程师,经他之手"拢"来的高工不下25人。2007年5月竣工投产,不到一年就达到合并生产能力,年产300万吨,连续25个月安全生产无事故。

    当我们离开兴陶煤矿的时候天色已晚,李俊区长感慨地说:"煤矿重组是大事、好事,也是急事、难事,关键是要措施有力,方法对头。光堵不行,还必须'堵一头','开一头'。所谓'开一头',就是要帮他们转型,既要留住'钱',也要留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