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中国(泰山)国际矿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上,各大煤机制造商纷纷展示新产品新技术。
煤机行业的发展正伴随煤炭市场持续下行而面临新的调整。
“煤炭需求总量减缓,投资增速减缓,产能明显过剩,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煤机大而不强,关键设备仍依赖进口。”在8月31日开幕的2013中国(泰山)国际矿业装备与技术展览会开幕式上,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理事长张勇表示,我国煤机企业正面临严峻挑战,亟须转型。
据了解,目前我国约有煤机企业5000多家,年总产量500万吨,产值1300多亿元。虽然采掘重大技术装备都基本实现了国产化,为煤炭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但与国外的差距仍显而易见,积极谋求转型成为煤机企业适应新时期变化的必然选择。
在设在泰安体育场的展览会现场采访了解到,煤机企业为提高自身竞争力,正在加速煤机产品的国产化。
山东煤机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山东煤机”)副总经理邢世春指着一张单轨吊示意图对导报记者介绍说,单轨吊作为重要的煤矿装备,在欧美国家已经有二三十年的使用历史了,但我国的煤矿运输装备还是以贴着地面走的设备为主,这不仅耗费更多人力,而且对矿区内的路面底板有损伤,长期使用还会导致底板变形。
“单轨吊是吊起来运行的,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它的进入和使用堪称我国煤矿辅助运输的一次革命。”邢世春说。
邢世春坦言,长期以来,我国煤机装备与国外相比差距较大,主要是因为尖端技术都被国外掌握。比如防爆柴油机等关键设备大多是外国原装进口,起重机等配套国产设备只占40%左右。正因如此,国内企业正在尝试技术升级,将国外技术引进国内,逐步实现国产化。山东煤机于2011年与捷克合资成立了泰安芬瑞特机械有限公司,并着手实现单轨吊的国产化,如今已成为国内单轨吊的领军企业。
山东煤机还在动力选择上进行深入探索。柴油机因为污染大,今后会被禁止下井作业,锂电池前景广阔,但成本是最大掣肘。“可喜的是,1安时的锂电池已经由原来的18元到20元降到了9元左右。未来3-5年锂电池必然会为市场所接受。”邢世春说,明年上半年,山东煤机将推出锂电池的单轨吊。
三一重装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华东区营销经理杜强,向导报记者介绍了该公司推出的德国版采煤机。这种机器是引进德国技术,专门为薄煤层开采设计的。薄煤层采煤机一直是国内技术上的短板。
巴夫斯浩珂矿业化学(中国)有限公司的展区则展示了该公司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后,实现国产化的矿区加固类解决方案。该公司销售经理刘庆说,“在设计理念、尖端技术、制造等方面我国煤机产业与国外仍存差距,公司正在加紧国产化的进程。”
据了解,山东省是国内矿山装备制造业第二大省,全行业年创产值180多亿元,占到全国行业产值总量的13.6%。去年,山东能源机械、兖矿东华、天晟装备、山东矿机、山东煤机和鲁南装备等6家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其中山东能源集团矿山装备制造板块年创产值近百亿元,还有7家煤机企业成为“中国煤炭机械工业50强”。
“尽管我国煤炭机械装备制造业生产规模居世界第一,但仍存在企业规模小、原创能力差、竞争力弱等问题,亟须依靠推进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打造煤机装备‘升级版’。”张勇说。
值得关注的是,受煤炭下行形势影响,煤机行业产值增幅变缓。
对此,张勇表示,节能减排、环境压力增大,绿色制造是煤机发展方向。
“煤机行业转型不仅体现在技术上,企业经营模式也要与时俱进。”临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山东煤机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廷玉接受采访时说。
张廷玉表示,如今,通讯发达,信息透明,企业完全依靠实体展会推销产品的年代已经一去不返,企业营销越来越依赖网络。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展会充分考虑了企业的这一需求——不仅举办3天的实体展会,更是开辟了“网上展览会”。
据了解,本届展会组委会与山东能源集团合作创办了泰山矿业装备网上展览会。他们利用网络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宣传展示参展企业形象和产品,并对接中国矿用物资网在线交易功能,实现实体展会和电子商务相结合的模式创新,建设矿业装备B2B交易和信息平台。
据介绍,中国矿用物资网由山东能源集团投资建设,是国内首家面向能源行业的矿用及大宗物资第三方交易服务平台。目前,该交易中心整合信息资讯、产品展示、电子交易、企业商等功能,实现了买家和卖家之间可通过招标、竞标、拍卖等方式,足不出户进行在线购买、出售。自2012年8月上线运行以来,注册会员达1500余家,已累计实现在线交易额30亿元,为买卖双方节约各种成本6000余万元。
“信息时代,现场的展会已经不再有以往展会的信息集聚等功能,好多交流工作放在了平时,网上展会和交易平台显得更为重要。”张廷玉说。
据了解,此次网络展会与实体展会的结合,在行业内是一项创举,既增加了网络展会的互动性,又延伸了现场展会的内容,被参会企业称为“永不落幕”。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