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益严峻的空气质量,笼罩华北平原的雾霾污染,把河北人逼得狠了,河北省政府不得不“放大招”。
河北省人代会上发布的《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显示,初步测算,虽然2013年河北省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完成了年度削减目标任务,但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仍面临严峻形势,去年全省平均达标天数129天,达标率35.3%,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左右;重度污染以上天数80天,占21.9%;全国每月公布的空气质量较差10个城市中,河北省均占5—7个,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PM10。
严控产能,淘汰落后,以违令撤职这样严格的管理策略,能否控制、缓解空气污染,驱散笼罩在河北各大城市上空的雾霾天气?
霾是混有烟、尘埃、蒸汽的雾,以烟尘为主,吸湿后形成的霾称烟霾,也称为灰霾,以雾为主形成的霾则称雾霾,其检测指标以PM2.5和PM10(入肺颗粒物2.5微米、10微米)为主。世卫组织的安全值为PM2.5<10,有研究表明,如PM2.5由25增加到200,其致病死亡率将增加11%。而自2011年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多次发生的大范围持续性灰霾污染,公布PM2.5数据的城市中,许多超过世卫组织安全值的30倍,对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产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尤为严重的河北地区,许多城市居民出门时口罩成为必备物品。
表面上看,严重霾污染的发生,是由不利气象条件所引发的。而事实上,雾霾的产生,主要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远远超过了生态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是直接原因,其背后隐含的根本性因素,是我们长期以来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等多种因素叠加积累造成的环境不堪负载。
PM2.5主要来源于烟粉尘、扬尘及前驱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挥发性有机污染物等。产生这类污染物排放超标的因素:一是工业结构重型化,高耗能、重污染产业增长过快。有测算显示,到“十一五”末,我国消耗了全球46%的钢铁、16%的能源、52%的水泥,但仅创造了全球8%左右的GDP。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量约占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近80%,自1996年以来我国工业能耗占全社会总能耗始终保持在70%以上,这与发达国家仅为30%左右数据相比差别巨大。长期以来,中国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对资源环境成本重视不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达到环境承载的临界点,雾霾的“逆袭”就是最直接的表现。
二是能源结构不尽合理,化石能源,尤其是煤炭长期在能源结构中占主体地位,清洁、高效、可持续开发利用未得到充分重视。中国煤炭的产量和用量接近世界的一半,虽然一直在努力尝试减少对石化能源资源的需求与消费,降低煤电的比重、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把水电开发放到重要地位,但至今成效并未显现。
三是机动车数量连年剧增,但燃油品质低下问题一直未能解决。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13年全年累计生产汽车2211.68万辆,同比增长14.76%,销售汽车2198.41万辆,同比增长13.87%,产销同比增长率较2012年分别提高了10.2和9.6个百分点。汽车产销增长迅速,但因油品质量问题,拖延了机动车污染防治进程。北京销售的油品已是中国最高标号,即便如此,有研究表明,机动车尾气的排放物仍是北京地区PM2.5的最大来源,占22.5%。而对其他地区来说,油品标准尚低北京一个层次,有些地区供应的柴油含硫量高达500ppm?穴毫克/升?雪也是常事。
从这三个因素看,以河北省为代表的严控产能、淘汰落后等行政措施,无疑会对控制大气污染有所帮助。不过,笔者认为,即便制定了“违令撤职”这样严格的措施,对短期内扭转雾霾污染状况仍是力有未逮。换言之,解决雾霾污染,仍将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雾霾污染涉及范围之广、污染程度之重、持续时间之长是史无前例的。而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又是长期目标。因此,推动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在坚持走转变发展方式的道路的同时,还需要尽快解决一些能够短期见效,缓解雾霾污染的问题。
譬如,为有效应对超大区域的空气污染,国家环境保护部门应牵头建立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机制,强化污染物减排力度。尤其是在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应加强环保、气象、能源、质检、卫生等部门的联动,形成控制灰霾污染的合力,做到污染源排放、空气质量监测、气象资料数据的共享,建立跨部门、跨学科的灰霾污染预警预报平台。推进多污染协同控制,将PM2.5排放纳入约束性减排指标。
再如,尽快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从政府目标责任、干部政绩考核和人大专项监督等方面完善地方政府对大气环境质量负责的监督考核机制;改革和完善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大气污染引起损害的诉讼、法律援助以及相关民事和刑事责任等做出规定。
最后,尽快提升油品标准,促进油品升级,主动改进技术、积极推动汽柴油油品升级。
综上可见,河北省的“撤职”严令体现的是政府对改善大气污染问题的足够的政治意愿,而这个意愿源自广大百姓对无法畅意呼吸的忍受临界,这表明现在已经到了必须采取强硬政策措施来避免生态灾难的严峻时刻了。
中国经济时报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