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山西政府成立协调小组 抢救海鑫钢铁集团

作者:27发布时间:2014-05-05
   山西政府成立协调小组抢救海鑫钢铁:副市长现场办公

  山西海鑫钢铁集团停产近50天,复产日期一拖再拖。而日复一日的复产和高标准的重启费用,让员工对海鑫钢铁逐渐失去耐心。

  无奈之下,运城市政府召集几乎所有相关职能部门及金融机构,由常务副市长王殿民亲自挂帅,赴海鑫集团现场办公。传言闻喜县政府更拿出3000万“维稳资金”帮助海鑫集团给员工发工资。

  然而,市县两级政府的抢救行动,在一些钢铁企业眼中无疑触犯了市场规律。“若动用行政手段让海鑫的贷款超过市场规律的警戒线,或将让海鑫集团陷入更危险的境地。”一位不具名的钢铁企业负责人表示。

  复产传说

  4月30日,海鑫钢铁集团全面停产的第44天,海鑫留守员工老张(化名)收到关于复产的最新消息:“复产可能要推迟到今年6月10日。”

  “最早刚停产的时候说的是4月中旬会复产,后来推迟到了5月,现在又说可能是6月,真的是不靠谱啊。”老张说,“刚停产的时候大家的看法就分成两派,一些人认为复产肯定没希望,但更多的人相信海鑫只是病了,很快会好起来,但现在仍抱着这个希望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据老张介绍,随着员工对复产失去信心,人员流失问题也越发严重,很多人已经主动离开海鑫集团。目前在海鑫“猎头”的钢铁企业也越来越多。

  老张的说法得到多位海鑫员工的证实,一位年轻的李姓海鑫员工表示,海鑫内部正在以口口相传的方式传播着其他企业的招工信息,而在互联网上海鑫员工聚集度较高的论坛和贴吧里,各种钢铁企业的招聘信息也随处可见。

  4月中旬,海鑫集团调整了出货价格,所有产品的出厂价格均有所下降,这被老张解读为低价甩卖。

  更让人担心的,还有海鑫官方高额的复产投入。此前有媒体请钢铁业专家估算海鑫的复产成本,得出的数据为复产一座大高炉需要两三千万,其他几座小高炉也需要几百万。但事实上,海鑫的复产成本远不止“千万级”。

  一位接近海鑫核心管理层的海鑫集团内部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海鑫向运城市政府上报的复产方案中,为实现复产所需筹集的资金数量为13.27亿元。

  “13亿完全可以建一个新的高炉。”该海鑫内部人士表示,“正因为此,一些有收购意向的钢铁企业在看过海鑫的情况后,都直接走了。”

  但据《华夏时报》记者从运城市有关方面了解,目前有关海鑫集团与河北德龙钢铁有限公司之间的谈判窗口并未关闭。运城市某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运城市和闻喜县两级政府,均正在努力帮助海鑫钢铁实现复产。

  政府出手

  4月16日下午,由运城市常务副市长王殿民、副市长常建忠两位运城市委常委带领的协调小组入驻海鑫集团现场办公。据了解,这个协调小组由运城市金融办、经信委、人行、银监局、市中院等职能部门和常驻运城的各金融机构负责人共同组成。

  上述金融机构负责人也参加了这次会议,他表示,会上认定海鑫集团是山西最大民营钢铁企业、运城最大民营企业,为运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并认为海鑫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是暂时的。省市县三级政府均高度重视,并愿全力帮扶,千方百计,排忧解难。会上,王殿民很直接地表示,此次会议的目的就是“为闻喜鼓劲、为海鑫助力”。

  海鑫集团此次获得的来自政府的帮助并不仅仅是口号,今年4月中旬,海鑫集团的员工终于拿到了2013年12月的工资。据上述海鑫集团内部人士透露,这批员工工资并非海鑫集团所发放,而是来自于闻喜县政府。据透露,这笔数量大约为3000万的资金,来自县政府的“维稳资金”。

  随后《华夏时报》记者向闻喜县委宣传部求证此事,一位李姓工作人员在请示领导后表示,此事涉及政府机密,不宜透露。

  据《运城日报》4月21日报道,运城市委副书记陈振亮在一次调研工业经济运行情况时提出了“四不能”的要求,即“发展不能止步,政府不能推责,企业不能停产,银行不能抽贷”。

  尽管陈振亮的发言并非直接针对海鑫集团,但其发言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运城市对工业企业目前所遇到困难的态度。

  根本停不下来

  尽管没有公开的高调宣传,但运城市及闻喜县政府对海鑫集团的抢救行动已经展开,而这场抢救行动并未得到所有人的认可。

  一位同样来自钢铁企业的负责人对《华夏时报》记者说,“海鑫集团自己倒是想停下来,可实际情况是根本停不下来。”

  这位钢铁企业负责人表示,与李兆会并不熟悉,但通过仅有的几次接触可以明显感觉到,李兆会本人并不熟悉钢铁企业的具体事务,而且也不想在钢铁领域有所发展。

  即便是在海鑫钢铁遇到困境的今天,在该企业负责人看来,作为钢铁业生产管理外行的李兆会,首选仍然是放弃在钢铁领域的发展。“但是当地政府不会让他停下来,企业有那么多员工,百分之八九十的当地人都依靠这个企业吃饭,如果企业停产带来社会问题,对政府来说是很麻烦的。”

  该负责人表示,除政府之外,银行也不会让企业停下来。企业一旦停产,银行就会去起诉企业主,海鑫集团的事态发展也印证这一说法。“银行贷款给企业,等到企业生产经营出现了困难,又急忙抽贷,还不准许企业停产,你让企业怎么办?”

  政府、银行均不希望企业停产,即便企业一厢情愿也根本停不下来,于是只能把泡沫越吹越大。上述企业负责人以之前影响甚广的山西联盛集团重组案为例,描述泡沫吹尽的最终结果。

  “邢利斌(联盛集团董事长)的贷款有263个亿,他一年连本带利要有44个亿交给银行,可是他一年的营收只有三四十亿,所以他扛不住了才重组。企业的贷款如果超过营收的3倍,就要警惕资不抵债的风险,而联盛贷的款是他营收的6倍,那么银行当初贷款给他时为什么没考虑这些。”

  该企业负责人表示,联盛集团的重组事实上已经为一些企业的发展提出了警示。当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失去了政策扶植和银行贷款时,企业势必面临经营困境。

  作为以钢铁产业为主的海鑫集团,比联盛对现金流更依赖,“现金流就是钢铁企业的血液,银行已经给他贷了这么多款,如今却又抽回去了,对企业而言结果只能是瞬间失血过多而面临倒闭。”

        华夏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