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煤炭>> 资讯详情

"黑经济"转型"绿产业"山西"煤老板"变身"农老板"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1970-01-01
记者来到距太原市区20余公里的晋源区店头村。新修的柏油马路蜿蜒曲折地伸向村子深处,两边山上的积雪还没有融化,一片银装素裹。这里村民建筑古朴厚重,与大都会繁华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仿佛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路上难得看见一位村民。

  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大爷,他介绍,村子里的多数村民几年前就搬到山下了,仅留下六七户不愿意走的村民,并且多数为老年人。

  面对村民搬走后留下的这片“家业”,曾经搞过煤炭、现任店头村村委会主任的李贵虎决定带着村民们向“绿色产业”转型,把店头村搞成与介休绵山、祁县乔家大院一样的旅游景点。在这个梦想的促使下,李贵虎把自己多年的积蓄全投进了旅游开发。

  “‘煤老板’长久不了”

  穿一件黑色的棉上衣,个子不是很高,脸上略带微笑,初次见面,李贵虎给人一种踏实的感觉。店头村依山而建,由于发展农业的条件比较差,以前村民们多数靠开小煤窑及拉运煤炭为生。

  据了解,店头村的小煤矿最多时达五六十家,有年产1万吨的、有年产3万吨的、有年产5万吨的,最大的煤矿年产量也不过15万吨。按我省的煤炭开采产业政策,这些煤矿都属于关停对象。李贵虎说,虽然村里从事煤炭开采的村民不少,但90%的村民都没有挣到钱。

  提起煤炭,李贵虎感触颇深。看着身边的几位朋友纷纷靠开煤矿富了起来,在外闯荡多年的李贵虎也按捺不住了,2006年,他跟几个朋友买下了晋祠姚村附近的一个年产能9万吨的煤矿。“记得当时,省城已经有政策,年产能低于9万吨的煤矿必须关停,所以,大家经过商议后,决定开一个年产能9万吨的煤矿。”李贵虎回忆说,当时他们周围都是3万吨左右的小矿,年产能9万吨的煤矿就算是上规模的大矿了。

  因为煤矿的采矿手续不全,从2006年开始,李贵虎便为办理各种开采手续而费尽周折,一年多下来,李贵虎终于办完了所有的开矿手续。然而,令他难以相信的是,所有的手续办完后,我省对从事煤炭开采的产业政策又发生了变化:产能低于30万吨的煤矿将被淘汰出局,这意味着李贵虎尚未开张的煤矿将会被关停。

  我省对从事煤炭开采的门槛逐年提高,李贵虎对煤炭开采的信心也逐渐丧失。他说,为了提高安全系数和资源回采率,我省对煤矿开采的政策限制越来越多,技术力量弱、资源不雄厚的小煤矿逐渐失去了优势,并最终退出这一行业。但退出煤炭开采行业后,该转向哪个产业?经过仔细斟酌,李贵虎决定向“绿色产业”转型,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开发古村落艰难转型

  “上下四层,错落有致,室与室之间相互串通,平伸的串通暗道,可从村东至村西,纵伸的串通暗道可以引领人们从地下一层到达半山腰的最高一层……”见面后,李贵虎迫不及待地带着大家参观店头村的景点。

  店头村位于晋源区风峪沟口,据历史考证,始建于晋永嘉元年至建兴四年,距今有1700年的历史。从2007年开始,李贵虎萌生了开发店头村为旅游景点的想法,并在当年成立了太原市灵邱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了保护开发好这一文化名村,李贵虎所属的太原市灵邱峪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委托太原市规划设计院与太原理工大学联合编制了 《晋源区晋源街道店头古村落保护规划设计方案》。此外,还委托山西风光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 《晋阳店头古村旅游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在店头村土生土长的李贵虎,对开发店头村古堡信心十足。他说,店头古村落不仅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而且还有迷人的自然风光,搞成旅游景点并与晋祠、蒙山景点结合起来,将来一定大有发展。按照批准的店头村保护规划及其旅游区控制详规,今年上半年,李贵虎带着村民对村里的石窑进行了本体保护修缮,对村内窑洞群组、古街巷内的垃圾进行了清理,对村内的古槐、古松、古柏进行了保护……这些花费共计1200余万元,均由李贵虎一人出资。

  从开始搞开发到请专家对古村落论证,所有的工作全是李贵虎个人跑办。对于李贵虎“舍己为公”的做法,家人很不理解,刚开始就把1000多万元“砸进去”,以后哪还有钱做其他的。但有过开煤矿的挫折后,李贵虎坚定了走绿色转型之路的决心。在他看来,省里全方位地搞煤炭资源整合,小煤矿将退出历史舞台,曾经以煤炭资源为生的村民,在脱离资源经济后急需找到一条出路,向绿色转型是今后发展的必然。

  李贵虎开发的店头古堡景点,现仍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面临着许多严峻的考验。店头古堡旅游开发项目总投资为2.3亿元,现在投资仅1200多万元,资金缺口便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目前,到古堡参观的游客,一小部分为自驾车,更多的游客只能远距离步行前往,旅游交通也是一个问题。面对这些难题,李贵虎说,有困难也得上,不然的话全村的人怎么生存。他同时表示,希望店头村在绿色转型时,政府能给予其相关的扶持政策,让曾经靠资源为生的村民顺利转型转产。

  政府支持向农业转产

  近几年,我省通过资源整合、企业兼并重组,全力推进“大煤炭经济”,积极鼓励引导资源型企业转产投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今年,全省范围内的资源整合大幕拉开,按照计划,2010年年底,山西省的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家减少至约100家。这意味着山西煤炭企业数量将减少95%。到2011年,山西全省煤炭矿井总数由2598座减少到1000座。

  省农业产业化办公室相关人士介绍,今年以来,我省大范围地实行煤炭资源整合,许多“煤老板”开始向农业转产转型,吕梁、临汾等地相继涌现出不少“煤老板”转产农业的事例。据资料显示,目前,全省共有610家煤焦铁企业创办和转产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形成投资总额68亿元,其中投资上亿元的企业25家。

  今年10月份我省举办的国家级特色农产品展会上,省农业厅厅长孙连珠说,当前我省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刻,必须抓住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和市场供求变化的时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用工业的理念和开放的思维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但身为煤炭大省,我省的农业产业规模一直相对较小,虽然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不断深化,但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手握大笔资金的“煤老板”显然是今后我省农业的潜在投资者。

  目前,我省出台了《关于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意见》,按照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分层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原则,做大做强450家农业产业龙头企业。通过构建龙头企业群,打造粮食、禽畜、乳品、果品、蔬菜、薯类、油脂、中药材八大产业链,整体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对于重点扶持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我省各级政府将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帮助企业加快基地建设步伐、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并在财政资金、金融、税收、土地、电价和行政性收费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和优惠。此外,凡资源型企业转产和省外资本来我省投资农产品加工项目,投资额在5000万元以上的,均享受省级龙头企业的政策待遇。(来源:山西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