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耐火材料>> 资讯详情

勿被西方低碳表象迷惑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1970-01-01

勿被西方低碳表象迷惑

某跨国公司中国区高管在一个非正式采访的场合告诉笔者,不要轻信新能源汽车能在短期内攻克技术难关。判断一项新技术能否应用于工业化生产,只要看其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一些西方企业大吹大擂低碳技术成果,但研发所占比重其实很低,仅仅是象征性的。可见,这不过是一种商业宣传手段而已。

在国际社会,说起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西方发达国家不仅“掌握着”先进技术,而且占领着道德高地和生杀大权。不是么,正在哥本哈根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奥巴马气候变化特使斯特恩对中国恶言相向,称中国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最多的国家。欧盟同样对中国进行指责。对此,一些西方媒体也感到如此指责有点过分了,认为世界上大多数MP3播放器在中国制造,生产一个MP3会增加17磅碳排量;iPod同样在中国工厂生产,但出口供欧美消费者使用,中国应该为这些碳排放负责吗?

低碳经济概念是英国人首先提出来的,但西方在批评中国碳排放居世界前列时,却似乎“忘记”了一个基本事实,即现在气候变暖实际上是发达国家历史上累积的碳排放造成的。从工业革命到1950年,发达国家排放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累计排放量的95%;1950年-2000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也占到全球的77%。而1904年—2004年的100年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只占全球的8%。就是在当下,中国人均排放量也不高,2004年我国人均排放二氧化碳3.6吨,只有世界人均值的87%左右,为发达国家人均量的1/3,仅及美国的1/5。现在已经完成工业化和城市化任务的发达国家,却要求尚未完成这些任务的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承担同样的减排量,这岂非是对西方一直鼓吹的人权、自由的极大讽刺。

说得好听做得差,是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谈判首席代表龙永图对一些发达国家所作所为的评价。此话用于西方在低碳减排方面的作为同样非常贴切。由于西方掌握了国际舆论的主导权,因此谈及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好些国人会认为发达国家比中国做得好。我们当然无意抹杀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因为西方在某些方面确实走在世界的前列,如减排技术等。不过正如国家工信部节能司司长周长益日前在沪出席会议时所说:“不要被名目繁多的概念搞糊涂了。我建议你们不仅要听他们说什么,关键是看做什么。”以自诩为世界最环保国家之一的丹麦为例,在其低碳环保光环下却暗藏着不为外界知晓的事实,如丹麦人均产生垃圾量超过欧盟其他所有成员国,2007年丹麦人均产生垃圾1762磅,不仅超过荷兰、英国和法国,连美国(人均1690磅)也自叹不如。再看英国人,尽管知道生产每吨牛肉消耗的水是蔬菜的60倍,但该国民众却不愿改变大啖牛肉的习惯。对此,一些天真的国人应当醒醒了。(解放日报 蒋心和)

低碳理念融入中国发展主基调
 
周一开幕的哥本哈根会议注定会像多家媒体早先预测的那样,各国将在减排目标上进行激烈交锋。而在同一天出炉的中国2010年经济发展“主基调”中,低碳理念已经融入了中国这个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发展主线。

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节能减排,抑制产能过剩,开展低碳经济试点,努力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中国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专家姜鑫民告诉记者,这反映了中国在发展理念上的重大转变,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举措。

“中国政府的重视必定会带来低碳技术的突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驱动力。现在不管是中国的政府官员还是民间人士,都已充分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以说,中国已迈上了低碳发展之路。”姜鑫民说。

专家表示,从今年以“保增长”为首要任务,到明年“促转变”为发展重点,并加大了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政策思路的调整显示了中国力促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心和智慧。

国家行政学院决策咨询部研究员王小广告诉记者,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本来就要考虑的问题。转变增长方式并找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们自己的内在要求。

自去年以来,中国积极采取了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在全球率先交出了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的成绩单,以GDP一季度的同比增长6.1%、二季度增长7.9%,三季度增长8.9%,划出了一道坚定的经济增长“上行线”。

王小广说,一年多以来,中国政府“保增长”的举措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中国现在开始着眼于涉及低碳、节能减排等内涵的更长远发展规划。

当各方期待哥本哈根会议能成为世界向低碳时代转型的历史转折点之际,在哥本哈根会议召开前夕,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将使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较2005年下降40%至45%。这意味着中国将在将节能减排上做出更大的努力。

针对这一目标,王小广表示,中国还是一个处于高耗能发展阶段的国家,因此实现这个目标不会轻松。“但给自己一些压力,对我们自己也好,从而能够帮助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结构升级,缓解资源压力。虽然难度很大,比较艰难,但也应该做。”他说。

王小广认为,低碳经济的理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中国现在还处在起步阶段,原来节能减排方面有效的措施不能放弃。在碳交易市场建设、碳技术开发等领域,有些国家已经形成一些雏形,但还没有形成一种成熟模式,还需要继续探索。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认为,低碳经济和低碳的生活方式对于节能减排是很有益的,低碳社会的构建也离不开民众行为方式的改变。实现低碳和节能减排的目标不能仅仅依靠政府的努力,民众的努力也是很重要的。(新华网)

发展低碳经济须紧扣国情

“全球气候变化正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发生大规模的、急剧的变化,也促使世界各国在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加深对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一根本问题的思考。我相信,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我们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是低碳经济发展道路,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15日在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的“中国低碳经济与社会发展之路”高层研讨会上发表书面讲话时如是说。 

解振华说,尽管发展低碳经济已是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但不同国家发展阶段不同,国情不同,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实现路径也不尽相同。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发展低碳经济必须紧密结合自己的发展阶段和特殊国情。 

解振华指出,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也是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面临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复杂矛盾和多重压力,我们坚持以人为本,实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将气候变化问题作为发展的问题统筹应对,综合治理。以统筹、综合治理模式应对气候变化,就是坚持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相互联系和共同作用下,坚定、有成效的迈向低碳经济和社会发展之路。 

据这次研讨会透露,中国将在2010年发布关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未来社会的《国家人类发展报告》。该报告将依据一套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陈述中国低碳经济和中国社会道路的政策平台,同时也将社会发展纳入考虑。 

解振华在他的书面讲话中指出,中国将从六个方面来推动低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一,加强政策引导和宏观协调。低碳经济是一个综合性比较强的问题,统筹协调和指导至关重要,中国政府计划发布实施全局性、指导性的政策文件。 

第二,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他说,中国政府将把发展低碳经济纳入“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举措,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第三,部署发展低碳经济试点工作。解振华,中国将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地区,开展低碳经济示范点,制定和实施地方发展低碳经济行动方案。 

第四,提高发展低碳经济相关能力建设。他表示,中国政府正组织相关部门,加强和完善温室气体监测、统计和管理体系建设,在重点领域组织攻关,组建跨领域、多学科的科技队伍。 

第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他说,中国政府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发展低碳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活动,倡导全社会采取低碳生活模式和消费模式。 

第六,组织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解振华表示,中国政府本着开放、务实的态度,与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对话、开展合作,吸收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努力创建中国特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