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耐火材料>> 资讯详情

甘肃省09经济:困难比预想的多 结果比预料的好

作者:佚名发布时间:1970-01-01
 ——2009年我省经济工作回眸

  “难”,是今年我省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虽然我省地处内陆,经济的外向度低,但由于特殊的产业结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省的冲击和影响十分严重。

  然而,就在本世纪以来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2009年,我省经济发展有了超过预期的收获。

  也许,数字的变化最能体现“难”背后的故事——

  从22日闭幕的全省经济工作会上获悉:预计2009年全省GDP达3380亿元,增长1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20亿元,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30亿元,增长4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70亿元,增长18%;大口径财政收入达590亿元,增长25.5%;地方财政收入达280亿元,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066元,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050元,增长12%。

  这一组数字,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弥足珍贵,令人振奋。“总体上讲,今年全省经济发展困难比预想的要多,结果比预料的要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作出了这样的客观评价。“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全省上下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准确分析和科学判断,得益于全省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化危为机,扎实做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各项工作,有效遏制了经济增长明显下滑态势,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参加会议的代表们深有感触地说。

  科学判断理清思路抢抓机遇

  去年以来的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是对我省发展的严峻挑战,中央为应对危机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能否抓住机遇做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工作,是对省委、省政府的重大考验。

  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会议分析面临的形势,部署抓机遇、上项目,要求省上各部门积极同国家各部委对接,研究政策走向;省委、省政府领导成员多次赴北京向中央领导和有关部委汇报情况,努力争取中央支持,从而较好地把握了中央应对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带来的机遇。

  国际金融危机在给我省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冲击的同时,也使我省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特殊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面对新的形势,省委、省政府重新审视省情,分析我省的优势和劣势、环境与条件,对“四抓三支撑”的总体工作思路进行了拓展和细化,提出了“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的区域发展战略和“五个大幅提升”的奋斗目标。这既是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甘肃发展难题的重要成果,也是应对金融危机挑战的重大举措。这一战略进一步把资源潜能和国内外经济发展大趋势结合起来,把甘肃的自身优势和中央的政策导向结合起来,把区域发展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把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必将为推动甘肃的长远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重大项目建设创历史之最

  兰渝铁路、引洮工程供水一期、金昌机场……今年以来,层出不穷的一个个重大项目,成为拉动全省经济发展的巨大引擎。

  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把增加投资作为扩大内需、化危为机的关键,及时成立扩大内需协调领导小组,全力以赴抓项目。同时准确把握中央的投资重点和领域,及时组织申报了一大批交通水利、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公共服务和民生等方面的项目,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扶持。全省确定重点建设项目53项,总投资2467亿元,仅今年计划投资就达535亿元,投资规模、上的项目均为历史之最,办了许多多年想办而没办成的事。

  目前,一批新开工和在建高速公路项目进展顺利,部分道路已经通车;兰渝、兰成、兰新二线、西平、天平铁路建设全面展开,引洮工程供水一期、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发展项目开工建设。

  通过项目推动,今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比上年增长40%,这一增长速度是多年没有过的。

  有效遏制工业经济下滑

  作为老工业基地,如何抵御这股强烈的经济寒流?省委、省政府采取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把保工业增长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点,帮助企业克服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充分发挥我省风能、太阳能资源优势,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取得重大突破。

  为此,省上迅速出台了10项政策措施,对23户骨干工业企业予以重点扶持,帮助钢铁、有色、石化等优势企业渡过难关;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推动省内国有企业同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进行联合重组;进一步加大新兴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河西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加强经济运行中的协调服务,着力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力遏制了工业经济下滑的势头,从二季度开始生产形势逐月好转。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一期516万千瓦工程开工建设,年内装机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全省风电装备制造业年内销售收入可达51亿元以上,装备制造业开始向产业化方向发展;敦煌10兆瓦光伏发电工程开工,750千伏永登至金昌至酒泉到瓜州送变电工程开工建设。

  大灾之年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大灾之年,全省粮食产量达到904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同样还是在大灾之年,全省人均纯收入预计突破3000元,达到3050元,增长12%。

  两个数字,在这样一个年份显得尤为沉甸甸。

  危机袭来时,省委、省政府把抓好“三农”工作作为应对挑战的基础,努力加大投入,不断强化农业基础。仅落实粮食直补资金就达2.6亿元,农机具购置补贴2.1亿元,良种补贴2.8亿元。

  与此同时,一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抗震安居工程开工建设;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展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实施粮食增产计划,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等适用技术,发展旱作农业,继续支持草食畜牧业、马铃薯和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拓宽农民转移就业和增收渠道,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民生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省委、省政府把保障民生作为化解危机、保持稳定的根本,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制定下发了促进就业的30条政策措施,启动实施就业服务专项行动,采取政府购买的办法,开辟了1.5万个工作岗位,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近年来未就业的4000名纯农牧户零就业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缓解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率比上年同期增加6个百分点。加大财政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保障水平提高。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科技和体育事业发展,扎实推动灾后重建,有效推动了民生改善。年内承诺的为老百姓办的12件27类实事基本落实。“事非经过不知难”。盘点这一“成绩单”,使人们的信心得到极大的提振。回眸即将告别的2009年,经济寒流并没有阻挡住陇原大地的奋进步伐。翻过新的日历,甘肃经济发展将在新的挑战中奋勇前行

来源:甘肃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