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山城”、“三晋门户”、“晋冀要冲”、“晋东明珠”、“煤铁之乡”、“太行明珠”……这么多的形容词都是在描述一个城市。
同样是这座城市,“飙轮迎月入阳泉,灯电照明半壁天。争赞浑如到香岛,飞来仿佛遇桃源。”——这是1965年12月,郭沫若夜宿这座城市时有感而发写就。
这座城市就是山西省阳泉市。坐落于太行山中麓西侧、地处晋冀咽喉的阳泉为何能有如此多的头衔与殊荣?又有怎样的魅力惹得诗人挥毫泼墨?
得天独厚——
地上地下全是宝
有“煤海山城”之称的山西省阳泉市如今已是“晋东明珠”,这里不仅有丰富的地下矿产资源,还有数不尽的地上文物资源。
阳泉市的地下资源得天独厚,闻名全国。当地有句民谣:“有了黑白黄,不愁钱和粮。”这其中的“黑白黄”分别指煤炭、铝矾土和硫铁矿。阳泉市现在是中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其煤资源大约生成于2.3亿年至2.7亿年前的二迭纪石炭纪地质年代,同时也是我国五大硫铁矿、三大铝矾土生产基地之一,这里的硫铁矿燃烧快、易碎而不粘炉,铝矾土则有杂质少、耐火度高、加工精细的优点,所以畅销国内外。
除了拥有品种多、储量大的地下资源,阳泉市的地上资源也颇为丰富,目前该市已发现文物古迹400多处——尤以盂县城内西寺宋代大铁钟、盂县西关大王庙、盂县藏山古祠、平定冠山书院、古长城娘子关、郊区林里村关王庙、郊区官沟村张家大院等最具代表性。
娘子关自春秋战国就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一条重要通道,境内山青水秀,水资源十分丰富,在历史上逐步形成了以“关与水”相协调、人文与自然相和谐的建筑群落,景观资源几乎遍布全境,并且保存完整,结构关系良好。在2000多年的历史演变中,娘子关始终为历朝历代所重视。
从春秋时晋世卿赵简子在娘子关西平潭筑城至今的2000多年中,娘子关曾多次修筑关塞、军城,秦汉时即已形成出入晋冀的军道。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在苇泽关设苇泽县后,逐步拓宽原有道路,以打通晋冀的连接。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隋炀帝征伐十余郡劳力,沿绵河河谷群岩崖开道,今娘子关、下董寨还留存有古道遗址。宋元以后,古道进一步拓宽,在娘子关的南部道路上修建了完备的驿站,以方便官员通行、公文往来,并逐步演化成“官道”;而在娘子关北部,由于商贸往来频繁,逐步演化为“商道”。明清时期,在“官”与“商”两条道路上形成了众多的客栈、店铺、货栈、饭铺,娘子关被称为北方地区重要的商业枢纽。清咸丰九年,苇泽关设立厘金总卡,征收商业流通过关厘税。现娘子关村、下董寨村、上董寨村、旧关村、坡底村都留有大量的明清风格的店铺、客栈,成为研究我国商贸历史的重要遗迹,而古驿道则为研究我国古道交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遗迹。
由于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娘子关民俗文化积淀厚重,丰富多彩,特别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社火、跑马、河灯、石雕、锣鼓、水磨、水碾、水车等民间活动,地方风格浓郁。下董寨村的跑马活动是源于古代军士传递信息的一种军事游戏,千百年来,祖祖辈辈薪火传承,至今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仍然有骑手在青石街上策马奔行,充满了激情和快乐。放河灯源于古时人们祭祀河神的活动,而今天,人们仍然喜欢用这种古老的方式,放飞自己的梦想与希望。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夜晚,但见灯光点点,流光溢彩,甚为壮观。近年来,娘子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发掘,绽放出新的光彩。
盂县藏山风景区是忠义文化发祥地,因春秋时期藏孤救赵而闻名遐迩,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据《史记》载,公元前597年,晋国国君宠信的奸臣屠岸贾,以桃园弑君的恶名将累世于国有功的赵盾一族满门抄斩,赵盾儿媳庄姬公主怀有身孕,只身一人逃回娘家晋王宫,生下了赵家唯一的后代赵武(赵氏孤儿)。为躲避奸臣屠岸贾的追杀,程婴携赵氏孤儿逃往盂山藏身避难20余年,才保下赵氏一脉。后人将盂山改为藏山,藏山因藏孤、救孤、育孤而得名。山以史传,史以文传,《赵氏孤儿》由此而来。
藏山现已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山西省十佳文明景区”,包括“历史文化游”与“自然生态游”两大景区,由育孤园、藏孤胜地、莲花寺、仙人峰自然生态区四大板块168个景点组成。这里殿堂楼阁,古貌苍然,湖潭澄澈,玉柱琼宫。四季迥异的景致,汇山水之灵气,集天地之精华,如诗如画。春天崖峦滴翠,奇花异木相斗艳;夏日浓荫蔽空,暗香浮动鸟争鸣;金秋林疏叶红,果实坠地,飞禽松鼠藏食忙;冬时冰柱倒悬,白雪覆盖,玉树琼枝山骨风。这里还是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随处可见松鼠穿行,鸟雀啁啾、山狍漫步、锦鸡起舞,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此外,还有2006年才开始对外开放的翠枫山自然风景区。翠枫山地表属古生代二叠纪,为紫红砂页岩构成。山脉南北走向,属太行山七岭山脉范围。最高峰海拔1430米,相对落差500至700米。翠枫山具有北方特色的四季自然景观,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夏季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上,独特的地形地貌和明显的四季温差,繁衍出大面积的原始次森林,有松、漆、栎、山桃、白桦等100余种珍稀树种,森林覆盖率达97%以上,目前探明的各类植物有300多种,玉竹、益母草等药材180多种,山鸡、野猪、松鼠等野生动物50多种。翠枫山水质优良,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植物王国、动物乐园、天然氧吧。
除了美不胜收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更让人流连忘返。位于阳泉市郊区荫营镇林里村的玉泉山关王庙,始建于北宋熙宁五年(1072年),重修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庙宇建筑位置坐西南朝东北,北侧与林里村隔河相望。庙宇分内外两院,以正殿为主体,由献殿、过门马殿、南北配殿、围插廊、戏台、山门、忠恕牌坊、落箭亭、饮马亭等组成了一个典型的宋代纯木结构建筑群体,1996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被确定为山西省德育教育基地,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2001年12月通过了山西省旅游局AA级景区的评定验收。1986年以来,省、市、区政府先后投资500多万元对关王庙建筑群进行了整体维修,完善了各项配套设施。至2001年,已连续举办了5届关王庙旅游文化周活动,反响强烈。
地灵人杰——
从古至今耀才俊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阳泉钟灵毓秀,山水育人,从古数到今不乏名人志士。《吕氏春秋》、《战国策》、《史记》中有载:周贞定王十二年(公元前457年),晋卿智伯欲伐仇犹,苦于进犯无路,于是铸就一口大钟,谎称拟献给仇犹国君,要仇犹国修筑通往晋地的大道。仇犹国君不听赤章曼伯“若路通大钟至,卒必随之,国将亡”的劝谏,道通不久,仇犹国即被智伯所灭。这里的赤章曼伯又名赤章曼枝,为春秋战国时仇犹国大夫,而仇犹国就是今天阳泉市的盂县。此外隋末鹰扬府司马许世绪、唐代名将张士贵、元代名臣吕思诚、明代贤臣耿九畴和耿裕、明末名臣张三谟、清代名将窦宾等都是阳泉人士。
如今的阳泉人在各行各业也都有不俗成绩。
李彦宏,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百度”的创办人。在搜索引擎发展初期,李彦宏作为全球此领域最早的研究者之一,最先创建了ESP技术,并将它成功地应用于INFOSEEK/GO.COM的搜索引擎中。GO.COM的图像搜索引擎是他的另一项极具应用价值的技术创新。1999年年底,李彦宏回国创办百度。经过多年努力,百度已经成为中国人最常使用的中文网站。
艺术领域更是人才辈出。张继刚,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副总导演,2008年北京残奥会总导演,《千手观音》、《一把酸枣》、《复兴之路》总导演,国家一级导演。张继刚创作的舞蹈作品有360多部,其中大部分作品曾在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演,9次获得国际大奖。
绘画界有巩毛牛,师从著名山水画大师李可染,是中国当代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学研究会终身会长。其作品多以表现北方山水为主要符号特征,充满蓬勃生命力的作品备受政界要员和海内外友人珍爱。
书法界有一级书法家闫永亮。作品入选《中国书画作品集粹》、《中国艺术人才书画精品集》、《中国当代书画精品选》、《中华古今书画家吉祥福寿大典》、《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等,荣获“世界当代书画名人称号”。
百花齐放——
60年文艺大丰收
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建市之初,阳泉市的文艺工作主要是把为战争服务的文艺转化为为巩固政权、建立新秩序、恢复经济等服务的文艺,这是阳泉市文艺事业初创和初步发展的阶段。
而从1966年开始,阳泉的文艺工作处在了停滞状态,晋剧团、豫剧团被解散,图书馆被撤消,群众文化辅导人员受到批判,但服务政治的文艺活动并未停止,尤其是阳泉工人画,不仅走出了娘子关,而且还成为享誉全国的品牌。
伴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阳泉文艺迎来了新的春天。1981年12月,阳泉市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成立,下设9个协会,由此,阳泉文艺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开展了音乐的普及与整理工作,舞蹈艺术登上了大雅之堂,曲艺特别是阳泉评说从街头走进了剧场,阳泉工人画再创辉煌……而阳泉的文学氛围更是空前浓厚,1979年10月创办了刊物《阳泉文艺》(即现在的《娘子关》),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此外,《阳泉群众文艺》、《剧本园地》、《阳泉美术工作》、《冠山》、《盂县文艺》、《山村文艺》等相继创刊。进入新世纪以来,阳泉文艺事业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阳泉艺术家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用智慧创作出一批批主题鲜明的精品力作。先后出版了《小康之花艳太行》、《共产党员风采录》、《治桃英雄谱》、《晋东文丛》、《新实践文丛》等作品;《老师你好》、《山娃的歌》、《二娃上了因特网》等音乐作品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奖中获奖;《太旧筑路图》、《十里治河图》等被永久性收藏;《百团大战》、《彩玲》、《枣园纪事》等电视剧播出;《太阳颂》、《众志成城》等大型歌舞,《出山》、《搬不搬》等小品,《雷锋》、《荒沟纪事》等大型现代戏剧搬上舞台……此外,“文化下乡”、“企业笔会”、“书法进万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文化服务活动,“艺坛流情”为抗击“非典”一线工作者捐献字画的展览,赶超神韵、赶超神采、赶超神姿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真正将“二为”方向落实到了实际中。“长征路、黄河情、太行魂、塞北情”,“太行风”、“路魂”、“水情”,“赴延安”等大型采风活动中,阳泉文艺工作者以热情洋溢的姿态,将60年来的感人业绩、动人生活载入了史册。
伴随着阳泉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成立,阳泉市作家、戏剧、美术、书法、音乐、电影、摄影、曲艺、舞蹈、民间文艺、电视艺术等11个协会及平定、盂县、郊区、矿区、城区5个县(区)文联也相继成立,还成立了阳泉市文学艺术发展促进会和高长虹研究会,基本形成了一个由几代文艺家组成的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创作活跃的文学艺术队伍。
阳泉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深入群众,创作活跃,精品迭出。作家队伍形成了阶梯格局,出版各类书籍300余部,先后有5人获得“赵树理文学奖”,张旺模的中篇小说《王兰兰当官》获“伟南文学奖”,刘慈欣从1999年到2008年,蝉联8届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此外,在散文、杂文、诗歌、报告文学、文艺理论和文艺评论方面也是成绩斐然。民间作品中的黑釉刻花瓷、剪纸也屡获国家级、省级博览会大奖……这些都凝聚着阳泉文艺工作者的智慧。
阳泉素有“文献名邦”的美誉,书院林立,名流荟萃,阳泉广大文艺工作者在传承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融合时代内容,促进文艺繁荣,为推动文艺事业发展,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源远流长——
民间绝活罕、奇、美
阳泉市的平定县被称为“中国刻花瓷之乡”、“中国刻花瓷研究基地”。
刻花瓷是中国传统陶瓷中的珍品,被称为“陶艺奇葩,民间绝活”,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始于唐、兴于宋的平定古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工艺在国内独树一帜,是采用当地黏土,历经52道工序,用传统而特殊的烧造技艺,纯手工制作的民间绝活。它以刀代笔,一气呵成,线条流畅,形象概括。具有朴实无华、亲切自然之本色,充分展示了陶瓷本身的材质美。
平定刻花瓷现已被列为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上世纪60年代,失传了900年的中国定窑系分支——平定窑黑白釉瓷的烧造工艺得以恢复。平定窑有着悠久的制陶、瓷历史。早在唐代即产白瓷,全国有宋窑130个县,平定即在其中,在清代为山西产瓷大县之一,成为山西四大“土贡”窑之一,旧有“西窑”之称。刻花瓷流传地平定冠庄村在清乾隆初就建有瓷窑,直到解放后仍为平定产瓷之乡,此为刻花瓷之流传的重要渊源。该瓷现有以黑釉刻花为主的包括棕釉、白釉、黄釉、仿哥开片釉、窑变釉、剪纸漏花加彩和木叶窑变釉等多种陶艺绝活。
另一个阳泉的民间绝活是煤玉雕刻。煤玉雕刻是我国传统的雕刻技艺之一,有悠久的历史。我国第一部神话、地理专著《山海经》把煤雕原料称为“涅石”;在辽宁沈阳北陵附近的新石器晚期遗址就出土过煤雕装饰品。遍视世界诸国,以出产煤雕知名的有英、法、德、西班牙、智利、越南等国,而尤以前东德致送我国、现藏中国军事博物馆的《浇铸工人》为国人所熟知。
山西作为煤炭大省,煤雕制作历史沿革清晰。据我国《篆刻学》介绍:“煤精可做印章为清品,此料产于山西。”20世纪50年代,北京象牙雕刻厂从山西购进煤精原料,镶嵌在牙雕上,黑白相间,典雅庄重,为一时之奇。
我国现代煤玉雕刻日益发展,涌现出辽宁抚顺、山西大同、贵州六盘水等不同流派。近年来,山西煤玉雕塑厂经过科技攻关,利用合成技术,选取阳泉精煤、煤泥制作煤雕,重新开启了这一领域的新天地。目前阳泉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以阳泉煤制作煤雕不但可以让群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提高大家的生活艺术品位,而且可令阳泉煤炭开采利用得以繁荣,为阳泉盛世之“名片”。
阳泉煤雕在继北京、陕西、安徽建立代销点之后,还将陆续向山东、河北、内蒙古、河南等主要产煤省份实行销售扩张。在开发传统店铺式销售的基础上,阳泉煤雕与网络媒介成功合作,开设了虚拟的网上商铺。此外,阳泉煤雕为走向国际市场,已先后同我国台湾及日本、韩国等境外销售商取得联系,并已开始设计适销市场的产品。
来源:文化传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