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老板“跑路”频现 中小企业成长阵痛

作者:27发布时间:2014-12-30
   新华网网报道,回顾2014年,跑路、失联、裁员、倒闭……这些词汇如同梦魇一般,缠绕在中小企业周围,挥之不去。
 
  在经济增长“换挡减速”,改革“快马加鞭”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正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带的企业,似乎更能为这种阵痛“代言”。一连串的企业主跑路事件,不但暴露出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折射出整个金融、产业环境的弊端。
 
  1事出有因
 
  资金链断裂 “逼走”老板
 
  今年以来,各地反映的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频繁见诸报端,粗略统计就达上百起。资金链、互保链断裂成为悬在中小企业头顶的两把刀,随时可能落下。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狭窄的现象由来已久。为了解决融资顽疾,监管层不断出策解困,但中小企业“喊渴”的呼声却从未停止。
 
  由西南财经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为46%,11.6%申请贷款被拒,42.4%的小微企业并未申请贷款。
 
  中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比重太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处于极为不平等的关系。特别是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银行现行的审贷标准严格、复杂、审贷流程长,中小企业在对阵大型国有企业时往往败得一塌涂地。
 
  此外,融资结构不合理的弊病也日益凸显。近120万亿元的M2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困的感受极不匹配。
 
  当银行信贷收紧,高利贷、地下融资渠道成为主要选项时,风险便就此埋下,被逼上绝路的小老板于是选择“跑路”。再加上很多中小企业之间“互保”,风险随即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蔓延。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银行的有苦难言。忧“不良”、怕“跑路”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在长三角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率甚至一度高达5%。而这实际上也在无形中推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56%的被调查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处于10%以上,其中有18%的企业融资利率在16%以上。
 
  “但出于经济增长、解决债务问题的考虑,基准利率应大幅度下降。”中国证券报首席经济学家卫保川对记者表示,从经济学的逻辑来讲,一个国家的利率在某种意义上一定与经济增长阶段相关。当中国发力重化工业的时候,资金利率必定很高;但重化工业结束之后,经济要转型升级之时,资金成本就应该降低。
 
  2自食苦果
 
  重仓传统行业 疯狂扩张
 
  记者粗略统计了今年以来的“跑路”案例后发现,产能过剩、资金密集型行业成为重灾区,多涉服装连锁、餐饮酒店、房地产等行业。从多家上市银行三季度报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集中爆发地从长三角蔓延至华北地区和珠三角。
 
  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不得不从扩张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去库存成为当务之急,行业大洗牌的信号已然显现。
 
  业内人士分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很多中小企业醉心于高杠杆、高成本经营。在上升周期,形势一片大好,盲目乐观,选择超常规发展。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终端产品需求萎缩,资金便难以为继。
 
  实际上,中小企业的跑路潮与经济大环境也不无关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下降不多,但对于一大批企业来说,却是根本性的环境变化。在他看来,这些企业可以被称作“温室企业”,它们能在8%的经济增速环境中生存,一旦经济趋冷降温,便会濒临“死亡”,“因为在8%的增速下,它们是微利企业,但增速一旦低于8%,微利就会变成亏损”。
 
  黄益平还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前期政策消化期”,过去的刺激政策导致许多产业过剩产能大幅上升,2008年以前,很多产业的平均过剩产能约为25%,但现在达到35%。因此,虽然经济下行不多,但市场感觉困难十分突出。
 
  跑路老板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当年受宽松信贷大环境的鼓舞,当地政府亦积极鼓励他们扩大产能、多元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过度释放“赶紧做大做强”的信号,使得企业决策层头脑更加发热。
 
  3刮骨疗伤
 
  转型降临 分化显现
 
  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化也日益显现。
 
  温州人几乎是全中国最勤奋、对市场最敏感的一群人,但紧跟信号灯走在市场最前面的这群人,却最早卷入一个危险的僵局。
 
  以打火机行业为例,该行业曾是温州制造业的火种,如今却正在萎缩:原来500多家打火机企业,现在萎缩成不到120家。
 
  不过,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在冬天瑟缩。“淘宝村”便是典型的案例。徐州沙集镇东风村便是一个典型的“淘宝村”,今年“双十一”,该村完成近6000万的交易规模,截至11月,整个村的销售收入将近30亿元。
 
  从积极方面来看,跑路潮是中小企业群体的成长阵痛,但同时也是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序幕。
 
  今年以来,决策层也在不断释放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信号。点题创业、创新时常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出席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时,提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总理强调,“试想,13亿人口中有8、9亿的劳动者,如果他们都投入创业和创新创造,这将是巨大的力量。”
 
  不久前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面对经济“新常态”,努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转型机遇才是中小企业的未来之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他山之石都可以为中国中小企业的转型提供很多思路。
 
  回顾2014年,跑路、失联、裁员、倒闭……这些词汇如同梦魇一般,缠绕在中小企业周围,挥之不去。
 
  在经济增长“换挡减速”,改革“快马加鞭”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正经历结构调整的阵痛。处于长三角、珠三角地带的企业,似乎更能为这种阵痛“代言”。一连串的企业主跑路事件,不但暴露出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更折射出整个金融、产业环境的弊端。
 
  1事出有因
 
  资金链断裂 “逼走”老板
 
  今年以来,各地反映的中小企业主“跑路”事件频繁见诸报端,粗略统计就达上百起。资金链、互保链断裂成为悬在中小企业头顶的两把刀,随时可能落下。
 
  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渠道狭窄的现象由来已久。为了解决融资顽疾,监管层不断出策解困,但中小企业“喊渴”的呼声却从未停止。
 
  由西南财经大学等机构发布的《中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小微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为46%,11.6%申请贷款被拒,42.4%的小微企业并未申请贷款。
 
  中国中小企业的间接融资比重过大,直接融资比重太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处于极为不平等的关系。特别是在实际融资过程中,银行现行的审贷标准严格、复杂、审贷流程长,中小企业在对阵大型国有企业时往往败得一塌涂地。
 
  此外,融资结构不合理的弊病也日益凸显。近120万亿元的M2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困的感受极不匹配。
 
  当银行信贷收紧,高利贷、地下融资渠道成为主要选项时,风险便就此埋下,被逼上绝路的小老板于是选择“跑路”。再加上很多中小企业之间“互保”,风险随即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蔓延。
 
  不过,硬币的另一面是银行的有苦难言。忧“不良”、怕“跑路”已经成为银行业的共识。在长三角部分地区,不良贷款率已超过2%,个别银行不良贷款率甚至一度高达5%。而这实际上也在无形中推高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发布数据显示,56%的被调查中小企业融资利率处于10%以上,其中有18%的企业融资利率在16%以上。
 
  “但出于经济增长、解决债务问题的考虑,基准利率应大幅度下降。”中国证券报首席经济学家卫保川对记者表示,从经济学的逻辑来讲,一个国家的利率在某种意义上一定与经济增长阶段相关。当中国发力重化工业的时候,资金利率必定很高;但重化工业结束之后,经济要转型升级之时,资金成本就应该降低。
 
  2自食苦果
 
  重仓传统行业 疯狂扩张
 
  记者粗略统计了今年以来的“跑路”案例后发现,产能过剩、资金密集型行业成为重灾区,多涉服装连锁、餐饮酒店、房地产等行业。从多家上市银行三季度报中可以看出,不良贷款集中爆发地从长三角蔓延至华北地区和珠三角。
 
  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不得不从扩张的狂热中冷静下来,去库存成为当务之急,行业大洗牌的信号已然显现。
 
  业内人士分析,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很多中小企业醉心于高杠杆、高成本经营。在上升周期,形势一片大好,盲目乐观,选择超常规发展。一旦市场出现波动,终端产品需求萎缩,资金便难以为继。
 
  实际上,中小企业的跑路潮与经济大环境也不无关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认为,尽管我国经济增速下降不多,但对于一大批企业来说,却是根本性的环境变化。在他看来,这些企业可以被称作“温室企业”,它们能在8%的经济增速环境中生存,一旦经济趋冷降温,便会濒临“死亡”,“因为在8%的增速下,它们是微利企业,但增速一旦低于8%,微利就会变成亏损”。
 
  黄益平还进一步指出,中国经济正处于“前期政策消化期”,过去的刺激政策导致许多产业过剩产能大幅上升,2008年以前,很多产业的平均过剩产能约为25%,但现在达到35%。因此,虽然经济下行不多,但市场感觉困难十分突出。
 
  跑路老板们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当年受宽松信贷大环境的鼓舞,当地政府亦积极鼓励他们扩大产能、多元投资,从某种程度上过度释放“赶紧做大做强”的信号,使得企业决策层头脑更加发热。
 
  3刮骨疗伤
 
  转型降临 分化显现
 
  在经济环境发生变化之后,中小企业之间的分化也日益显现。
 
  温州人几乎是全中国最勤奋、对市场最敏感的一群人,但紧跟信号灯走在市场最前面的这群人,却最早卷入一个危险的僵局。
 
  以打火机行业为例,该行业曾是温州制造业的火种,如今却正在萎缩:原来500多家打火机企业,现在萎缩成不到120家。
 
  不过,并非所有的企业都在冬天瑟缩。“淘宝村”便是典型的案例。徐州沙集镇东风村便是一个典型的“淘宝村”,今年“双十一”,该村完成近6000万的交易规模,截至11月,整个村的销售收入将近30亿元。
 
  从积极方面来看,跑路潮是中小企业群体的成长阵痛,但同时也是产业升级、企业转型的序幕。
 
  今年以来,决策层也在不断释放鼓励创新、支持创业的信号。点题创业、创新时常成为国务院常务会议的主要议题。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天津出席第八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并致辞时,提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总理强调,“试想,13亿人口中有8、9亿的劳动者,如果他们都投入创业和创新创造,这将是巨大的力量。”
 
  不久前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指出,过去供给不足是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个主要矛盾,现在传统产业供给能力大幅超出需求,产业结构必须优化升级,企业兼并重组、生产相对集中不可避免,新兴产业、服务业、小微企业作用更加凸显,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
 
  面对经济“新常态”,努力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转型机遇才是中小企业的未来之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他山之石都可以为中国中小企业的转型提供很多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