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钢等驻京央企在唐亿元项目141个
作者:27发布时间:2015-02-16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对唐山来说更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唐山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学军眼中,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全面启动,唐山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进入了加快转型升级、再创辉煌的历史转
折点。
“北京与河北共同打造的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全面启动,规划编制、园区选址、土地整理、设施配套等各项工作正在加快推进;首钢、国投、华润、北控等一批大型驻京央企和"国字头"企业纷纷到唐投资,涉及亿元以上项目141个,总投资2788亿元;唐山与北京共同投资数十亿元合作建设的唐山港京唐港区,目前已经成为吞吐量超2亿吨的国际大港;中科院力学所、理化所等20个研究机构与唐山企业开展了73项应用技术转化实施项目;唐山与北京合作建设的重点农业产业化项目达20个……”
透过一组组数字,陈学军向记者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唐山和北京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广泛的合作基础,完全能够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陈学军说,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河北省决策部署,唐山多次召开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明确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目标和重点举措。
“我们在发展思路和目标上,明确了三个方向:一是建成北京的出海口,在唐山港已经成为北京通向国内外的重要海上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与北京的深度合作,力争使曹妃甸成为北京第一出海口;二是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新基地,借助北京科研院所集中、智力密集的优势,对接北京装备制造、化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构建与北京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新型产业集群;三是首都功能疏解的新空间,抓好一批重点卫星城市和重点园区建设,并将主城区向东南方向拓展138平方公里,逐步形成以南湖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和以曹妃甸生态城为次中心的双核城市发展新格局,为承接产业、吸纳人口提供支撑。”
“同时,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我们正在着力抓好五个方面工作。”陈学军进一步阐述,一是着力搞好规划衔接,抓紧编制完善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的规划,实现与国家规划的全面衔接。
二是着力推进产业对接,按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要求,重点把“有中生新”和“无中生有”结合起来,大力引入京津的科技、人才和先进理念,推动唐山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努力把既有产业和企业做优、做精、做强。同时,借力京津智力资源密集和市场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项目。目前,汉能薄膜太阳能发电等52个与北京合作项目已成功签约,总投资1050亿元,部分项目已经开工建设。
三是着力发挥好沿海在协同发展中的桥头堡作用,按照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河北省委、省政府要求,围绕沿海崛起打好“京津牌”,着力引进一批好项目、好产业、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尽快把沿海的区位和功能凸现出来、优势和潜力释放出来。目前,我们正在强力推进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建设,力促中石化千万吨级炼油、华润二期、汉能薄膜太阳能发电、首钢二期、大型海水淡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把曹妃甸打造成对接京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
四是着力推进一批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坚持把交通作为对接京津的先行领域,加快打造综合贸易大港,全力推进京唐客专、京沈二通道、唐廊高速等项目建设,构筑对接北京的交通枢纽。
五是着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事关发展全局的头等大事,坚决向环境污染宣战,集中开展了五大行业深度治理、“气化唐山”建设等重点工作。
“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作出的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支点的重要指示,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积极构筑京津冀发展的第二空间,努力把唐山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陈学军对未来充满信心。
城市名片
中国近代工业摇篮
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是“不食周粟”“老马识途”“戚继光改斗”等典故的故乡;也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第一台蒸汽机车、第一桶机制水泥都诞生于此。
唐山区位交通优越,南临渤海,北依燕山,毗邻京津,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京哈、京秦、大秦三条国家干线铁路贯穿全境,京哈等多条高速公路纵横交织;唐山港(京唐港区、曹妃甸港区)已与国内外130多个港口实现通航,去年,唐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5亿吨,全国港口排名第4位。
唐山文化底蕴丰厚,《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籍在唐山,世界文化遗产清东陵位于唐山遵化;评剧、皮影和乐亭大鼓被誉为“冀东三枝花”。唐山也是中国北方革命的发祥地之一,是革命先驱李大钊同志的故乡。
唐山资源丰富,是全国三大铁矿产区之一,全国焦煤主产区,产业基础雄厚,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摇篮”和“北方瓷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现已形成钢铁、能源、化工、建材、装备制造等五大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