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7个试点碳市的稳步运行和全国碳市的有序推进,汉能碳资产管理(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下文简称“汉能碳资产”)吴宏杰认为,未来全国碳市场配额容量有望达到40-50亿吨,配额价值有望达到1000-2000亿元,碳资产管理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未来碳资产管理行业的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但同时也必将提高市场的活力。
汉能碳资产是国内早期从事碳资产开发的公司之一,也是中国碳资产管理行业首家挂牌的公众公司。
对于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项目的发展,吴宏杰表示,“CCER市场应借鉴清洁发展机制(CDM)的经验,但中国也要有更大的创新能力。他认为,政府和行业应重视CCER地位和作用,否则会打击整个行业参与的积极性。”
碳资产管理将迎快速发展期
《21世纪》:碳资产管理最早是伴随CDM而发展起来的,国内参与CDM的情况是怎样的?
吴宏杰:现在中国碳市场和2005年的CDM市场有些相似。当时整个行业信心十足,但是对具体发展路径又有些迷茫。大约在2005、2006年左右,CDM市场的从业者数量并不多,市场也主要是国外机构在做,特别是一些老牌的DOE和一些具有前瞻性的国际买家,但当时的参与者总体收益还是不错的。
《21世纪》:从你自身的经验来看,CDM市场的拐点是在何时出现的?市场下滑的表现是什么?在CDM低迷的时期,市场上的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们又为什么选择了坚持?
吴宏杰:受欧盟经济下滑的影响,CDM市场大致在2012年年末出现拐点。作为碳资产管理公司,由于原有项目的核查业务,真正感受到行业的不景气是从2013年,特别是2013年下半年。当时市场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大量国际买家退出市场,CER需求大幅萎缩,价格大幅下滑,咨询机构也纷纷转行。
我们选择坚持的原因,首先是碳减排概念与整个汉能集团的新能源的战略是相符的。其次,虽然当时国际市场低迷,国内碳市场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但相关政策已经出台,我们看好中国碳市的未来,相信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
《21世纪》:随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的陆续启动,试点碳市的开市和稳步运行,汉能碳资产在其中找到了哪些机遇?
吴宏杰:试点碳市场运行一年多以来,整体的市场发展还是不错的。首先,试点碳市纳入行业是逐步扩展的趋势,全国碳市也即将开启,市场容量是扩大的,据我们估计,全国碳市场配额容量有望达到40亿-50亿吨,配额价值在1000亿-2000亿元人民币左右。市场容量的扩大有望带来业务的快速增长。其次,金融机构的参与热情高涨,碳金融创新不断,这将有利于提高碳市的活跃度。
现阶段重在项目储备
《21世纪》:从过往财报来看,国内碳市场还没能给汉能碳资产带来太多收益,你怎么分析其中的原因?
吴宏杰:首先和目前市场的发展阶段有关,公司目前的主要工作是培育市场和项目储备。我们一直在呼吁企业重视碳资产的管理,将其纳入企业的综合管理体系中。同时,我们在积极储备项目,目前年项目储备量约为1000余万吨。
另外,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近期各试点交易所从项目时间、来源地、项目类型和类别等方面抬高了CCER的准入门槛,这影响了储备项目的价值。现阶段,公司也在积极准备开发适合于未来碳市场的项目,重点关注太阳能、农村沼气等项目。
此外,各交易所标准、规则不统一,也为业务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1世纪》:随着试点碳市的发展以及全国碳市的远景,各地又一次涌现出了大批碳市场咨询机构,你如何分析现在国内碳资产管理方面的市场竞争格局?
吴宏杰:目前市场中的碳咨询机构主要由原来的CDM咨询机构转型,能源、电力等行业的国有公司、子公司以及新兴机构构成, 整体实力还比较小,未来还将有新的机构进入市场。虽然市场参与者的增加,加剧了市场竞争,但也提高了市场活力。
《21世纪》:在此情况下,汉能碳目前的商业模式如何定位?
吴宏杰:目前公司主要侧重于碳资产管理、配额量供应,关注碳金融创新及产业链的延伸,包括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在2016年全国碳市场启动之前,也会探索一些新的模式。
《21世纪》:选择新三板挂牌,是出于哪些考虑?近期新三板市场出现定增融资的热潮,汉能碳资产有没有相关计划?
吴宏杰:汉能碳资产之所以选择登陆新三板,首先,从公司内部来看,公司实行全员持股,新三板挂牌有利于公司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其次,看好产业的未来发展,登陆新三板有利于企业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志同道合的伙伴加入。
另外,挂牌有利于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投资者对碳资产管理行业的关注。事实上,上市以来,尽管财务表现还有待改善,但包括金融机构在内的投资者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也在探索一些合作的机会。当然,作为行业第一家挂牌公众公司,我们也在适应挂牌公司的运作方式。至于增资计划,公司年初刚刚挂牌,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内部目前还没有增资计划。
和讯网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