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钢铁工业新常态下的环保挑战

作者:25发布时间:2015-10-09
    近几年来我国钢铁冶炼行业陷入行业下行、内外需不足、产能过剩的低迷状态。同时,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使钢铁冶炼行业面临绿色拷问,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未批先建、边批边建、环评执行率低,“先上车后买票”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潜规则

  监测、监督能力不足,手段落后;产业装备水平总体较低、管理水平落后

  经初步匡算,除去钢铁全行业已建和原有环境设施,还需投入大气污染治理技改资金总计近700亿元。其中,包括烧结烟气全面净化约300亿元,高炉系统全面达标约150亿元等。

  由于环境标准在各地方执行尺度不一,间接造成企业间不公平竞争;绿色发展的产业化技术科技创新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钢铁冶炼企业如何应对经济与环保双重挑战高层论坛”上,有专家表示,近几年来我国钢铁冶炼行业陷入行业下行、内外需不足、产能过剩的低迷状态。同时,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正式实施,使钢铁冶炼行业面临绿色拷问,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钢铁冶炼行业要走出困境,解决企业目前所面临的诸多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必须延伸及构建跨界绿色产业链、实施科技创新,实现企业循环发展、绿色健康发展。”与会代表纷纷表示。

  转型升级的“严寒期”新常态下钢铁工业面临诸多困难,化解产能过剩任重道远,整体处于“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主任黄导说,钢铁行业下游需求减弱,钢材价格大幅下跌,钢铁行业处于转型升级的“严寒期”,生产经营形势严峻。去年,中国粗钢产量为8.23亿吨,同比增长0.9%,为30年以来最低增幅。去年,全国粗钢(折合量)表观消费量约7.39亿吨,同比减少约2600万吨,降低3.3%,为1996年以来首次同比下滑。考虑库存因素,2014年全国粗钢实际消费量约7.5亿吨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新常态下钢材实际消费已进入峰值平台,供大于求。黄导表示,新常态下钢铁工业面临诸多困难,比如由于产能惯性,化解产能过剩任重道远; 企业财务状况未得到有效改善,债务负担沉重问题突出;钢铁业整体处于“低增长、低价格、低效益”,产业集中度降低,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向高端产品蔓延。即使是汽车板、电工钢等高端产品,也出现过剩和同质化竞争迹象。据介绍,由于我国出口钢材增加引发贸易摩擦冲突,加剧了多个国家对我国钢材产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的形势。去年国外对我钢铁企业发起的贸易救济措施调查达到40起,发起调查国家除原有的欧美发达国家,又增加了亚洲、非洲、拉美发展中国家,范围逐步扩大。在论坛上,黄导分析了新常态下钢铁行业的发展形势,他说,虽然 “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重点战略将对钢材需求起到一定的拉动作用,但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需求难有大幅提升,产量进入峰值平台期。钢铁的大量出口绝不是维系钢铁行业生存命脉的权宜之计。钢铁产能过剩矛盾短期内很难化解,经济下行压力下,企业的盲目扩张、比拼生产的现象已经得到遏制;但是消化过剩产能的工作十分艰巨,将成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持续面对的问题。

  很多企业要补环保课

  总体上行业节能环保取得一定成绩与进步,但仍存在未批先建、环评执行率低;监测、监督能力不足,手段落后等问题随着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日益加严,排污收费执行力度加大,收费标准提高,2012年以来国家制定颁布的钢铁相关排放标准在今年全部生效实施。这对钢铁行业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更高要求。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能源评估部主任苏艺表示,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环境空气污染较重地区,这与河北钢铁行业规模过大是分不开的。从2012年环境质量标准颁布实施以来,按照新的 PMI指数计算,在全国实施环境空气质量检测的75个城市中,河北省基本保持在最差的10城市中稳占数个席位。包括邯郸、邢台、唐山、石家庄、衡水、保定。苏艺认为,钢铁行业存在的主要环保问题表现在:未批先建、环评执行率低;监测、监督能力不足,手段落后;排放达标需要过硬技术设备支撑等。未批先建、边批边建、“先上车后买票”成为钢铁行业发展的潜规则。据统计,约有50%的在建和建成违规产能;产业装备水平总体较低、管理水平落后,违规建设的项目装备水平远不及上世纪80年代建设的宝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