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产业需要深层次调整优化

作者:24发布时间:2015-10-30

  业内人士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产业需要深层次调整优化。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钢铁工业集中度依然过低,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是造成钢铁行业运营成本居高不下、钢铁企业效益较差的重要原因。近年来,虽然中国以宝钢、曹妃甸、鞍钢鲅鱼圈为代表的钢铁产业沿海型布局战略逐步推动。但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真正临海临江的钢铁企业仍然较少、比重小,钢铁产业仍是内陆型企业为主导的格局。

  与之相应的是,中国缺水地区钢铁产能比重大。重点统计钢铁企业近60%分布在缺水地区,近30%分布在严重缺水地区。华北地区人均水资源少,但粗钢生产规模却位居第一,占全国的35%。

  中国钢铁工业布局多是利用国内资源和靠近铁矿原料产地的原则展开的,不但分散,而且相当一批钢铁产能远离市场,大量的钢材需要经过长距离运输,企业的物流成本增加。钢铁企业中很大一部分位于城市,甚至在省会城市或地区中心城市,“城市型”钢厂特点明显。从地理位置分布的角度来说,钢铁的产量和产能都集中于北部和东中部地区,北方地区粗钢生产规模占全国的60%左右。环渤海地区产量超3亿吨,严重供大于求,约一半产量需要外部消化。而东南地区则长久缺乏大型钢厂,供给相对不足。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在生态文明建设及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国钢铁区域产业布局长期存在的不合理现象愈发明显。深层次调整优化钢铁产业发展布局,对钢铁产业转型、重装上阵意义重大。

  虽然在不少规划中进行了相应调整,但中国钢铁产业区域布局之困局面难言乐观。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约8.2亿吨,钢产量大于2000万吨的省份增至12个,东部沿海地区的环渤海区域和中部地区依然是最大的两个产钢区域。

  徐莉颖介绍,2015年是“十二五”最后一年,过去的四年中国共淘汰落后产能8191.5万吨,但从总量上看,“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粗钢产能新增4亿吨,“减量调整”和“等量淘汰”的要求都未达到,而西部地区的“适度增量”更是变为快速增长。

  一般认为,按照以往GDP与钢铁消费强度的关系,GDP增长7%,钢铁增长应该在3%。但因为中国当前GDP的构成正在发生变化,随着投资占比的大幅下降,钢铁需求萎缩,同样GDP中钢铁消费强度大大下降,且随着科技进步特别是制造业的进步,钢铁消费强度也在降低,用钢高强化、用钢减量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原国家冶金局局长赵喜子认为,GDP构成和投资构成的变化,使中国钢材消费强度不断降低,2005年万元GDP消耗钢材200多公斤,2007年降到174公斤,2014年只有110公斤,平均每年降低12公斤。即使按照2014年以前的递减速度,再把经济新常态下的GDP构成和投资构成两个因素考虑进去,“十三五”末将降到20至30公斤。

  受访专家认为,“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产业宜进行深层次调整优化。配合“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在战略带动的区域市场从建设钢材供应基地开始,逐步推进深加工、物流配送直至建设适度规模的钢铁厂。并在产业规模上对钢铁产能进行联合重组,到2025年,前十家钢铁企业(集团)粗钢产量占全国比重不低于60%,形成3—5家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

  不仅如此,现有空间布局仍需继续优化。推进中心城市城区钢厂转型和搬迁改造,实现国内钢铁产能向优势企业和更具比较优势的地区集中。主要依托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资源地布局,主要利用进口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沿海沿边地区布局,引导生产要素集聚,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