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刘卫民:2016年钢铁行业去产能是首要任务

作者:25发布时间:2015-12-31

  钢铁产能过剩不仅仅是钢铁行业本身的问题,也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把去产能放在第一位,足见当前去产能形势之严峻。

  过剩产能损失减小需多方发力

  “产能过剩是一个发展阶段性转变导致的问题,这种现象既有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性,也有政策监管和企业决策的人为因素。”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刘卫民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刘卫民认为,具体来说,当前产能过剩主要有以下四个原因:

  第一,前几年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这构成了钢材产能快速扩张的基本动力。

  第二,在我国的经济增长过程中,虽然我们早就提出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式增长”转变,但这个过程始终没有彻底完成,过去钢材产能扩张是与粗放式增长相匹配的,一旦钢材需求发生阶段性改变,必然导致产能过剩问题暴露出来。

  第三,监管原因。在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总体产能规划失效的影响下,产生了相当一部分所谓的“统计外产能”,加重了产能过剩问题。

  第四,“僵尸”企业不愿意退出生产,在其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

  刘卫民认为,“僵尸”企业不愿意退出主要是因为钢铁生产属于资本高密集度的行业,固定成本较高,一旦退出对于企业来讲,大部分成本要白白损失,这导致一部分企业宁愿保持“闷炉”状态或产能闲置状态也不愿意彻底退出。同时,在产能整体过剩的背景下,钢铁行业作为调控对象,一些缺乏产品特色和市场优势的产能很难找到资金雄厚的“接盘侠”,资源整合兼并的难度较大,陷入一种好的时候不愿整合、坏的时候无法整合的悖论之中。

  “另外,一些企业曾是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源,部分地方政府通过协调相关资源,维持企业处于低效运行状态。”刘卫民表示。

  据本报记者了解,“十三五”规划中,化解产能过剩将是一个重点,但是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短期内将难以消除。

  刘卫民说,“钢铁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已经是现实,当前最重要的是如何把过剩的产能损失减小到最低。”

  在刘卫民看来,要把过剩的产能损失减小到最低需要多方发力、多措并举。首先,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步伐,通过产业标准、水电价格、环保门槛、税收等一系列手段,减少落后的产能存量,并避免落后产能通过简单扩容来逃避淘汰。其次,增加兼并重组力度,提高产业集中度,科学确定新增产能上马。另外,也可结合“一带一路”战略,通过资本纽带和贸易纽带,在更广阔的市场中消化产能。通过开拓这些国家的市场,不但可以消化这些产能,还可以争取行业转型升级的时间。

  但是,刘卫民提醒,稳步压缩过剩产能本身没有问题,但是一定要避免“一刀切式”的政策导致行业“休克式”停摆,例如,银行贷款应该分类放贷,对确属落后、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可以提高风险警示,但对于属于先进水平、市场出路较好的生产企业应该保证贷款。

  钢铁行业当前没有进入新常态

  之前,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公布的“2015中国企业500强”榜单中,据中钢协信息统计部统计,共有50家钢铁企业入围该榜单。实际上,这一入围数量是十年来的最低,2014年和2013年分别为51家和54家。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利群在“2015中国煤焦钢产业大会”上曾指出,当前钢铁生产和经营的形式很严峻。从钢铁的利润来看,2015年上半年销售的利润率只有0.11%,这是这几年最低的水平。

  与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一样,中国钢铁业是否也将面临“新常态”?

  “钢铁行业新常态是在这一轮去产能、去杠杆过程结束后,行业通过自身修复和升级达到的一种新状态。”刘卫民向本报记者阐述了他眼中的钢铁行业新常态。

  刘卫民表示,要判断是否进入新常态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指标来衡量:

  一是钢铁产能完成调整,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铁矿石、粗钢、钢材产品的整个供应链管理效率进一步提高,生产与贸易关系更加规范。

  二是价格恢复到合理水平,大部分企业重新形成合理的利润空间,优势产能和产业竞争力得到进一步确立。

  三是绿色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得到推广,能耗水平与环保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刘卫民强调,“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正在去产能、去杠杆过程当中,还没有通过自身修复和升级达到新状态。”

  近年来,国内市场钢材价格一跌再跌。2014年一年时间,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99.14点下跌至83.09点,降幅达16.2%。进入2015年,下跌趋势不但没有减缓,反而更加剧烈,从去年底的83.09点又跌到6月末的66.69点,降幅达19.7%。

  据中钢协方面统计,2015年上半年,纳入该协会统计范围的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万亿元,同比下降17.9%;主营业务亏损216.8亿元,增亏167.68亿元。

  为应对钢铁市场的不景气,有些钢铁企业为保证利润,大力发展其它产业。据媒体报道,宝钢非钢产业盈利已经占到利润总额的三分之一以上,鞍钢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非钢产业发展的政策。

  针对钢铁行业为保证利润,大力发展其它产业这种“不务正业”的行为,刘卫民表示,从经济学角度来讲,这种做法本身无可厚非,从供给侧改革来讲,产业资源或者说产业资本需要重新配置,这也是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手段之一。

  “只是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生产企业能够在过去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挖掘发展潜力或者拓展原有产业链发展空间,来完成这种产业转型升级,因为毕竟我们仍然是一个制造业大国,真正实现《中国制造2025》之路需要基础原材料工业的发展与支撑,而这种支撑力量是无法再通过像90年代大量‘进口’来实现,而是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基础工业的不断创新发展。”刘卫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