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湖提锂在柴达木盆地实现工业化、规模化生产,当年碳酸锂产量超过6000吨,从而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大盐湖碳酸锂生产地;一年内启动建设规模达120兆瓦的太阳能光伏电站项目,正式拉开了打造国内最大太阳能应用产业基地的序幕;10万吨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完成前期工作,正式在察尔汗盐湖开工建设;涩宁兰输气管道复线工程涩北至西宁段全线贯通,柴达木盆地对外输气能力超过60亿立方米……
过去一年,频频从柴达木盆地传出的好消息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随着资源转换战略的深入推进和循环经济的实践,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正在迎来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之后,青海省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按照“工业园区化、园区工业化”和“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依据柴达木地区资源分布状况、现有工业基础、交通布局和外部配套条件,确立了重点规划建设格尔木、大柴旦、德令哈和乌兰四个工业园,以“一区四园”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全面发展,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循环经济框架的发展战略,推动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
这一战略实施以来,一批有支柱或优势产业支撑、有大型骨干企业引领、有能源和资源保障的产业集群迅速崛起,生产要素迅疾向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和乌兰四大工业园为中心的地区聚集,不仅促进了产业融合度和产品关联度,而且带动了下游项目和关联产业发展。
在格尔木工业园区,以格尔木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油气、盐湖、黑色及有色金属资源为依托,利用格尔木在铁路、公路、民航、油气管线布局中的枢纽地位,石油天然气工业、盐化工业、冶金工业为支撑的工业产业链日益完善:年产30万千瓦燃气电厂、格尔木炼油厂50万吨炼油扩建、90万吨天然气甲醇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已基本建成,进入试生产阶段;123万吨尿素、20万吨醋酸、20万吨二甲醚和30万吨甲醇汽油等重点油气化工项目也已经进入规划建设或实质性施工阶段。
此外,以察尔汗盐湖、东西台吉乃尔湖资源综合开发为依托,在百万吨钾肥综合利用、东西台吉乃尔湖钾、锂、硼资源综合开发等重点盐湖化工项目的带动之下,钾盐、钠盐、镁盐、锂盐和气盐五大产业群已初具雏形;在有“金腰带”之称的祁漫塔格地区,以肯德可克、尕林格、野马泉、索拉吉尔及西藏等周边地区铁矿、铜矿等黑色有色金属资源为基础,规划建设年产200万吨还原铁配套100万吨高炉气甲醇、50万吨高炉气甲醇汽油项目和30万吨铜、1万吨钼、200吨钴、20万吨粗铅、10万吨锌冶炼等重点冶金项目同时正在在加紧实施。
德令哈工业园区围绕德令哈周边丰富的盐、石灰石、煤炭资源,以青海碱业、昆仑碱业为龙头的纯碱生产企业的纯碱总产量已经超过了150万吨。围绕其下游开发项目,青海海西化工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目前已建成100万吨水泥生产线,每年可消耗掉生产纯碱产生的废渣近50万吨;青海金锋实业有限公司已建成一期12万吨氯化钙项目,每年可消耗纯碱产生的废液10多万吨,其二期和三期项目也已开工建设,全部建成后,有望完全吃掉青海碱业排放的每年近100万吨的蒸氨废液。
根据德令哈工业园区有关规划,未来几年,德令哈工业园区将形成年产400万吨纯碱、60万吨烧碱、60万吨PV C配套90万吨电石、100万吨氯化钙、10万吨碳酸锶及锶系列产品开发等以“纯碱”为核心的工业规模,这将辐射带动周边乌兰、都兰、大柴旦、冷湖等地区的工业发展。
在乌兰工业园区,200万吨焦化项目一期建设工程已经投入运行,并由此结束了柴达木煤炭资源开发产品单一的历史,原煤生产成焦炭后运到格尔木工业园区炼钢,产生的废气合成甲醇,净化煤气又成为粗苯、硫铵、硫膏、煤焦油生产的原料,实现了煤炭资源的循环利用。按照“一区四园”战略布局规划,这里将规划建设年产600万吨洗精煤、300万吨焦化、10万吨煤焦油、30万吨煤气甲醇等重点煤化工与盐化工项目,并以此辐射带动乌兰、天峻等地区的工业发展。
与此同时,在大柴旦工业园区,通过锡铁山铅锌矿尾矿和盐化工的嫁接,目前已经形成了年产10万吨硫酸的生产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硼酸生产基地;年产10万盎司黄金生产项目,鱼卡、大煤沟等一批煤炭开发扩建项目也已全面完成,到今年底,大柴旦地区将有望形成年产1200万吨煤炭的生产能力,从而成为柴达木盆地的发展循环经济的煤炭资源供给基地。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四大工业园区依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全力构建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特色循环产业链,对地区经济的助推作用已经显现。2009年,在受国际金融危机严峻挑战的情况下,试验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9.3亿元,同比增长12.3,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 .2个百分点,实现工业增加值205.92亿元,同比增长11.6%。
柴达木盆地“一区四园”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促进柴达木的资源开发正在由以往的传统粗放式、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可持续、资源效益型经济过度,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特征日益凸显。
格尔木“黑白黄”产业引领试验区起飞
2005年10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被列入首批13个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以此为契机,作为试验区“一区四园”中工业基础最好、交通最便利的一园,格尔木试图打造柴达木盆地经济起飞的发动机。在实施资源转换战略过程中,初步形成了油气化工、盐化工和有色金属冶炼“黑白黄”三色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格尔木市区为圆心、半径20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丰富的盐湖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其中,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已探明钾盐总储量3.2亿吨、镁盐总储量31.6亿吨、钠盐总储量33.1亿吨,盐湖资源的潜在开发价值超过10万亿元;涩北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储量3000亿立方米,远景储量5000亿立方米,被列入我国四大天然气田之一;而祁漫塔格地区被称为格尔木的“金腰带”,目前已经探明铁矿石储量5亿吨、铜矿700多万吨、铅锌矿1500多万吨。
“这三色资源使得格尔木理所应当在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布局中处于核心地位。” 格尔木市副市长朱建平说。
位于格尔木市的青海盐湖集团(000578)是国内最大的钾肥生产企业,也是格尔木发展“白色”产业———盐湖化工产业的主体,钾肥产量约占国产钾肥量的3/4。在盐湖集团已建成的百万吨钾肥生产厂区旁,各种施工车辆依旧往返不绝,一座座现代化的厂房正在拔地而起。
盐湖集团党委副书记汪贵元介绍,这些正在施工的工程分别是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二、三期项目,其概算总投资超过了600亿元。三期综合利用项目全部建成后,盐湖集团将形成尿素、PV C、氢氧化钠、硝酸钾、氢氧化钾等完备的基础化工产品和碳酸锂、氢氧化镁、金属镁等高端产品。同时,通过与区域内油气化工和煤化工的结合,这里将被打造成国内最大的有机盐和无机盐化工基地。
德令哈“中国碱都”不改青山绿水
广阔的草原、连片的湖泊,护路林成排延展、远山葱郁壮丽。这里是柴达木盆地里的青青绿洲。
德令哈,蒙古语意为“广阔的原野”。相传当年成吉思汗派兵西征,沿途或为戈壁沙漠、或为山川沟谷,一连数月难获给养。行至现今的德令哈地区时,翻过一座山头,眼前突现广阔的草原、连绵的湖泊,蒙古人惊呼:“德令哈!德令哈!”于是这片广阔的原野上有了村镇,延续至今便有了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州府德令哈市。
德令哈附近的柏树山石灰石矿区,石灰石储量约33亿吨,可可盐湖氯化钠储量约1100亿吨,加之周边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发展纯碱工业的优选之地。目前,青海省在这里已建成青海碱业有限公司100万吨纯碱生产线和青海昆仑碱业50万吨纯碱生产线,随着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布局开发,一条环境友好型的新型纯碱综合产业链条将要建成,昔日的青青原野上崛起“中国的碱业之都”,且不改青山绿水本色。
在德令哈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内分布着青海碱业、昆仑碱业、青海金峰、海西化建等多家企业,都是纯碱工业循环链上的相关企业。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张献新说,纯碱工业是典型的高耗能化工产业,利用循环经济理念发展这一产业,必须依靠新技术合理布局,使整个产业链闭合循环,才能打造环境友好的“中国碱业之都”。
作为整个纯碱产业循环链条上的龙头企业,青海碱业有限公司利用先进技术,推行清洁生产,减少物料和资源的使用量,实现排出物的循环利用。公司生产技术处处长崔升阳介绍,该公司建成的一期100万吨纯碱生产项目,利用石灰--纯碱法精制盐水技术,年回收粉煤灰13.8万吨,炉渣1.7万吨。粉煤灰主要供给海西化建水泥厂使用。两家企业在这条产业链上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对环境的保护。海西化建由于和青海碱业合作,企业在石灰石矿的开采上每年可节约成本近200万元,粉煤灰这一项每年又可节约成本700多万元。
目前青海碱业的废液主要提供给青海金峰实业公司的氯化钙厂作为原料使用,年生产能力达到5万吨,在金峰实业氯化钙项目全部完成后,年产规模有望达到24万吨。青海碱业还计划投资2亿元人民币再建设年产30万吨氯化钙厂,制取氯化钙产品的同时副产15万吨氯化钠,氯化钠作为纯碱生产原料回到生产系统中,从而真正实现废液循环利用的目标。预计投产后销售收入将达3亿元,利润1亿元。
察尔汗盐湖:向中国最大的盐化工基地进发
距离格尔木市北部约60公里的察尔汗盐湖上,几座新建的化工厂房正在拔地而起,在参差错落的建筑物之间,一条“加快建设中国最大盐化工基地”的标语牌显得异常醒目。
这里是中国最大的盐湖开发企业--青海盐湖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2005年以来,这个企业先后启动了概算总投资超过600亿元的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一、二、三期项目,在察尔汗盐湖上建设中国最具竞争力的盐化工基地。
总面积5856平方公里的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镁盐矿床,其各类资源总量达601亿吨,其中氯化钠的储量为426亿吨,钾的储量为5.4亿吨,镁的储量为16亿吨,锂的储量为1204.2万吨。此外,还拥有储量可观的硼、溴、铯、铷等稀有元素。
“据测算,整个察尔汗盐湖的开采价值超过12万亿元。”青海盐湖集团副总经理李浩放说,盐湖集团目前正在进行的化工建设项目就是要让这些潜在的资源价值变成现实社会财富,并且使中国的盐化工产业在世界上拥有价格谈判的话语权。
据了解,目前,一期综合利用项目已经全部建成并进入试车阶段,二期综合利用项目将于今年底前试车,三期项目也已经完成了6亿多元的投资。截至2月底,全部三期综合利用项目已经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
事实上,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为了缓解我国严重缺钾的不利局面,我国就已经开始开发这里的盐湖资源,并逐步在此建成了这个农业大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2003年10月,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投资25 .8亿元的青海钾肥百万吨工程基本建成,从而使我国成为了世界上第七个拥有百万吨钾肥生产能力的国家。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和开发理念的限制,近30年来,察尔汗盐湖资源的开发始终没有能够摆脱单一提取钾肥的粗放型开发模式,大量的钠、镁、锂等伴生资源都被当作“废料”排放。
李浩放介绍,每提取1吨的钾肥(氯化钾)就要产生大约3.5吨的氯化钠、15吨的氯化镁和众多其他伴生资源,虽然这些尾矿排放后被储存了起来,并没有对环境造成污染,但这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科学地讲,从盐湖资源中提取氯化钾生产钾肥不能称之为化工,它只是利用最基础的物理方法进行生产。”盐湖集团董事会秘书吴文好说,要使盐湖中的所有资源都得到有效利用,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瓶颈”和相关产业链的配套。
为了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2005年底和2007年底,青海盐湖集团以氯化钾综合利用为主的一期项目和以氯化钠综合利用为主的二期项目先后正式开工建设;2009年,整体引进加拿大一家公司的设备、技术和人才,以金属镁一体化项目为主的三期项目开工建设,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打造国内最大盐化工产业集群的宏伟蓝图在察尔汗盐湖开始正式实施。
大柴旦:调整结构重塑辉煌
说起大柴旦,大概许多人都不太熟悉。但是,在刘修平、潘家发等一批老柴达木人眼中,大柴旦———这座位于柴达木盆地北部边缘的工业小镇,不仅记录了他们最精彩的人生阅历,而且书写下了柴达木盆地半个世纪以来创造的辉煌。
大柴旦地处柴达木盆地北部,蒙古语称为伊克柴达木,意为大盐湖、大盐泽,境内拥有丰富的盐湖资源和金、钾、锂、煤炭等多种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达57560亿元,占青海全省的32.6%,而且水资源相对丰富,总量为3.507亿立方米,为发展资源型工业经济提供了优厚的资源保障。
今年74岁的刘修平是最早进入大柴旦参与开发的人,1958年,他从江苏徐州沛县老家来到大柴旦,在这儿一呆就是50年。住过地窝子,睡过帐篷,烧过锅炉,直到后来成为高级技工,刘修平亲身经历了大柴旦半个世纪以来的开发和建设历程,也亲眼目睹了大柴旦每一天发生的变化。讲起大柴旦的开发历史,他如数家珍。
“大柴旦湖化工厂主要生产硼酸,当时也没有什么机械生产设备,所谓的工业生产就是在柴旦湖边架起大铁锅来熬硼砂。”刘修平说,生产原料的挖掘和运输,基本上都是人工用铁锹挖、用架子车拉。
在这样的条件下,老柴达木人凭着一腔的热情和干劲,手拉肩扛创造了大柴旦工业发展的第一次辉煌。
“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从地窝子和半土半洋生产模式起步的大柴旦工业,已初步形成了化工、煤炭、汽修、火电和采矿等几大门类,年硼酸产量达到了5000吨。最为鼎盛的时期,工作和生活在大柴旦的人超过了7万人。”潘家发说。
今年69岁的潘家发是1960年来到大柴旦的,他先后在大柴旦化工厂做过工人,当过车间主任,后来还成了大柴旦行政委员会的领导,谈及参与大柴旦初期的开发,到现在他还感到十分的自豪。
然而,大柴旦的这次辉煌是短暂的。据潘家发介绍,60年代中后期,柴达木资源开发中心逐步西移,一大批企业搬离大柴旦,另外一些企业因资源枯竭而被迫下马停产,汽修厂也陷入困境,大柴旦陷入了沉寂。
从80年代后期开始,大柴旦开始探索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工业、重振经济的新路子,逐步建立起了以盐湖化工、有色金属和煤炭开发为主导的工业体系。
1992年,大柴旦正式确立了以煤炭、钾肥、黄金工业为支柱的工业发展思路,积极引进外资,着力发展优势资源工业。至1999年,西海钾肥厂、大头羊煤矿等一批工业企业已初具规模。
大柴旦行政委员会副主任顾小东告诉记者,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成立以后,考虑到试验区产业的合理布局,2007年,大柴旦被纳入了试验区的整体规划,借助这一机遇,大柴旦引进了150万吨铅锌矿石开发项目、年产10万盎司黄金开发项目、鱼卡地区年产90万吨煤炭开发项目、大煤沟地区年产90万吨煤炭开发项目和饮马峡120吨纯碱项目等一大批重点项目,使大柴旦的工业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
顾小东说:“如果说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是大柴旦发展历史上的第一次辉煌的话,那么,可以肯定地说,通过结构调整打造优势产业,现在大柴旦正在迎来她的第二次辉煌。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