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焦炭>> 资讯详情

西钢转变经营方式扭亏为盈纪实

作者:27发布时间:2010-04-16

    地处偏远林区的黑龙江省最大的钢铁企业——西林钢铁集团(以下简称西钢)在运距长、成本高的不利条件下,将最大限度降低能耗视作企业的立足之本,通过科技创新,优化工艺结构和装备水平,循环利用钢铁制造中产生的大量高污染废弃物,减少了能源的消耗和有害物质的排放,使产品成本不断降低,在“低碳化生存”中使西钢从濒于破产的危困企业成为区域性行业龙头,探索出了一条高耗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老牌国企受制“高能耗”

    地处小兴安岭的西林钢铁集团建于1966年,原设计生产能力仅为八万吨。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中,西钢像许多东北国有企业一样出现了严重亏损,累计亏损额达3亿元,欠职工工资29个月,企业濒临破产边缘。
    “除了体制上的原因,技术装备落后、能耗大、成本高几乎把西钢逼入了绝境。”西钢董事长苗青远在评价国企时代的西钢时说。
    据苗青远介绍,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西钢主体装备大部分都是建厂时的落后设备:两座130立方米高炉是1967年建设投产的;两座15吨转炉建于1975年;24立方米烧结机和66型焦炉也都建在1970年之前。“这些落后设备耗能量相当大,每年几千万元的产值,煤炭支出就达3000多万元,使企业不堪重负。” 
    装备落后的同时,西钢所处的位置也给经营带来巨大困难。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西钢远离港口,销售半径大,成本较高,给企业的竞争力造成先天不足。到改制前的2005年,西钢钢材平均制造成本2627.18元/吨,较行业平均成本2576.44元/吨,高50.74元/吨。在此背景下,走投无路的西钢于2004年与成都通德集团进行改制重组,企业性质由国有独资变更为民营。

新西钢探索“低碳化生存”

    在深受高耗能之困后,西钢新的管理团队将节能降耗视作企业改制后的生存之本,通过技术研发和工艺改造,降本增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成为西钢的唯一选择。
    降低能耗首先是设备的改造,然而流动资金的严重不足使重组后西钢的低碳化之路依然艰难。“不改造是等死,改造是找死”的悲观情绪开始在企业内蔓延。
    面对融资难题,西钢人以惊人的胆识和气魄,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的政策契机,职工自筹资金6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先后淘汰了原有的三台高能耗的小转炉。2009年2月20日,已使用了20多年的全连轧生产线经过停产改造,全线竣工,使西钢的装备进入国内先进水平。据西钢生产部部长张久林介绍,改制以来,西钢技改项目达50多项,这些项目都与节能密切相关,其中已投资4370万元建设的六座155立方米的白灰窑,利用富余的高炉煤气取代燃煤焙烧石灰石,仅此一项,每年减少外排工业粉尘(烟尘)2600吨,消除了原炼钢厂上空弥漫了20多年的黄烟。
    钢铁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固体废弃物,以往这些废气物都排放到土地和大气中,西钢仅水渣排放一项就达55万吨以上,不仅占用场地,而且污染环境。为此,西钢积极组织实施对高炉水渣、矿渣、微粉、煤气的加工再利用回收。
    煤气是西钢高炉和焦炉的副产品之一,据测算,西钢每小时可产生23万立方米。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以前煤气的利用率很低,大量的煤气被排放到空气中,既污染了环境又造成浪费。改制后,西钢先后投资4000万元建设了5万立方米和10万立方米煤气贮柜,对高炉、焦炉产生的煤气进行回收。3月7日,记者在西钢动力厂看到,回收的煤气被输送到三座巨大的燃气锅炉内充分燃烧,现场的操作人员正通过电脑监控和调节三台锅炉内的压力和温度情况。陪同采访的张久林告诉记者,这三台锅炉原来都是落后的燃煤锅炉,向炉内填煤都要靠人工,不仅操作现场煤渣飞扬,每年消耗原煤也要21万吨。而现在使用了改造后的燃气锅炉,炉膛内烧的全部是高炉炼钢时剩余的煤气,不仅可作为企业混铁炉、钢水包、石灰窑、烧结等工序提供燃料,还可用于整个厂区供电以及家属区的供热,年可节约原煤21万吨,折标准煤约15万吨,每年可多发电约700万千瓦时,折合标准煤0.28万吨。

技术创新:高耗能企业“涅槃重生”

    在国内钢铁业产能过剩,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西钢在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的同时,始终坚持技术创新,组织科技攻关,优化工艺流程,不断增加产品附加值,使企业在“凤凰涅槃”后获得新生。
    西钢技术中心主任宋彬介绍,近年来,西钢先后采用电炉炼钢热兑铁水工艺、连铸坯热送热装工艺、富氧喷吹高风温技术等先进冶炼技术,降低了能耗,大大提高了产品竞争力。其中,在炼铁系统实施的富氧喷吹高风温技术,已在三座高炉上推广应用,富氧量达到4%,风温1100℃以上,节约焦炭84公斤/吨铁,每年节约焦炭6万吨。针对市场HRB400热轧带肋钢筋需求增加,西钢科研人员通过技术攻关创新了生产HRB400热轧带肋钢筋的新工艺,使新工艺生产的产品比传统工艺吨钢可降低成本120元-150元。
    记者采访了解,目前西钢已有专利六项,正在申请发明专利1项。通过专利技术开发的 “高强度、高洁净低合金钢”和“高洁净度拉丝用钢”等高新产品国内订单饱满,部分产品还打入了俄罗斯市场。2009年,西钢正式通过了国家级高新企业的认定。
    不竭的技术创新动力使西钢改制后取得跨越式发展。2009年西钢克服了金融危机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巨大影响,实现销售收入1020917万元,实现净利润19996万元,钢产量达2564773吨,成为黑龙江省最大的钢铁企业。
    随着企业的发展壮大,职工收入也逐年增加。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西钢职工人均收入26232元,比改制前2005年的人均收入10950元,增加了15282元,增长了1.4倍。(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