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社会融资成货币政策调控目标

作者:1180发布时间:2016-03-07
   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今年广义货币M2预期增长13%左右,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13%左右”。业内人士认为,这是我国第一次在国家层面提出社会融资规模增长目标。由此,社会融资规模与广义货币供应量一起共同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已经有五年多的历史。2011年11月,央行开始研究编制社会融资规模指标。目前,社会融资规模指标已完成从增量发布到余额发布、按季发布到按月发布,同时将历史数据上溯到2002年,形成了包括增量和余额、全国和地区的统一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这一社会融资规模指标。

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分别代表了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和负债方,是一个硬币的两个面。两者分别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信用观点和货币观点在货币政策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分别从不同方面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过程。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具有不同的经济含义,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印证,不可替代。

从金融性公司概览看,资产方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包括人民币贷款、外币贷款、委托贷款及信托贷款的投放;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股票以及企业债券的持有;投资性房地产和银行承兑汇票等。负债方主要体现为金融机构的货币创造和社会流动性增加,包括流通中现金、非金融性企业及其他部门存款、非居民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和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存款等。

社会融资规模是从金融机构资产方和金融市场发行方进行统计,是从全社会资金供给的角度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也就是说,社会融资规模是金融体系的资产,是实体经济的负债,其内容涵盖了金融性公司资产负债表中资产方的多数项目。而货币供应量正好相反,是从金融机构负债方统计的,是金融机构的负债,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提供的流动性和购买力,反映了社会的总需求。

实证分析也表明,社会融资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和操作目标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两者对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影响以及对操作目标的反应是一致的。货币供应量从金融机构的负债方,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长期稳定地承担了中介目标的角色,而社会融资规模作为来自于资产方的“镜像”指标,是货币供应量的有益补充,两者共同构成了货币政策的二元传导机制。

近年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更加复杂,短期波动加大,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不那么稳定,单靠货币供应量已经难以全面准确判断社会流动性和资金流向。社会融资规模从资产方和发行方统计,更能反映金融对实体经济的资金支持。在总量上,社会融资规模与货币供应量是一个互相印证和校正的关系。而在结构上,社会融资规模更能反映资金的用途和流向。

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今年首次提出了社会融资余额增长13%左右,与M2增长目标一致,一方面确保信贷和非信贷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创新融资方式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另一方面也突出强调了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等薄弱领域的支持。

兴业证券宏观研究报告称,如果按照去年社融中银行信贷占比73%的比例来推算,则全年银行信贷规模或在12-13万亿之间。

业内人士认为,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长目标适逢其时。社会融资规模是从金融角度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指标。

当前,中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而社会融资规模能够有效反映这些供给侧的变动情况。第一,社会融资规模中产能过剩行业贷款增长持续低迷,反映了实体经济去产能的情况。截至2015年末,产能过剩行业的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4个百分点。

第二,房地产贷款的结构变化反映了房地产去库存趋势。截至2015年末,房地产开发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6.7%,增速自2015年6月份以来持续回落,6个月累计下降6.9个百分点,反映房地产潜在供给下降;购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3.2%,增速自2015年5月份以来持续回升,7个月累计上升5.7个百分点,反映购房需求正在回升。房地产开发贷款和按揭贷款一升一降,表明房地产去库存化进一步加速。

第三,社会融资规模结构变动反映了实体经济去杠杆的趋势。2015年前三季度,剔除股票融资后,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与GDP的比例为23.4%,比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最高水平(2009年)39.3%回落15.9个百分点。

第四,社会融资规模中高成本融资占比减少,表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下降。债券发行利率一般低于贷款利率,股票融资不需要利息支出,直接融资占比上升有利于降低社会融资成本。2015年,债券和股票等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比重为24.0%,较上年提高6.0个百分点,较2008年上升11.3个百分点,已连续两年上升,也是历史最高水平。同时,表外融资大幅减少也是融资成本下降的重要原因。一般来讲,表外融资成本要高于银行贷款等表内融资。表外业务转移至表内可以减少融资风险,缩短融资链条,降低融资成本。

第五,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小微、农业等“短板”领域融资增长较快,有利于产业升级和扩大有效供给。截至2015年末,农户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4.8%,增速高于同期本外币贷款1.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