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钢铁业困境与中国无关
作者:24发布时间:2016-04-18
近期,钢铁行业已经成为中欧贸易摩擦频发的领域。欧盟以倾销为名,频繁对中国钢铁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在欧美某些人眼里,中国还不是市场经济,价格形成机制受到扭曲不能采信。
欧洲的钢铁业正在经历困境,欧盟的一些政要信誓旦旦地表示,将坚决捍卫欧盟钢铁业的生存安全。他们开出的药方很简单:遏制中国钢材在欧盟的“倾销”。果然如此吗?非也。出现在一些欧盟国家的上述言行,完全找错了对象。这种将中国作为“替罪羊”的观点不仅误导公众,也无益于解决问题。
据海关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对欧盟比利时、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德国等7国出口钢材783.8万吨,仅占中国钢材出口的7%。
由于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在出口对象国实施的反倾销调查中,倾销幅度的确定不以中国的实际成本数据为依据,而是援引“替代国”的数据,从而导致不合理的高额反倾销税。
为将“便宜”的中国钢材挡在门外,欧盟表示,将于今年下半年决定“是否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美国政府更意图设置障碍,警告欧盟一旦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无异于“单方面解除”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防御。
难道找一些借口对中国钢材采取所谓的双反措施,就能挽救寒冬中的欧洲钢铁业吗?英、德等欧盟国家的钢铁业困境并非中国所致。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周刊指出,来自中国的钢铁产品并未威胁到英国钢铁产业,试图向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无济于事。
英国商品研究所的数据也显示,尽管中国钢铁产量巨大,但其中只有12%用于出口,而巴西和俄罗斯每年产量分别有24%和29%用于出口。2015年,英国钢铁进口量666万吨,进口总额59.8亿美元。其中,自中国进口76万吨,仅占其钢铁进口量11%;自中国进口金额4.57亿美元,仅占其钢铁进口总额的7.6%。
中国向英国、德国出口的钢铁,无论从数量还是金额上来看,都只占这两个国家钢铁进口的很小部分。况且中国向英、德国出口的主要是普通钢铁条杆和铁合金等低附加值产品,是对英、德两国钢铁市场的有益补充。英、德两国即使不从中国进口,也会从其他国家进口这类钢材。
欧盟钢铁业走入寒冬的真正原因是其钢铁生产成本过高,在全球范围不具竞争性。钢铁业能源、环境、劳工等方面成本居高不下,在全球钢铁业激烈竞争背景下,欧盟钢铁企业在普通或低端钢材生产上总体缺乏竞争力,盈利空间狭小。
当前,各国经济复苏乏力,有效需求疲软,钢铁业出现了全球性的产能过剩。2015年全球粗钢产量16亿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其中有6亿吨产品属于过剩产能。该组织预测,在截至2017年的4年内,中东、非洲和拉美等地区的炼钢能力将分别增长50%、20%和10%。
德国前财政部国务秘书海纳路弗拉斯贝克表示,德国近些年向中国出口的汽车数量之大令人难以想象。但是,汽车产量增长也意味着钢铁产量增加,所以目前全球市场上钢铁产能过剩的现象与德国汽车工业也不无关联。
产能过剩和成本高企绝不应成为欧盟推行贸易保护主义的借口。过去十年,很多欧美国家分享到了中国大规模进出口的红利,其企业寻求在中国建厂以压低生产成本,但现在他们却不愿意承担任何产能过剩的后果。
欧洲钢铁业要走出寒冬,只有实现结构性调整,发挥科技优势,在高端产品上发力,才能拓展自己的盈利空间。奥地利奥钢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沃尔夫冈路埃德认为,专注于生产专门用途的钢材,例如用于高速列车的铁轨和飞机零部件等等,使该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一筹。
中国钢材并非煎熬欧洲工人之火。中国的竞争力现在不只是“低价”,还有“创新”。中国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也与欧盟不相上下。
欧美等国在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既定议题上犹疑不决,要么是对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的成色视而不见,要么是还想继续在贸易领域利用中国非市场经济地位“捞取一些好处”。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切实履行成员义务,一直致力于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中国目前已经大幅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具备了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条件。国际贸易规则应该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中国有理由享有与其他国家平等的市场经济地位,享受世贸组织赋予的各项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