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锈钢巨头——太钢集团的董事长李晓波5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第六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表示,中国钢企要加快技术创新,必须努力从单点突破发展到全面创新,特别要系统策划和推进工程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并将绿色、低碳技术贯穿始终,不断消除短板制约,形成系统优势,这应成为钢铁企业在后危机时代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途径。
以下是李晓波的发言实录:
主席先生,女士们、先生们,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加快技术创新,增强内生动力”。很高兴参加这次大会,与各位专家、学者、同仁共同探讨后危机时代钢铁业发展对策。
钢铁企业如何应对后危机时代的复杂形势?除了大家讲到的兼并重组、管理变革外,技术创新也是一个根本措施。我注意到,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先生多次强调,企业不要东张西望,现在留着钱干什么?就是要加大研发。企业必须保持稳定增长,保持稳定增长的背后是技术和产品。
太钢虽然不是央企,但在不锈钢产业中有重要地位。作为中国最早的不锈钢企业,太钢见证了中国不锈钢产业的发展全过程。诞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中国不锈钢产业,本世纪以来进入快速发展的时期,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不锈钢产能和需求量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但是中国的不锈钢产业目前已经处于供大于求,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在这样的环境下,不锈钢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努力加快技术创新,形成差异化竞争有适合可持续发展能力。
我们认为,加快技术创新,必须努力从单点突破发展到全面创新,特别要系统策划和推进工程技术创新、制造技术创新、应用技术创新,并将绿色、低碳技术贯穿始终,不断消除短板制约,形成系统优势,这应成为钢铁企业在后危机时代的重要发展目标和途径。太钢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研发生产不锈钢,但到上世纪末,装备仍然比较落后,产品单一,年产量仅30万吨左右,与世界几大不锈钢企业有明显的差距。新世纪以来,太钢围绕建设全球最具竞争力的不锈钢企业的战略目标,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在工程技术创新方面,我们运用当代世界装备制造技术的最新成果,通过菜单式引进,自主集成,高标准规划和实施了新不锈钢工程技配套项目,实现了装备的大型化、现代化、集约化、高效化,梳理了当代不锈钢工业发展的新标杆。
在制造技术创新方面,我们结合工艺技术装备特点,自主研发高质量不锈钢板材工艺技术,含氮不锈钢工艺技术,以铁水为主原料生产不锈钢的新技术等,形成多项不锈钢专有技术,牵头制订了多项不锈钢行业技术标准。
在应用技术创新方面,我们强化新产品先导性技术研究,努力引导消费,形成了以高效、节能、长寿为特点的不锈钢优势产品集群。目前,有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高端产品占到钢材总量的70%以上,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
我们把绿色技术、低碳技术集成创新应用到企业发展的整个过程。太钢提出,要让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成为企业新的发展方式、新的效益增长点和竞争力,把太钢建成冶金行业低碳发展、绿色发展的示范企业。
从2000年以来,我们先后投资60多亿元实施了100多项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项目。其中,28项世界最新节能环保科技成果在太钢率先使用和系统集成。我们采用先进节水工艺技术,建成膜法水处理、焦炉废水处理、中水深度处理等工程,使工业水的重复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吨钢耗新水下降了1.92吨,吨钢化学需氧量下降到了0.036千克。
我们建成了焦炉煤气脱硫制酸等项目,使吨钢二氧化硫排放下降到1.4千克,吨跟烟粉尘排放下降到0.49千克。我们大力推进制造过程的二次能源转换,建成了焦炉干熄焦发电、高炉煤气联合循环发电,高炉余压发电、饱和蒸汽发电等设施,二次能源回收200多万吨标煤,占总能耗的45%。其中余热、余压发电站总用典量的23%,我们建成钢渣处理线,形成高炉渣、电路钢渣、不锈钢渣等含铁原料和贵金属回收以及尾渣制作水泥建材等完整的循环产业链,建成年产30万立方米的粉煤灰混凝土砌块等标准生产线,实现了废体利用。
去年,太钢吨钢综合能耗559千克标煤,比2001年降低了43%。我们正在系统规划低碳发展路线图,进一步加快低碳制造技术的研究开发,力争用更低碳的工艺,生产更绿色的产品,走出高碳行业的低碳发展新路子。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优势是相对的,也是暂时的。创新是永恒的,无止境的,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加快科技进步,必须尽快从模仿转变为创新,努力成为“领跑者”而非“跟跑者”,“制造者”而非“模仿者”,必须加大投入,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强化基础研究和离线研究,必须完善机制,注重人才选拔和培养,形成技术创新的合力。必须与此同时,围绕低碳经济、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加快开发高效、节能、长寿钢材,获取更高资源利用价值。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在当今世界正处在新科技革命的前夜,钢铁工业的技术创新前景广阔。让我们把技术创新作为企业的重要职责和使命,进一步抢抓机遇,努力奋进,走出一条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新型工业化之路,谢谢大家!(网易财经)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