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钢铁产业投资规制政策中持续的预测偏差问题

作者:24发布时间:2017-06-26
   

  以下是对1994年以来我国钢铁工业投资控制政策当局的预测与规划的考察:

  九五规划中预测“2000年市场需求钢材产量达到9600万吨”,并以此做出规划安排,实际上2000年国内成品钢材消费量达14118万吨;九五规划中对高档板管带材需求快速增长预计不足。严格抑制投资的政策引起固定资产投资持续负增长,使一批需要大量固定资本投入但对行业结构调整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启动困难,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行业结构调整的进程(引自1999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第337页)。表现尤为突出的是,高档板材生产能力建设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1999年以来板材进口剧增,到2003年薄板净进口量就达到了2302.2万吨。十五规划预测“2005年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14000万吨以上”,实际2004年的钢材表观消费量就达到了3亿吨以上,预测偏差大得惊人。

  即使是短期预测,偏差也非常大。2000年,经贸委对钢铁工业的总量控制目标为产钢1.1亿吨、钢材1亿吨,而实际产量钢材达到13146万吨、产钢12850万吨,钢材价格普遍上涨,钢材净进口972万吨。2001年、2002年总量控制的目标离实际需求偏差更大:2001年总量控制的目标是钢产量11500万吨、钢材10500万吨,而实际产钢量15163.44万吨,钢材产量达到16067万吨,钢胚、钢锭净进口544万吨,钢材净进口1247万吨,价格仅有小幅下降;2002年总量控制的目标是钢产量12500万吨,但是实际产钢量18224万吨,钢材表观消费量达到2.115亿吨,全年钢材价格整体上扬。

  2003年,发展改革委员会、国土资源部等五个部委联合下达的《关于制止钢铁行业盲目投资的若干意见》中认为:“预计到2005年底将形成3.3亿吨钢铁生产能力,已大大超过2005年市场预期需求。……,如不加以引导调控,将导致一些品种产量严重过剩与市场过度竞争,……”。而实际情况是2004年产品价格大幅上升,产能超过34013万吨,大多数钢铁工业企业满负荷生产,许多企业甚至超产,粗钢生产达到27279万吨,名义产能和与满负荷供给能力即实际产能之间存在很大差异。我国钢铁工业生产能力的统计口径与计算方式显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以此种产能来判断市场供需状况的合理性是令人质疑的(周希增,2006)。到2005年粗钢产量就达到了3.5亿吨,消费量达到3.76亿吨,以我国目前统计方式衡量的3.3亿吨名义产能远远不够。

  2005年底,发改委认为钢铁工业严重产能过剩,并在2006年初出台相关调控政策。但是2006年我国累计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达41878.20万吨、46685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8.5%、24.5%,全年钢铁产品价格显著上升,钢铁行业利润实现历史最好水平。市场需求远比预计强劲得多,产能过剩远没有政策当局预计的那么严重,甚至是否存在产能过剩都令人怀疑。

  从以上考察,我们可以看出我国钢铁产业相关政策制订相关部门的市场预测、政策规划与市场实际情况之间一直存在很大的偏差。持续显著预测偏差的存在验证了本文前述理论分析中得出的“中国钢铁工业投资规制政策制定者不可能对钢铁工业市场做出准确的预测”的结论。预测偏差与规划失误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不良政策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