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5月份中国经济数据盘点:不存在滞胀的可能性

作者:169发布时间:2010-06-12


    在外有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内有通胀预期的复杂形势下,中国宏观经济的走势再度成为焦点。

    随着国家统计局、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10至11日发布主要经济数据,一幅中国经济5月份运行的“全景图”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无论是从实体经济还是从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状态来讲,当前中国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的态势,不存在发生滞胀的可能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判断。

    由于中国月度统计中没有GDP核算数据,人们一般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来评估月度经济形势。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增速比上年同月加快7.6个百分点,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

    “工业尽管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处于平稳较快增长的正常区间。”盛来运指出,受国家加大推进节能减排力度的影响,六大高载能行业增速回落,带动工业增速回落,另外也与去年同期基数有关。不过,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环比还是增长了1.09%,钢材、水泥日产量正常,出口交货值加快。

    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目前都处于较快状态。盛来运指出,前五个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虽然比前四个月回落0.2个百分点,但仍较快;5月份消费增长18.7%,一些主要消费热点仍然活跃,如汽车类消费增长近四成;外贸继续保持了快速的恢复,当月进出口增长了48.4%。

    在公众担心的物价方面,虽然5月份CPI同比涨幅突破3%,达到3.1%,但环比下降0.1%,前一阶段猛涨的蔬菜、绿豆、大蒜等价格都出现了明显下降。

    货币信贷正逐步恢复常态。5月份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6394亿元,较上月回落了1300多亿元;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21%,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价格上涨压力趋缓——5月份的中国经济数据,澄清了外界对中国经济出现滞胀的担心。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由于去年下半年基数较高,我国经济增速可能会有所回落,但即使比今年一季度水平降低3个百分点,增速仍有8.9%,这是很高的速度,不能称之为经济停滞。尽管今年个别月份CPI可能突破3%,但受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货币信贷投放较上年回落、重要商品库存充裕等因素影响,实现全年CPI涨幅3%左右的目标是有基础的。

    不过,当前经济运行中也的确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注意,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调整经济结构、管理好通胀预期的难度仍然较大。

    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祝宝良指出,虽然出口5月份增速仍在加快,但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可能是滞后的,外需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经济一季度对补充库存的依赖较大,待库存补充完毕后,需求增速可能会放缓,而消费在扣除物价后实际增速也略有放缓。

    “中国经济正处在一个由政策支持的高速回升,转向市场驱动的、相对平稳但更加可持续的增长的转变过程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指出。

    作为对政府投资的接替,国家正在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大力改革垄断行业和国有经济,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现在要关注增长动力的转换和新的增长基础的构建。”张立群认为,这一阶段的宏观政策不应做大的调整,应当相机抉择,以微调为主。

(来源:新华网)

    中国经济增长同时蕴含诸多不确定性

    在10日公布5月份中国亮眼的进出口数据后,外界关注的CPI、PPI等经济数据也于11日出炉。此间专家分析,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仍在平稳较快增长,但综合考虑国内的转型压力和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今年增长形势并不容太过乐观。

    中国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数据,5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3.1%,环比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上涨7.1%,环比上涨0.6%。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在新闻发布会上说,5月份CPI同比上涨3.1%,一是受去年涨价的翘尾因素影响,二是食品及居住类新涨价因素带来的,当前仍是结构性上涨。

    “CPI涨幅年内首超全年3%的调控目标,有翘尾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不意味着通胀压力加大。”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预测处处长徐连仲表示,“事实上,CPI环比出现下降,不在CPI中的房价环比涨幅大幅回落,国际大宗产品价格稳中有降,这些都反映了通胀预期在放缓。”

    国家统计局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5%,增速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1至5月份中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5.9%,增速比1至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发布的数据显示,5月份中国货币信贷增速均出现回落。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6394亿元,较上月7740亿元的规模明显回落;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同比增长21%,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

    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速下滑,股市、楼市表现低迷,外界对中国经济过热的议论正迅速被对中国经济“二次触底”的担忧所替代。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在中国良好的基本面和政策的正确引导下,中国经济出现“二次触底”的可能性基本排除,但当前国内外形势仍然极为复杂,中国经济增长同时蕴含诸多不确定性。

    根据海关总署的统计,5月份中国出口1317.6亿美元,同比增长48.5%,比上月加快18.1个百分点;进口1122.3亿美元,同比增长48.3%。

    徐连仲说,中国5月进出口增幅大幅增长,得益于去年同期的低基数、外贸扶持政策的滞后效应,以及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还未完全显现。“但飘红的出口数据进一步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加上欧债危机影响蔓延,不利因素相叠加,今年中国出口形势并不容乐观。”

    目前欧盟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半年来人民币对欧元升值幅度超过10%,对中国出口商造成了巨大成本压力。专家认为,欧债危机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最快将于本月反映出来。

    据报道,美国民主党参议员查尔斯·舒默联合数名美国议员9日称,未来两周内将推动参议院就一项针对中国汇率政策的议案投票,以进一步强压人民币升值。

    “出口面临的不确定性的确在增加。”张立群告诉记者,人民币升值压力一直存在,如今外贸企业又面临劳动力、土地、煤电油、环境保护成本上升等带来的长期影响,形势非常严峻。

    他说,现在外贸企业接到的订单与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相比极为有限,并且多为短期订单。如果人民币升值,很有可能导致外贸企业大批地垮掉。“这种情况下,中国在政策选择上应当维稳,对于出口、人民币汇率政策的调整要相当谨慎。”

    他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正处在从政策性增长向市场主导增长转变的阶段,政府投资带动作用开始减弱,来自市场的力量逐步增强,这种转变可能会带来经济增长速度短暂下降。

    “在内需增长力量发生转变,外需增长又面临极大不确定性的时候,总需求增长有可能会出现比较明显的波动,从而导致整体经济出现波动,这是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风险,也是我们要努力避免出现的局面。”张立群说。(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