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煤炭清洁利用不是短平快工程

作者:1180发布时间:2018-07-19
       国务院日前发布的《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中,“煤炭集中使用、清洁利用”原则再被强调。如何进一步完善清洁利用技术,扭转煤炭粗放使用的局面,仍是当前关注重点。

  作为我国规模最大的煤炭央企,原神华集团(即合并后的“国家能源集团”)早在2009年,便专门成立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聚焦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开发。近10年,有哪些先进技术在此问世?作为“龙头”研究院可为行业发展提供哪些宝贵经验?我国在煤炭清洁利用方面还有哪些“短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专访了国家能源集团北京低碳清洁能源研究院院长、首席执行官卫昶。

  技术是煤炭清洁利用的基础

  中国能源报:作为我国最大的煤炭生产和经销企业,原神华集团在以煤为主的业务布局下,为何要成立清洁能源研究院?

  卫昶: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禀赋,决定了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煤炭仍将占据一次能源消费“大头”。但不同于过去,现阶段的煤炭利用不再无章可循,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路径难以为继,清洁化、低碳化成为大势所趋。

  大家常说,判断“清洁能源”不看出身,看排放。能源利用如何对环境影响最小,这是清洁化探索的意义所在;如何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有效控制全球气温上升,则是低碳化目标。而要实现两个目的,煤炭清洁利用技术作为基础必须跟上。作为全国最大煤炭央企,我们对此更加关注,这是自身发展需要,也是为行业转型贡献力量。

  中国能源报:研究院成立近10年,为行业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如研发了哪些先进技术?

  卫昶: 过去三年,低碳研究院共申请专利500多项,在煤的清洁转化、煤化工催化剂、储能、水处理、先进材料等领域开发了一系列先进技术,例如在煤电的超低排放方面,开发了包括催化剂再生、回收、检测及新型催化剂在内的脱硝催化剂全生命周期解决方案,目前已经开始了商业推广;在煤化工方面,与神华煤制油公司共同开发的甲醇制烯烃催化剂已经在工业产线上成功应用,第二代技术正在完善中,有望有更高的烯烃收率。

  再如以粉煤灰为基础的高性能新型绿色材料研发,克服粉煤灰成份多样、来源不确定等潜在弊端,现已成功制备多种高粉煤灰含量建材制品配方,一举实现资源化利用。

  进步虽快但“短板”犹存

  中国能源报:纵观整个行业,我国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发展现状如何?

  卫昶: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开始探索煤炭清洁利用。20多年来进步很快,现也已掌握了不少领先技术。

  从上游看,利用热解等先进技术能让煤炭在使用之前就变得更干净。通过一些列化学、物理过程去除煤中杂质,保留、提取价值更高的有用物质,不仅可从源头减少排放,也是对成本的一种补偿。

  再到下游,直燃以外的应用更加广泛。例如,世界领先的超低排放技术,可进一步提高能效、降低排放;以煤为原料的化学加工,生产规模化、技术含量高,也比直燃清洁。

  而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现代煤炭清洁利用技术并非尽善尽美,其中“短板”犹存。

  中国能源报:可否举例说明“短板”何在?

  卫昶:长期以来,我们更注重煤炭本身的清洁利用,但到目前强调更多的是全产业链环保。以下游为例,二氧化碳排放等难题长期存在,尚未实现突破。

  尽管不同的技术被用于二氧化碳的捕捉、应用和填埋,但经济性一直是个挑战,未能根本解决。另外地下可封存容量到底多大、是否能保证安全、可否实现资源化利用等重点问题,也还未找到明确的答案。可以说,二氧化碳是减排的关键之一,暂未找到合理技术及应用途径。

  再如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长期受到高成本制约。能不能找到一种技术,将成本控制在可行范围内?我们正在积极探索,希望改善现行处理方式,降低能源消耗及对设备投资的要求,同时实现处理后的资源化利用,成本有望大幅降低。

  成果转化过程漫长而关键

  中国能源报:结合上述瓶颈,下一步应如何突破?

  卫昶:近期来看,我认为可主要关注效益提升。比如,如何通过系统优化提升电厂综合效益,效率上去了,排放也会随之降低。这也是实现清洁化、低碳化最直接、最容易的方式。

  中国能源报:除技术本身,我国煤炭清洁利用研发还缺什么?

  卫昶:很多时候,我们缺的不是好技术,难点在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过程。只有具备竞争力的技术,才能真正走进市场,而这是一项不断完善、没有终点的探索。尤其对于现有技术的替代,动辄好几年时间,过程十分漫长,我们现在就有多项技术在经受这种考验。

  另外我们要创造更好的研发环境,使研发人员能够真正专注于创新,而不是短期利益驱动的跟风研究;要有更多一流的应用研发机构,真正瞄准并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从而保证研发工作的顺畅和有效进行。

  要知道,煤炭清洁利用不是一项短平快工程,而应聚焦长远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