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炭的上游原料——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近年来受到多种因素影响,焦炭和焦煤价格波动幅度大、频率高,加之焦化行业自身存在的问题,以及与焦煤行业未能协调发展,我国焦化产业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复苏缓慢。
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焦炭价格从当时最高的3000元/吨急速下滑至1250元/吨,国内焦炭企业集体限产、停产,国内焦化行业深陷泥潭。时至今日,国内焦炭价格也未能恢复到危机之前的水平。2009年,我国A股市场5家焦炭上市公司中有4家出现亏损。
我国焦炭行业运行态势
焦炭是冶金、机械、化工行业的主要原料和燃料,其中以冶金行业的高炉炼铁消耗量最大。从各行业焦炭消费结构看,钢铁行业消费比重逐年提高。根据统计,2005年我国钢铁冶金行业焦炭消费比重在85%以上,2006年达87%,2007年又降到85%。由此来看,钢铁行业焦炭消耗对焦炭行业的影响最大。
但是,我国焦炭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不合理。当今,发达国家95%的焦炭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企业内部。焦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煤气、余热等能够在钢铁生产过程中得到充分利用。而我国钢铁企业用焦量虽占焦炭产量的80%左右,但只有33%的焦炭生产能力布局在钢铁联合企业内,67%的焦炭生产能力为独立的焦化企业所有。这使得我国焦炭工业综合利用水平较低,未来应通过发展化工产品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
由于我国焦化行业缺乏控制上游焦煤资源的能力,下游钢铁企业在遇到市场需求下降时,会首先减少外部焦炭采购,国内独立的焦化企业因此处于“两头受压”状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特别是在经济周期向下波动时,这些独立焦化企业受到的直接冲击最为明显。
从2008—2009年我国焦炭生产总量、焦炭价格变化及进出口数量三个指标上,可以大致了解近年来我国焦炭行业的运行态势。
2008年1—6月,我国焦炭产量与2007年同期基本成平行态势;7—9月,鉴于北京周边六省市企业限产减产,焦炭产量有所下降;9—12月,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粗钢产量大幅下跌,导致焦炭产量同时下降。2009年1月至今,在国家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推动下,我国钢铁行业逐步回暖,焦炭需求出现了一定回升,产量基本与2008年同期持平。
从2007年到2008年7、8月份,我国焦炭价格一路上涨,仅2008年上半年累计涨幅就达1500元/吨,超过此前两年的累计涨幅。然而,在大家普遍认为后期市场仍会继续稳步运行的时候,2008年下半年焦炭市场意外出现转变。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我国焦化行业急剧萎缩,焦化企业大面积减产、限产,焦化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行业面临着全面亏损的严峻挑战。进入2008年12月份,由于有限的价格泡沫已被挤压,且受到各种利好政策影响,以及中小钢厂的不断复工和焦化企业的大面积限产、停产,焦炭价格才得以止跌回稳。
受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国际煤炭价格大幅下滑,国内煤炭价格虽有所下滑,但仍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使得我国焦炭出口市场进一步萎缩。据统计,2008年我国出口焦炭及半焦炭1212.7万吨,较2007年下降20.7%。2009年,我国共出口焦炭及半焦炭54万吨,较2008年大幅减少1158万吨。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欧盟、美国、日本和韩国等焦炭传统需求国,自2008下半年以来纷纷缩减钢铁产量。2009年,世界钢铁行业中除中国大陆以外的其他钢铁生产国家和地区的生铁产量大幅减少10141万吨,减产22.24%,相应减少焦炭消费约5000万吨。这些国家和地区钢铁产量的大幅下降,使自有焦炭供大于求,从而对我国焦炭的需求大幅减少。
相反,我国进口的炼焦煤价格维持高位,有时还会出现炼焦煤、焦炭价格倒挂的现象,国内一批大中型焦化贸易企业充分利用沿海的区位和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时机,以及相比国内焦炭价格低的优势,扩大了焦炭进口,进一步加剧了国内焦炭市场的过剩局面,给国内焦炭生产企业带来了更大压力。
危机多层传导冲击我国焦炭业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实体经济开始逐渐步入寒冬。金融业遭到重创就如同一个人得了心脏病,心脏供血不足,其他器官就会疼痛或者萎缩。从这个比喻上不难理解,金融业对实体经济最直接、最大的影响是“惜贷”,即银行不愿意向企业提供贷款,或者提高贷款利率。面对筹资困难和利率的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规模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萎缩。
另外,金融危机会使实体经济领域的消费萎缩。普遍出现资金短缺的金融系统在限制企业贷款的同时,也在减少消费信贷,导致消费支出减少。此外,金融危机还会使实体经济领域的投资需求下降。银行贷款难或者贷款利率高,人们就不会愿意投资,新企业不会开工,也不会有新的工作岗位,现有企业也不会扩大生产规模。开工率下降,生产规模缩减,人们的收入就会下降,对于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也会下降。这些自然会导致工业生产原料需求下降,钢材、金属、能源等大宗商品价格都将受到影响。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我国金融业因所持有的美国银行债券大幅贬值而直接蒙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环境恶化导致我国出口增速回落。在出口、投资和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贸易是我国近年来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作为我国第一和第二大贸易伙伴的欧洲和美国内需减缓,全球商品贸易量下降,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统计显示,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减弱等因素影响,2008年上半年,我国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特别是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损失较大。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主要有以下三种传导模式:第一,国际金融危机→全球实体经济→中国实体经济(外贸)→中国实体经济(内需);第二,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中国实体经济(消费);第三,美国次贷危机→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金融体系→中国实体经济(投资)。
金融危机对我国焦炭行业的影响,首先是焦炭需求,然后通过“消费倒逼”作用于焦炭供给,迫使企业和政府做出调整。这里的需求,主要是下游冶金工业对焦炭的需求,在这部分需求中,钢铁工业占到85%。而拉动钢铁消费的下游产业,包括建筑、机械、汽车、铁路、船舶、石油及天然气、集装箱、家电等行业,这八大行业的钢材需求约占我国钢材总需求的80%。上述行业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多数都有投资大、回收期长的特点,较大程度上依赖于融资,比如建设工程一般都需要银行贷款来融资,船舶、铁路、石油及天然气的订单很多时候也需要通过债券市场、股票市场进行融资;第二,有些行业的产品属于耐用消费品,其需求与购买者的心理承受力、经济环境等关联紧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大,如汽车、家电、房地产业;第三,一些行业的需求与全球贸易活动繁荣息息相关,如船舶、集装箱等;第四,某些行业可以通过政府投资来完成,如建筑、铁路、石油及天然气行业,给政府调控留下了余地。
在第一种传导模式中,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实体经济出现不同程度衰退,从而对我国钢铁业的出口形成冲击,进一步影响到了我国焦炭行业。由于我国直接和间接出口钢铁产品折合粗钢已占到我国钢铁产量的23%左右,国际需求的下降致使这部分产品滞留于国内,使国内钢材库存大量增加,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危机导致我国钢铁产量出现负增长,市场需求萎缩,产品价格大幅下跌,多数企业由盈利转为亏损。2008年四季度,我国钢产量同比下降13.65%,10月份当月粗钢日产量115.81万吨,较6月份最高的日产量156.48万吨下降26%;我国粗钢表观消费量同比下降13.06%,其中10月份下降19.4%。
我国焦炭生产企业本来就处于产业链的被动地位,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周期性向下表现非常明显。经过以上层层级级的传递后,国际金融危机传导到我国焦炭行业,导致焦炭价格一落千丈,大多数焦炭生产企业出现亏损。
在第二和第三种传导模式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全球股市(包括中国股市)下跌,股票持有人财富减少,消费受到抑制,同时导致我国融资环境恶化,市场风险加大,投资者信心下降。第二种是说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的收入增长减少,甚至面临失业的危险或者已经失业,对待家电、汽车等产品消费更加谨慎,更多的人放弃买房计划。第三种则使建筑、铁路、船舶等行业投资信心下降,出现投资低迷。危机在金融体系的传导速度更快,其传导至我国消费和投资领域,从而对上游的焦炭等资源品带来了冲击。
政策刺激对焦炭行业作用有限
为减缓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阿根廷政府2008年推出了总额高达132亿比索(约合37.7亿美元)的振兴经济计划;英国政府2009年1月公布了总额高达23亿英镑(约合32亿美元)的汽车业扶持计划;美国众议院则通过总额为819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主要用于大规模投资和退税;欧盟委员会公布了一项总额达35亿欧元(合46亿美元)的能源投资计划……此次危机的严重性由此可见一斑。
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我国政府频频出手:2008年年底,国务院出台了规模达4万亿元的经济刺激计划;2009年年初又通过了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工业、轻工业、石化产、电子信息业、有色金属和物流业等十大行业振兴规划;为促进消费,财政部、商务部2009年预算补贴200亿元推广“家电下乡”方案……这些举措有效拉动了处在下行周期的中国实体经济。
此次扩大内需措施中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部分,对焦炭下游的拉动最为直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一系列扩大内需的建设项目需要大量的钢铁,对拉动焦炭消费需求增长产生了积极影响。政府投资拉动的需求,是短期“治标”的办法。
然而,尽管国家大力支持,调控力度如此之大,2009年我国焦炭行业还是出现了全行业亏损,这与国内焦炭行业的生产刚性,政策的时滞性,以及全球经济复苏步伐缓慢关系密切。另外,国内焦炭产业低效的生产方式,产能严重过剩也加大了焦炭产业复苏的难度。
危机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借机进行产业并购和整合。金融危机后,我国焦化行业存在的产能过剩、技术层次低、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资源控制等问题更加突出,而此时正是我们加快行业兼并重组的好时机。
这里的兼并和重组,包括横向的行业内部并购,也包括纵向的产业链整合。
而这里要说的是,政府主导的行业整合是必要的,但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方式更有效率,也更能反映市场需求。在经济发展低迷期,因为面临重重压力,我们可以藉此有效实现优胜劣汰,淘汰落后产能。市场化的竞争将使弱势企业要么选择退出市场——被淘汰,要么寻找机会,寻求与优势企业进行联合重组。之所以现在是培育市场化并购的良好时机,是因为此时并购、重组的成本较低,成功率高,能大大加快我国焦炭产业的整合、兼并速度。
加快行业技术进步。历史经验表明,危机往往是一次洗牌的过程,而赢家多是在危机中积极寻求创新的人。目前,我国焦化行业已经形成巨大的生产规模和实际生产能力,足以满足高水平钢铁生产的焦炭需求。当前,我国焦化行业应该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尽快实现全行业向以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先导的焦化产品精深加工和石化产品市场开拓的方向转变。
推出焦炭期货,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经营。推动焦炭期货上市,既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需要,也是我国煤焦市场体系发展改革的需要。金融危机以来,焦炭价格的急速涨跌让大家意识到焦炭行业与金融系统的紧密联系,在此时推出焦炭期货,为业内企业提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结合经营的手段,对于改善焦炭行业经营方式,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焦炭价格波动剧烈,相关企业深受其苦。焦炭期货的推出有利于国家宏观调控,保持焦炭行业健康、持续发展。期货市场的价格平缓功能有助于保持产业投资者信心,改善投资环境,套期保值功能可以帮助焦炭企业“御冬”,同时实现煤、焦资源的优化配置。
总而言之,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衰退等不利因素的挑战,市场的低迷降低了我国焦炭行业的利润,但困难是暂时的。此次危机的发生,将加速我国焦炭行业重组的步伐,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加快焦炭期货推出。所以,危机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我们要正确理解、对待此次危机,从危机中吸取教训,改善不足,增强我国焦炭行业整体的抗风险能力。来源:世华财讯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