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4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不出此前多家机构所料,两大经济数据再次双双“告负”。这是自今年2月份以来,CPI、PPI同比增幅连续第三个月负增长。
统计显示,4月份食品价格下降1.3%,低于非食品价格和消费品价格1.5%的降幅,是驱动CPI下降最大的因素。CPI中的食品因素占三分之一,受甲型H1N1流感疫情影响,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13.5%,其中猪肉价格下降28.6%。 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总需求下降,钢材、煤炭、铁矿石、原油等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都成下跌趋势,其中,4月份原油出厂价格同比下降53.6%。
国联安红利基金经理吴鹏分析,本次CPI的下行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造成的:第一为翘尾因素,由于翘尾因素相对3月继续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则是季节因素,从统计情况来看,过去多年4月物价环比均有下降,平均降幅在0.14个百分点;第三是H1N1流感的影响。四月份食品价格中,肉禽下降13.5%,其中猪肉下降28.6%,油脂下降24.3%,目前猪肉粮食价格比接近警戒线6:1。而粮食、鲜菜、水产品等都出现较大回升。
对于物价继续下行的压力,国家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祁京梅分析称,近期宏观调控中货币政策发生变化的可能性不大,加息的空间已经很小了,但4月份CPI和PPI的持续回落表明消费意愿萎缩,如何扩大内需仍然是当务之急。
由于CPI连续4个月下降,PPI更是连续5个月呈下降趋势,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一直存在。有分析人士指出,对未来价格走高的预期将刺激消费,而中国货币供应的持续扩张将提高未来的通胀压力。
对于经济目前究竟是通货紧缩还是通货膨胀,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我国经济没有通胀压力,通缩预期是我国面临的主要状况。目前我国的经济已处于产能过剩状态,在这种背景下,货币供应变动虽然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波动,但整体来看,经济会处于通货紧缩压力下。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对此表示,任何经济形势都要结合很多指标和综合因素去分析和判断,包括通货紧缩和通货膨胀其实都有好坏之分,比如由于生产率上升带来的物价下跌现象等等,都不能片面分析;尤其是面对目前这么复杂的经济情况,即便是救市措施,也要看干什么事,未来前景如何,千万不能简单武断地下结论。
李扬认为,4月份的数据说明中国经济下滑的势头得到进一步遏制,经济面在好转。但关键是这样的形势能不能得到巩固,能否避免下一步的继续下滑。经济形势进一步好转需要短、中、长期共同努力。李扬表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形势,他个人倾向于“W”型走势,“这也提示我们,要尽量避免经济的大幅波动和二次探底”。长远看,由于5月份同比基数会出现一个暂时的降低,同时PPI环比增速可能继续回升,从而导致PPI同比增速出现回升;但之后在同比基数再度急剧上升的影响下,PPI同比可能再次回落。维持PPI同比增速低点在三季度出现的判断。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