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中国经济70年:GDP从600亿到90万亿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作者:24发布时间:2019-06-21
 

  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到经济总量超9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过去70年,中国创造了经济史上罕见的发展速度。

  回望新中国经济70年,一方面是经济总量不断增大;另一方面,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

  1952年,我国的GDP是679亿元;2018年,GDP突破90万亿元大关,绝对值比1952年增长了约1325倍。

  在人均GDP方面,从1952年的119元,上升到2018年的64644元,增长约542倍。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基础还相当薄弱,以农业经济为主,工业素质不高、服务发展滞后。70年来,我国经济由以农业居主导地位到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三次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GDP:从600亿到90万亿元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已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同时,工业基础仍然薄弱,且门类不全,许多重要工业产品的人均拥有量远低于发达国家。1952年,我国GDP总量为679亿元。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成为我国工业化的起点。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所有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时,我国的GDP总量达到了1069亿元,GDP绝对值比1952年时增加了57%。

  数据显示,我国GDP总量在1960年达到1457亿元后,经历了两年连续下行,1962年回落至1151亿元,至1964年才重新达到1455亿元。

  到1966年,我国GDP总量达到1873亿元。不过,1967~1968年连续两年GDP总量减少,到1969年得以恢复,达到1945亿元。

  根据学者罗平汉等人的研究,1967年至1976年,我国社会总产值平均年增长6.8%,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5%,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3.3%。这一时期国家经济政策的重心明显偏向工业。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历史性抉择,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纪元。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不变价计算比1978年增长33.5倍,年均增长9.5%,平均每8年翻一番,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

  这4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增量规模显著扩大。197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645亿元,之后连续跨越,1986年上升到万亿元,1991年上升到2万亿元,2001年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06年超过20万亿元,2017年首次站上80万亿元的历史新台阶。2017年当年经济增量折合1.2万亿美元,相当于2016年全球第十四大经济体澳大利亚的经济总量。2018年,经济总量超过90万亿元。

  GDP世界排名提升

  从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排名来看,1978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十一位;2000年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六位;2007年超过德国,居世界第三位;2010年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到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折合12.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5%左右,比1978年约提高13个百分点。

  近年来,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日益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动力之源、稳定之锚。

  人均GDP方面,1952年,我国人均GDP仅为119元,其后人均GDP的增长与GDP总量的增长曲线相似,经历过两次下滑,整体呈不断上升趋势。到1976年,我国人均GDP为318元,从绝对值增速看,比1952年增加了1.69倍,低于同期GDP总量的扩张速度。这主要是因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人口经历了快速增长期。

  改革开放后,我国人均GDP快速增长。2017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GNI)由1978年的200美元提高到2016年的8250美元,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在世界银行公布的217个国家(地区)中排名上升到第95位。

  2017年,我国人均GDP达59660元,扣除价格因素,比1978年增长22.8倍,年均实际增长8.5%。2018年,我国人均GDP突破6万元。

  产业结构:由重工业主导向三产协调发展

  在产业结构方面,70年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1952年,我国的一二三产结构是51:20.9:28.2,工业水平很低。1952年开始的“一五”计划中,为了加快工业化速度,采取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其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

  “二五”计划中,二产占比快速提高,在196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44.5%。

  在上世纪60年代后,尽管二产占比一度下滑至31.2%,但总体来看,二产占比在不断提升,到1976年,我国二产占比达到了45.2%,比1952年提高了24.3个百分点。一产占比32.9%,比1952年下降了18.1个百分点;三产占比为21.9%,比1952年下滑了6.3个百分点。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重工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等地,因此,在不少方面,北方曾明显领先于南方。例如在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城市化方面,上世纪90年代初,北方城区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明显多于南方,其中包括鞍山、抚顺、吉林、齐齐哈尔、唐山、包头、淄博等北方非省会城市,都是典型的重工业大市。

  现如今已经成为南方明星城市的厦门、苏州、宁波等,当时不过是城区人口几十万的中等城市。

  改革开放后,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转向依靠三次产业共同带动。

  由于工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尽管个别年份有所回升,但一产的占比总体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到2018年,这一比例降至7.2%。

  与此同时,工业结构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这期间,二产占比持续居于高位。2006年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二产占比为47.9%,成为进入新世纪后的最高点。但在2006年后,二产占比逐年下降。到2016年降为40.1%后,近两年略有提升,2018年为40.7%。

  服务业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从1978年的占比23.9%稳步提升,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

  2017年,服务业比重提升至51.6%,比1978年上升2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到2018年,三产占比进一步提升至52.2%,贡献率为59.7%,比1978年提高41.3个百分点。

  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对第一财经分析,目前我国整体已进入到工业化中后期阶段,二产增长自然会放缓,三产比重会提升。相比二产,三产对就业吸收能力更强。在现代化过程中,随着机器换人的推进,不少劳动力就转向了三产。

  彭澎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升级,服务业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很多服务细节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服务业态也在从一二线城市向三四五线城市延伸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