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平台”助推东海变身“世界硅都”
作者:27发布时间:2010-12-09
近年来,“水晶之都”东海县面对经济转型、融入江苏沿海开发等新机遇、新挑战,积极围绕硅材料等支柱型产业,加快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全力快速向“世界硅都”目标迈进,县域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迈向“世界硅都”的进程中,东海首先加快构建“人才工程”,已建立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15个校企联合产学研基地,县内80%以上规模企业建立了科技研发机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该县还出台了人才柔性流动管理措施,鼓励企事业单位采取咨询、讲学、委托开发等方式,灵活引进人才和智力。县内相关企业已与南大、北京石英研究所等多家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联姻”,柔性引进700多名高端人才。其中,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陈培荣与太平洋石英合作进行科研攻关成功研制超纯石英砂,归国博士邝亚镭领军晶海洋半导体走上跨越式发展之路,晶龙晶硅光伏材料研究院在黄新明教授的带领下,生产特殊铸锭工艺硅片,在优化电池片的制作工艺条件下,平均转化率超过了17%,而成本只是原来的50%。
为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东海设立2000万元专项基金,通过合作、直接资助、奖励等形式对各类人才在科技开发、技术成果转化上给予帮扶。其中,高层次的领军人才有中材高新的总裁阎法强、晶龙晶硅企业的黄新明等,分别获得百万元人才资金奖励。
在“人才工程”的推动下,东海太平洋石英制品企业已成功研发出超纯石英砂,其生产技术及装备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填补国内空白的同时,成功打破美国公司在国际市场的垄断,且产品质量更高、价格更低。依托这项成果,太平洋企业开建了年产1万吨的半导体微电子用高纯石英砂项目,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利税2.3亿元。
有了人才队伍和人才机制的保障,东海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以硅材料产业为工业主体,为企业搭建起“四大平台”,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一是搭建产业平台。即建立起“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以大空间承接大项目,基地的总面积已达15平方公里。目前,晶海洋半导体、中材高新等一批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纷纷集聚到基地。二是搭建研发平台。即建立起以东海科教创业园区为核心的系列研发平台。以高科技支撑高端化,积蓄硅材料产业发展潜力。先后与北京石英所、中科院化学所、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4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起长期紧密的产学研联系。江苏大学东海机械汽配研究院投入运营,太平洋石英公司石英玻璃材料国家工程中心、中材高新硅产业发展研究院、晶龙晶硅光伏材料研究院、南京大学东海新材料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河南科技大学硅材料节能研究院纷纷落户。三是搭建检测平台。即建立起国家硅材料深加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坚持以新标准明确新定位,抢占硅材料产业发展高地。目前,该中心已投入4000万元,引进硕士研究生4名。四是搭建标准平台。即建立起国家半导体(硅材料)产业集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协会牵头、企业参与的运行机制,整合全县硅资源,引导相关企业建立产业联盟,制定联盟标准或标准体系框架,提升企业标准化水平,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在已搭建的四大硅产业平台中,东海突出以“科教园区”为载体,全面加快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实施,规划占地面积3.5平方公里的县科教创业园区,设置了教育、研发、产业实训和生活服务等4个功能区,按照“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建设理念和“经科教联动、产学研结合、校地企联动”的发展模式,以中高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突破口,通过与高校开展联合办学、共建研发机构、建设实训基地等多种形式,着力打造科教并重、产学研结合、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特色产业集聚发展于一体的“东海科教城”。
目前,东海科教创业园区内已有国内6家科研机构落户,还有新签约的复旦大学东海电光源研究所、南京工业大学东海石英材料研究院即将开工建设。
东海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关永健表示,东海力争用3至5年时间,在科教园区内的教育区建成东海职业技术学院,在读全日制大中专学生达1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学员达5000人,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200期,开展职业技能培训5万人次;在科教园区内的研发区建成科研机构10个以上,开展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项目50个;在科教园区内的产业区完成1000亩水晶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入园企业达100家,年产值20亿元,实现利税2亿元。来源:中国耐材之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