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资讯详情

中天钢铁的三大硬核力量

作者:1180发布时间:2020-11-30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让各行各业都放缓了发展的步伐。当不少企业面临着订单萎缩、外需持续下降、出口风险系数变高的难题时,坐拥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的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硬核实力推进企业发展,在逆境中实现了逆势上扬。今年前三季度,中天钢铁出口钢材量、出口额分别同比增长28.55%、21.28%,国际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并以进出口额15亿美元荣登2020年中国对外贸易500强综合排行榜第247位。

在抗疫一线传递“大爱”力量

从年产不足10万吨、濒临破产的小钢厂,蝶变成全国有名气、江苏有地位、常州顶梁柱的“千亿明星企业”,中天钢铁究竟有什么制胜“法宝”?中天钢铁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党委书记董才平的回答是:三大“硬核力量”。今年上半年在面对疫情特殊时期,中天钢铁采取的疫情防控与安全生产“两手抓、两手硬”的举措,就是其中之一。

董才平介绍,当抗击疫情的号角吹响后,中天钢铁第一时间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对内,确立“以人为本、关爱员工”的指导思想,解决中天人健康安全、生活保障等后顾之忧;对外,毅然承担起“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责任,为全国抗击疫情捐资助力、做出表率。

“我是一名湖北籍新员工,感谢中天钢铁的接纳与关爱,让我找到了‘家’。”回忆起刚到中天钢铁的场景,唐锋的眼眶里噙着眼泪。在经过两个半月的隔离后,手捧医学健康证明的唐锋一直在为找工作而奔忙,就在他迷惘时,中天钢铁接纳了他,让他有了稳定的工作。 其实,中天钢铁奉献出的大爱不仅于此。在疫情形势最为吃紧的时期,企业内有1500余名员工驻厂留宿,为了保障好大家的食宿、卫生和人身安全,集团不仅为留宿员工提供临时宿舍,采购了大量床垫、被褥等生活用品,并免费供应优质的一日三餐,同时发布员工薪酬待遇不变、不裁员、不降薪的“三不”政策稳定军心。疫情期间,中天钢铁还一次性捐赠4000万元支持政府抗击疫情,并自发筹集近45万元爱心款用于慰问常州市援鄂医护人员。

正是由于中天钢铁无私的关爱,企业内涌现出一大批坚守岗位、迎难而上的“最美中天人”。在奋力夺取抗疫防控和稳产高产双胜利的过程中,物资押运组的志愿者,每天从早上7点一直工作到晚上7点;乐观开朗的上阵“父子兵”,并肩战斗在厂部留宿近半个月;充满干劲的“拼命三郎”,每天为完成工作加班加点,无怨无悔,为中天钢铁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防护墙”。

在转型升级中凝聚“创新”力量

近日,世界钢铁协会发布了《世界钢铁统计数据2020》,在全球前50大钢企榜单上,中天钢铁以2019年粗钢产量1193万吨的成绩位列榜单第36位,创下入选该榜单历史最高排名。翻看中天钢铁近年来的“成绩单”,可以发现这只是其众多荣誉中的一项。近年来,在持续创新中,中天钢铁不仅研发了全球首套连铸中间包冶金技术、国内首创MINI轧机优特钢轧制技术等,并成为全国钢铁行业首家“5G+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项目试点示范。

“‘创新’已成为推动中天钢铁发展的关键硬核力量。”在董才平看来,当前,钢铁行业竞争日益激烈,企业要实现持续发展,必须通过人才、科技、技术创新来掘金市场。正是坚持这样的发展理念,中天钢铁持续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提升,并运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信息化建设,打造智能化工厂,使得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即使在今年疫情期间,中天钢铁也没有放缓创新的步伐,仅今年上半年,就研发新品37项,其中新研发的SCM系列齿轮钢淬透性带宽控制在3个HRC以内,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中天钢铁的创新成果远不止于此。为加快工业制造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转型,中天钢铁在智能化建设方面投入巨大的人力财力,先后实施了一键式自动化炼钢、连铸坯智能喷码机器人、轧钢智能生产车间、设备信息管理系统等一系列项目,推动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快速融合发展。中天钢铁还抢抓产业发展机遇,提前布局“5G+工业互联网”建设,打造常州首个5G智能园区,设立常州首家5G基站。

在提质增效间添加“绿色”力量

车间里,一块块火红的钢材在生产线上穿行;车间外,绿叶茂密的大树一字排开。这只是中天钢铁生产区的一角。认识到绿色制造是钢铁行业发展的一个新起点,董才平早在2011年就付诸行动,将打造一座“道路宽平坦、两岸绿化带、高楼拔地起、四季鲜花开”的高端绿色智能工厂设定为自己的创业目标。

为实现自己的绿色创业梦,董才平带领企业持续做好绿色“加减法”,不仅关停企业唯一一台燃煤发电机组,完成计划减煤任务,还累计投入超150亿元,实施120余项节能减排、循环利用工程。今年年初,中天钢铁又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见证下,中天钢铁与海门市政府签署商务协议,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正式落地建设。

投资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将按照世界一流环保标准,打造真正“零排污口”工厂。项目建成达产后,不仅可实现每年2000万吨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精品棒线材产品生产,助推产业绿色增效,还将成为结构调整、产业集聚、带动引领、标杆示范的“江苏新名片”,带动区域打造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千亿元级高端绿色临港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