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掀起了一轮大规模的节能减排运动,其“血腥”程度举世罕见。尤其是很多地方为完成任务,不惜拉闸限电,让整个社会民生几乎陷入瘫痪。但要问的是,为何这次的节能减排如此急迫?如此艰巨?除了中国在国际上所作的承诺之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世界自然基金会在联合发布的《中国经济刺激计划对气候和能源的影响》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另一个答案:4万亿投资计划才是根本原因。
2008年,为了消除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政府出台了空前的4万亿经济刺激方案。根据公开信息,4万亿的具体投向是:住房保障0.4万亿,农村建设0.37万亿,节能与碳减排0.21万亿,基础设施建设1.5万亿,社会事业0.15万亿,产业结构调整0.37万亿,汶川灾后重建1万亿。《报告》指出,从结构上来看,其投向偏重于新建住宅和基础设施,总投资额高达3.25亿元。这些投资带动了钢铁、水泥等行业的新一轮狂飙式增长。正是因为刺激计划指导思想和结构的不合理,才造成了现在节能减排的窘境。
从《报告》内容来看,首先是投资方向存在严重偏向,基础设施投资比例过大。6000亿的铁路投资带动了2830万吨的钢铁和1.2亿吨的水泥消费,折算成能耗量为3060万吨标煤;6000亿的公路投资带动了1500万吨钢铁、13350万吨的水泥和2835万吨沥青的消费,折算成标煤为2925.7万吨标煤;3000亿的地铁和机场投资带动了555万吨钢铁、1120万吨水泥和3220万方混凝土的消费,折算成能耗量为810万吨标煤。由这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的高耗能工业,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最严重的几个月的短暂减缓后迅速反转。与此同时,从2009年6月开始,原煤产量和发电量超过了最高水平。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主任杨富强认为,“这就导致结构减排受阻,这方面的倒退在很大程度上抵消掉了技术节能的成效,所以国家定的节能约束性指标未能如预期完成。”
当然,除了《报告》所描述的上述问题之外,正如安邦过去多次指出的,刺激方案的结构未能体现经济转型的要求。金融危机使得以出口为主导的传统模式难以延续,出口下滑让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出现经营困难。而与此同时,建筑、钢铁等行业的需求也会相应下降,此时,最应该做的就是及时转变思路,顺势而为,以各种方式降低居民收入差距,增强国内消费水平,降低对出口和投资的依赖。但刺激的结果却是,产业结构仍以工业为主导,需求结构仍以出口和投资为主导,资源环境压力加重、扩大就业难度加大,消费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相反,在美国,由奥巴马总统签署的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约2880亿美元用于减税,140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与社会福利,111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铁路),400多亿美元用于提高能效,近1000亿美元用于教育和科研,其余资金用于对各州政府的转移支付。可以看出,美国经济刺激计划的着手点是消费环节而非投资环节,即通过减税、增加福利等措施,恢复民众的消费能力,进而带动经济回暖。尽管在经济增长上的效果没有中国这么大,但长远来看,其在节能减排方面的负面效应也相应较小。
此外,“保增长”也纵容了地方的投资冲动,导致节能减排压力在地方层面被有意忽略。环保部在2009年的调查就发现,环保部和地方环保部门受理的建设项目中分别有15.5%、23.7%存在未批先建等问题;9.6%的取缔关闭企业有死灰复燃倾向。突出表现为:一些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工艺技术升级方面的要求在项目论证时有所放松;一些曾经被环保部门拒之门外的“两高一资”项目开始重新申报。但不可否认,地方的“可乘之机”其实来源于中央“保增长”的宏观基调。2008年年底,环保部连续召开两次项目审议专题会议,批复项目环评文件93个,总投资达2600多亿元。其中,涉及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8个,总投资509亿元。据称,环保部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探索建立现场评估、联合审查的机制,加快项目审批进度,满足开工要求。显然,环保部门的相关评价也要为保增长开绿灯。
正因为上述原因,2010年下半年开始的节能减排才被逼到拉闸限电的地步,才如此的“残酷血腥”。而随着环境压力的日趋增大,节能减排在“十二五”会面临极大的压力。有消息称,“十二五规划纲要”初步计划将“十二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指标和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5年累计下降幅度都定在16%。此外,“十二五”规划还初步拟定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4项指标——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SO2)、氨氧、氮氧化物累计同比下降10%。更严重的是,《报告》也指出,由于建设周期的原因,能耗和排放的增加会滞后于投资和建设,因此高耗能和高排放不会出现在“十一五”的最后两年。
最终分析结论:
国研中心的报告揭示出一个问题,财政资源如果大量投资于大项目,会给经济转型、节能减排带来长期的难题。4万亿计划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恐怕会让整个“十二五”都相当难受。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