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中国钢铁通过低碳发展促进结构调整

作者:24发布时间:2021-04-16
   中国钢铁行业关键用钢领域仍存短板

  当前,中国正在成为世界钢铁科技创新中心。4月9日,中国钢铁工业“十三五”科技创新成果展(广西站)正式开启,并举办2021首届RCEP(北部湾)钢铁发展论坛。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骆铁军认为,中国钢铁行业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发展到自主集成与创新,实现绝大多数钢材品种自给率超过100%,但是在航空航天、铁路车辆、海洋工程等一些关键用钢领域,还存在“短板”。

  创新不易,但中国钢铁行业别无选择。骆铁军强调,无论是解决新材料“卡脖子”问题还是智能化改造,或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都离不开科技创新。

  中国钢铁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之路

  面向世界钢铁科技前沿技术,面向国家对钢铁工业支撑制造强国的期望,“十三五”以来,中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硕果累累,2016-2020年度中国钢铁行业410个项目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中国金属学会常务副理事长赵沛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钢铁工业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从顶层设计到落地生根,全面部署、积极探索行业的科技创新之路,并取得了卓越成绩。

  一是在高端产品研发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时速350公里高速动车组轮、轴、转向架材料顺利完成运行考核;0.02毫米宽幅超薄不锈钢精密带钢(手撕钢)打破国外垄断;高性能冷轧淬火延性钢QP1500、2000兆帕级热成型钢汽车板实现全球首发,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工程都有中国高品质钢材的身影。

  二是在工艺装备方面,中国钢铁工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二期一步工程、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2030mm冷轧工程)、山钢集团日照钢铁精品基地项目、青岛钢铁城市钢厂搬迁项目、河钢石钢产品升级改造等项目充分依托科技创新,实现了钢铁工业绿色、智能、高效生产,创造了诸多“全球第一”“世界领先”。

  三是在绿色制造领域,中国钢铁工业科技创新势头强劲。诸多“绿色”技术强势崛起,钢铁工业面貌大幅改善。“水、气、渣、声”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吨钢综合能耗、水耗持续快速下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加速降低;不少钢铁企业积极探索氢能冶金等绿色低碳前沿技术,大力建设绿色产业。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表示,目前,中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成果:全国(2月底)有229家钢铁企业6.2亿吨粗钢产能(重点区域159家约4.5亿吨)正在进行超低排放改造;重点地区110家钢铁企业(3.5亿吨粗钢产能,占重点区域产能60%以上)正在开展评估监测;16家钢铁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已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网站公示。

  

  2021年是新发展阶段的起始之年,加快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是广大钢铁企业的共同使命和责任,也是支撑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骆铁军指出,既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又要实现碳减排,必然要求中国钢铁行业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突破:一是通过粗钢产量下降实现碳达峰。今后钢铁单位碳减排强度降幅有限,实现碳排放总量的下降首先要从控制钢铁产量入手。二是推动低碳冶金技术取得突破。需要政府、行业、企业齐心协力,加强与世界同行的交流,久久为功,实现突破。三是优化工艺结构,提高电炉钢比例。与长流程相比,电炉短流程吨钢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减少约1.6吨。四是上下游协同推进高强节材钢推广应用。前期,我国大力推进三级螺纹钢、高强汽车板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要继续提高高强度钢材使用,适应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的要求,真正做到钢材减量化使用,从而达到碳减排。

  “能源转型是钢铁行业深度脱碳的核心,在当前全球二氧化碳减排的大形势下,钢铁工业短期减碳空间有限。”世界钢铁协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钟绍良认为。他表示,目前,全球现有炼铁产能平均年龄不到15年,中国以铁矿(1029,15.50,1.53%)石和煤炭为原料的钢铁设备非常年轻,短期内大规模更换面临经济性问题,这也是全球钢铁工业尤其是中国钢铁工业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钟绍良表示,在钢铁行业碳减排路径中,提高钢材使用效率,减少不必要的钢材消费,应该贯穿近期、中期、远期。近期来看,推广应用先进的技术实践,提高能源和资源效率;中期来看,要调整原燃料结构,发展电炉炼钢;远期来看,应开发应用突破性新技术,以低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张龙强强调,中国钢铁行业减少碳排放包括“结构调整降碳、过程控制减碳、管理优化控碳、技术创新脱碳、碳汇吸收除碳”,通过低碳发展促进结构调整,共同实现“零碳”工业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