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剩引起了钢铁业价格上涨低于社会平均水平,而同时,就业人员及资本盈利率的下降超过社会平均水平。通过价格来完全转嫁上升的工资成 本和前期服务成本,在需求停滞时是不可能的。在钢铁生产方面,通过逐渐减少生产能力来适应需求的变动也行不通。在冶金业,生产过程是一体化的,冶铁、炼钢和钢材加工等生产阶段几乎不能分开。在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时,成本最低。如果在需求下降时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下降,单位成本就会上升,因为固定成本要分摊到数量较少的产品上。要是价格不能相应提高,就会出现亏损。
当价格高于可变成本时,维持生产也还有利,因为还可以补偿固定成本。生产的停滞则会导致全部固定成本的损失。对需求下降要通过改变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来适应,比如缩短生产时间甚至歇班。在数量上的适应意味着不可分的成套设备停产(如高炉)和生产能力利用不足。在生产能力利用不足的条件下,竞争会使价格降低到不足以弥补成本。这样在产品质量相同和数量极大的寡头垄断市场上,会出现成本递增和招致破产的价格竞争。在退出市场的可能性受到限制时,价格下降会导致部门内部的破产竞争。在这种竞争中能得以逃生的是财力最雄厚的企业,而不一定是成本最低的企业。
由于给定的结构条件,钢铁市场不再是竞争性市场。供给者之间有进行合作和结成卡特尔的传统。自1952年起,它就处在《欧洲煤钢联合体》的调节下。从60年代中期,特别是自1973年以来,欧共体的钢铁市场脱离了世界市场。在这方面《欧洲煤钢联合体》运用了如下手段:
通过征收关税和规定进口限额来阻止从第三国的进口;因为对钢铁的需求基本上没有价格弹性,为保护生产者的利益,避免价格竞争,实行了价格向下移动的行政限制(最低价格);为减少过剩的生产能力,规定最高产量,生产份额可以通过购买和交换来转让,规定份额时不考虑企业的效率差别;根据对钢铁的需求和生产能力的中期预测来指导投资活动(共同投资政策)。这样,价格和产量就不再是钢铁市场上的竞争参数。
企业之间不可能通过销售额进行竞争。它们追求的是通过内部的合理化来降低生产成本。同由国家扶持的外国竞争者相比,联邦德国的国家补贴基本上没有实际意义。国家提供了投资补助,这种政策促进了过剩生产能力的形成,阻碍了结构转变。它延缓了对需求下降的适应过程,使钢铁业的危机更为尖锐。由于钢铁业在地域上高度集中和在有关地区缺少可供选择的就业机会,也同时加重了危机。
欧共体内钢铁工业的新秩序,是在现有的生产限额体系中,按照“同等牺”的原则进行政治协商,使生产能力有秩序地、自愿地适应下降的需求。通过企业联合或合作,使它们容易实现生产能力的相互协调。国家主要为过渡期提供适应结构转变的帮助,如在社会福利和转换结构方面,但不提供长期补贴。提供补贴要同企业为降低生产能力而施行合理化和转变结构的计划联系在一起。
人们认为到1985年底,在有效地减少生产能力之后,欧洲钢铁业应该重新获得国际竞争能力。其前提是,结束欧共体内的补贴竞赛和使钢铁市场回到市场调节中去。钢铁市场不应作为竞争政策的例外领域。从长期来看,竞争原则在钢铁市场上的效力应该不成为问题。联邦政府对钢铁业的政策也遵循了部门政策要同市场一致的基本原则:通过减少生产能力和企业联合实现钢铁工业的新秩序是企业自己的任务(市场经济的解决办法);国家的支持只是对“自我拯救的帮助”,有一定的期限;钢铁工业必须在经济竞争中重新进入世界市场;地区性的特殊计划应使涉及到的地区减轻负担。
联邦政府没有自己的结构转换计划,因为它把这看作企业的任务。它在1983和1985年为促进钢铁业结构转变提供了投资补助和改善结构的帮助。垄断委员会认为,欧共体的生产配额制是可以接受的,甚至是不可缺少的过渡性措施。只有这样,目前才可能在欧洲钢铁业中阻止迅速的、又不是按效率原则进行的筛选过程。在委员会看来,作为竞争过程的结果而形成的企业结构,不能适合目前改变了的市场关系。
因此,国家要在建立钢铁工业新秩序时承担责任,暂时地限制企业对结构转变的权限,为削减生产能力提供资金。垄断委员会怀疑,联邦政府同市场一致的原则是否适用于钢铁工业,因为在这里,目前不存在有运行能力的竞争。委员会还认为,联邦政府的任务是促进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形成,同时兼顾就业、地区和竞争等方面的目标。(Monopolkommission,《Zur Neuordnung der Stahlindustrie》,Sondergutachten 13.Baden-Baden,1983)根据欧共体委员会的说明,商定削减的生产能力要在1985年实现。
结语
但是由于国际竞争的尖锐和预期需求的变动,还是存在生产能力的过剩。为了进一步削减生产能力,对重要产品的配额制度延长到了1988年。这次削减生产能力,又是处在市场指导之外。企业的结构转变至今没有出现,所有这方面的努力都落空了。垄断委员会因而更强烈地认为,联邦政府在使生产能力有秩序地适应需求方面必须承担起责任。而欧洲委员会则建议,应在调节系统中引入市场机制,以便刺激提高生产力的创新力。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