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政策
强化钢铁项目备案管理 引导钢铁行业低碳有序发展
5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关于钢铁冶炼项目备案管理的意见》(发改产业〔2021〕594号,并于今年6月1日正式执行。《意见》聚焦问题导向,突出实效性、可操作性,阐明了严格备案管理和规范建设冶炼项目的明确要求,也体现了与新版《钢铁行业产能置换实施办法》的充分衔接。《意见》的实施,将更好的引导钢铁冶炼项目规范有序健康发展,促进钢铁行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持续巩固提升化解过剩产能成果,有效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向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加速迈进。
发改委:到2025年,建设50个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关于“十四五”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升大宗固体废弃物(以下简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水平,推动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节能降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拟开展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到2025年,建设50个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以下简称“示范基地”),示范基地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到75%以上,对区域降碳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培育50家综合利用骨干企业(以下简称“骨干企业”),实施示范引领行动,形成较强的创新引领、产业带动和降碳示范效应。
生态环境部:碳排放正式纳入环评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关于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决策部署,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以下简称“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推动绿色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现就加强“两高”项目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提出指导意见。
新建、改建、扩建“两高”项目须符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相关法定规划,满足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碳排放达峰目标、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相关规划环评和相应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准入条件、环评文件审批原则要求。石化、现代煤化工项目应纳入国家产业规划。新建、扩建石化、化工、焦化、有色金属冶炼、平板玻璃项目应布设在依法合规设立并经规划环评的产业园区。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和行政审批部门要严格把关,对于不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依法不予审批。
新建“两高”项目应按照《关于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区域削减措施监督管理的通知》要求,依据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制定配套区域污染物削减方案,采取有效的污染物区域削减措施,腾出足够的环境容量。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以下称重点区域)内新建耗煤项目还应严格按规定采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措施,不得使用高污染燃料作为煤炭减量替代措施。
省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加强对基层“两高”项目环评审批程序、审批结果的监督与评估,对审批能力不适应的依法调整上收。对炼油、乙烯、钢铁、焦化、煤化工、燃煤发电、电解铝、水泥熟料、平板玻璃、铜铅锌硅冶炼等环境影响大或环境风险高的项目类别,不得以改革试点名义随意下放环评审批权限或降低审批要求。
发改委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废钢利用量达到3.2亿吨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构建资源循环型产业体系和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对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循环经济促进法要求,深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制定本规划。
“十三五”时期循环经济发展成效。“十三五”以来,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2020年主要资源产出率1比2015年提高了约2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GDP)能源消耗继续大幅下降,单位GDP用水量累计降低28%。2020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6%以上,大宗固废综合利用率达56%。再生资源利用能力显著增强,2020年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率达50%;废纸利用量约5490万吨;废钢利用量约2.6亿吨,替代62%品位铁精矿约4.1亿吨;再生有色金属产量1450万吨,占国内十种有色金属总产量的23.5%,其中再生铜、再生铝和再生铅产量分别为325万吨、740万吨、240万吨。资源循环利用已成为保障我国资源安全的重要途径。
《“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印发
12月29日,工信部等3部委印发了《“十四五”原材料工业发展规划》,“十四五”不再分别制定石化化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规划,而是将原材料工业整合起来做一个规划。《规划》提出,到2025年,原材料工业保障和引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增加值增速保持合理水平,在制造业中比重基本稳定;新材料产业规模持续提升,占原材料工业比重明显提高;初步形成更高质量、更好效益、更优布局、更加绿色、更为安全的产业发展格局。到2035年,成为世界重要原材料产品的研发、生产、应用高地,新材料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具体目标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供给高端化水平不断提高。突破一批重点战略领域关键基础材料。重点行业研发投入强度达到1.5%以上,掌握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二是结构合理化水平持续改善。粗钢、水泥等重点原材料大宗产品产能只减不增。形成5-10家具有生态主导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领航企业。在原材料领域形成5个以上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发展绿色化水平大幅提升。吨钢综合能耗降低2%,水泥产品单位熟料能耗降低3.7%,电解铝碳排放下降5%。重点行业单位产值污染物排放强度、总量实现双下降。工业废渣等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四是产业数字化转型效应凸显。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3级及以上企业达到20%以上,关键工序数控化率70%以上。建设100个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0家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五是体系安全化基础更加扎实。重点行业关键生产工艺技术、装备自主可控水平大幅提高,产业链断点堵点显著减少。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任务全面完成。
工信部等六部门: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
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印发《工业废水循环利用实施方案》的通知,通知提及主要目标是到2025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4%左右,钢铁、石化化工、有色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进一步提升,纺织、造纸、食品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较2020年提升5个百分点以上,工业用市政再生水量大幅提高,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较2020年下降16%,基本形成主要用水行业废水高效循环利用新格局。
河北省政府印发实施意见,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5月7日,河北省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提出,坚决去、主动调、加快转,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全方位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设计、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生活、绿色消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确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施意见明确了主要目标:到2025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明显优化,绿色产业比重显著提升,基础设施绿色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法规政策体系更加有效,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步形成;地级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比2020年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单位GDP能耗下降15%,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25%左右,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11%。
湖北省低碳冶金工业等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公示
11月4日,为贯彻落实《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国制造2025湖北行动纲要》和《湖北省工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工作部署,推动湖北省冶金、现代化工、建材产业的调整改造转型升级,步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湖北省经济与信息化厅组织编制了《湖北省低碳冶金工业高质量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省冶金工业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质量品牌突出、绿色智能化水平高、竞争力强的绿色生态产业体系,全面实现“四提四减”,即“提升产业集中度,减少钢铁企业数量;提升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水平,减少及消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影响;提升高端供给能力,减少落后装备和低端产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冶金产业基地,实现向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河南省钢铁行业“十四五”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印发
12月10日,《河南省钢铁行业“十四五”转型升级实施方案》印发,到2025年,全省钢铁行业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服务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生产力布局和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生铁产能控制在3000万吨左右,粗钢产能控制在4000万吨以内,实现“两减、两降、两优”目标。
双碳合作
必和必拓与河钢集团签署合作备忘录,携手推动钢铁行业减排
3月8日,必和必拓与河钢集团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必和必拓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投入1500万美元,与河钢集团共同研究和探索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和路径。河钢集团是全球钢铁领军企业之一,也是必和必拓铁矿石在中国的主要客户。在此次合作中,必和必拓与河钢集团将聚焦钢铁行业的温室气体减排,围绕氢气直接还原铁技术、钢渣回收再利用技术以及铁矿石块矿的使用率提升等三大重点领域通力协作。合作旨在帮助双方向自身设定的气候变化目标加速推进,并助力钢铁行业为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作出贡献。必和必拓于2019年宣布了总额为4亿美元的气候投资计划,通过协调优化减排技术方面的项目、合作、研发和创新投资,推动减少集团在自身运营过程中,以及下游企业在使用必和必拓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此次与河钢集团的战略合作将是该投资计划的一部分,也是必和必拓与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迈出的重要一步。
淡水河谷与江苏沙钢就开发炼钢脱碳解决方案签署谅解备忘录
10月15日,淡水河谷已与江苏沙钢集团(“江苏沙钢”)签署谅解备忘录,根据这份谅解备忘录,双方同意寻求机会开发专注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炼钢方案。淡水河谷与江苏沙钢计划对以下事项进行经济可行性研究:(1)在炼铁过程中使用碳足迹较低的产品,包括高品位铁矿石产品;(2)就Tecnored工厂开展合作。此举有助于淡水河谷实现到2035年将“范围三”净排放量减少15%的承诺。淡水河谷还承诺,到2030年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绝对排放量减少33%以及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这些承诺符合《巴黎协定》,将引领低碳采矿的发展进程。
淡水河谷与中冶集团就炼钢脱碳合作签署谅解备忘录
11月8日,在上海举行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淡水河谷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将在炼钢脱碳领域开展合作。根据谅解备忘录,淡水河谷和中冶集团有意共同探索、分析和讨论可能的解决方案,以使双方与钢铁制造行业的客户合作,助力它们实现脱碳并改善环境业绩。这些解决方案包括淡水河谷的Tecnored技术,Tecnored使用淡水河谷专有技术生产的生物炭。此举有助于淡水河谷实现到2035年将“范围三”净排放量减少15%的承诺。淡水河谷还承诺,到2030年将“范围一”和“范围二”的绝对排放量减少33%以及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这些承诺符合《巴黎协定》,将引领低碳采矿的发展进程。
《中国宝武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布
11月29日,《中国宝武碳中和行动方案》发布,中国宝武产业布局是“一基五元”,“一基”指的就是钢铁主业,碳排放主要来自钢铁板块,2020年中国宝武的粗钢产量达到1.15亿吨,分布在17个钢铁基地。中国宝武的钢铁制造基本是以长流程为主,电炉钢占比只有6.5%,所以碳减排对中国宝武有着比同行更严峻的挑战。中国宝武已经向社会承诺,以2020年为基准,2035年降低碳排放30%至每吨钢1.3吨,力争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宝武碳中和冶金技术主要包括:极致能效、富氢碳循环高炉、氢基竖炉、近终形制造、冶金资源循环利用和碳回收及利用等六方面的内容。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