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无需担忧钢价下跌 强监管助力行业行稳致远

作者:24发布时间:2022-02-21
一方面今年2+26城采暖季限产以粗钢产量衡量,对供给影响更为直接,叠加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管控加严,低供给状态将持续至一季度末

 

  无需担忧钢价下跌,强监管助力行业行稳致远。

  本周钢价小幅回落,与上周对比,螺纹跌90元、热轧跌170元、冷轧跌40元、中厚板跌60元。近期钢价下行并非源自供需转弱,主要是受铁矿等原料成本塌陷影响,实际上,此轮黑色系回调中,成材端表现强于原料,冶炼加工利润继续走阔。据我们模型评估,2月18日,螺纹、热轧、中厚板、冷轧利润周环比分别扩大117元、46元、143元、161元,至541元、512元、459元、458元。

  纵向对比看,目前钢材盈利水平处于近5 年来同期历史高位。从更贴近于钢企经营周期的成本滞后30 天利润均值模型看,截止本周末,2022Q1利润均值分别为:螺纹688元、热轧741元、中厚板643元、冷轧731元,同比分别增加445元、400元、428元、203元。我们认为2022Q1钢企利润同比高增将是大概率事件,钢企Q1季报或有超预期表现,一方面今年2+26 城采暖季限产以粗钢产量衡量,对供给影响更为直接,叠加北京冬奥会空气质量管控加严,低供给状态将持续至一季度末;另一方面,在稳增长政策推动下一季度基建投资有望放量,整体市场供需格局要好于去年同期,今年春节后12天钢材累库速率为22.5万吨/天,低于去年的29.4万吨,螺纹库存近年同期最低。近期决策层在打击铁矿石市场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态度明确而果决,措施层出不穷,且直击要害。从长远看,铁矿、煤炭等原燃料价格理性回归有利于促进行业良性发展。与去年“钢矿起飞”的扩利润结构有所不同,今年“压矿”扩利润则结构更优,且可持续,将大幅缓解终端成本压力,降低资金占用,促进需求有效释放。

  供给质量提升,特钢新材料成长性强。

  日前,工信部等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行业要“坚持总量控制”,“严格实施产能置换政策”,“严禁新增钢铁产能”,在供给总量约束政策下,行业发展向优化存量结构和提升供给质量转变。从产业结构看,未来产业上下游协同发展将助力产业链竞争优势提升,而产业兼并重组加快,集中度提升,将优化产业资源配置,使企业合理统筹安排生产、检修,增加供应弹性,缩短供应调整周期,更快的匹配需求变化,避免市场剧烈波动,保持企业盈利的稳定。“加速推动产品提质升级”,在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重点高端设备、核心零部件等特钢新材料上寻求突破,将更好的提升供给质量,培育出细分领域“单项冠军”企业,特钢新材料细分领域具有长期成长性。

  需求总量稳定,行业利润增长多元化,利润中枢上移。

  近期,市场因地产阶段性投资低迷而对钢材需求信心不足,而从城镇化率与粗钢表观消费变动趋势看,我们认为无需过度担忧。近三年(2019年-2021年),我国粗钢表观消费维持在9.8亿吨左右,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为64.72%,与美国82.66%、日本91.78%、英国83.9%等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参照美、日发展经验,当城镇化率低于70%,且年均增长率在0.5%-1%时,钢铁产量(消费量)复合增速在2.6%-4.7%。目前我国城镇化率不高,2017年至2021的年均增速为0.89%,尚处于增长阶段。

  因此,中期维度,我国钢铁需求仍将保持高位。同时考虑到“建筑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全国钢结构用量或由2020年的8900万吨提高到1.5亿吨)以及“工程师红利”带来的“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提高”,2021年我们估算钢材间接出口或达11940万吨,加上直接净出口钢材5265万吨,合计钢材总出口达1.72亿吨,而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提高,制造业产品加速出海,未来钢材出口总量仍有提升可能(以机电产品为主的间接出口将增多)。从结构看,“十四五”期间,我国要优化经济结构和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对钢铁材料提出了更高要求,需求侧正逐步趋向高端化和定制化,行业赛道细分,利润增长多元化,盈利模式也由以往的单一销售产品向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型制造转变,这也为企业品牌带来了更高的溢价空间,进而增厚企业利润。

  普钢投资建议:

  产业集中度提升叠加供给受限使得钢铁行业由强周期向弱周期转变,行业盈利中枢上移以及分红比例逐步提高,长期来看钢铁行业需求端的主驱动将转为制造业。建议关注低估值高分红普钢标的(参见附表),另外总书记批示:“十四五”期间,必须把管道改造和建设作为重要的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来抓,相关标的未来或受益。

  特钢新材料投资建议:

  特钢不同于普钢,属政策大力支持行业,我国中高端特钢新材料内有“进口替代”,外有“全球份额提升”,目前我国中高端特钢比例约4%左右,与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相差仍较大,我国中高端制造业快速发展,中高端特钢需求有望迎来较快增长,中高端特钢企业估值有望进一步提高,从日本、香港、美国的特钢公司估值来看,多处于15-25倍的较高水平,日本、欧美等特钢快速发展阶段已经过去,而我国中高端特钢还处于成长期,应当享有一定的估值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