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材料行业稳中向好趋势不变

作者:24发布时间:2022-05-16
 

  宏观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背景下,一季度材料行业总体保持景气水平,内部行业分化明显,化工、有色金属、钢铁行业景气指数相对较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相对较低。尽管一季度材料行业供需同步放缓,企业生产、营收、利润增速下降,但出口保持高速增长,投资增长加快,用工降幅收窄。

  产销增长放缓 利润增速回落

  根据景气监测结果,2022年一季度材料产业景气指数为101.5,比去年四季度回落0.6个点。在构成中经材料产业景气指数的6个指标中,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比2021年全年有所加快,从业人数降幅收窄,出口增速保持高位运行,行业生产、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同比增速回落。进一步剔除随机因素后,中经材料产业景气指数比未剔除随机因素的指数值高0.1个点。在国内经济延续恢复态势背景下,材料行业总体景气运行,发展韧性较强。由于各行业市场需求恢复程度和上游原材料价格涨幅不同以及同比基数差异等因素影响,材料行业内部子行业景气指数走势出现明显分化。4个子行业中,化工、有色金属、钢铁行业景气指数分别为102.4、101.5、100.6,景气度相对较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景气指数为99.8,景气度相对较低。与去年四季度相比,化工行业景气指数上升0.1个点,有色金属、钢铁、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景气指数分别下降0.6个、3.2个和1.7个点。

  受国内疫情、俄乌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一季度材料行业的生产、销售增长均有所放缓,生产成本增加,导致利润增速回落。在需求趋弱的背景下,企业回补库存的意愿不强,库存增速放缓。中经材料产业景气监测数据显示,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材料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增速比去年全年放缓3.2个百分点,连续4个季度回落,比全部工业平均增速低5.2个百分点。从内部各子行业来看,有色金属行业生产同比增速加快,化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生产增速放缓,钢铁行业生产同比由增转降。营业收入和生产保持一致走势,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材料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6.2%,增速比去年全年放缓12.9个百分点,4个子行业的营业收入增速均出现放缓。生产和营业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利润增长减速,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材料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9.8%,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62.1个百分点。材料行业销售利润率为5.5%,比去年同期低0.3个百分点。从内部各子行业来看,有色金属、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利润增速较去年全年均有所回落,钢铁行业利润同比由增转降。化工、非金属矿物制品、有色金属、钢铁行业销售利润率分别为8.8%、6.3%、5.3%和1.6%。经初步季节调整,截至一季度末,材料行业产成品资金同比增长12.8%,增速比去年末回落3.4个百分点,比营业收入增速低3.4个百分点。从子行业看,有色金属行业库存继续下降,降幅比去年全年有所扩大,化工、钢铁行业库存同比增速有所回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库存同比增速有所上升。

  出口高速增长 投资信心改善

  2021年下半年以来,多重因素推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导致材料行业产品出厂价格大幅上涨。本轮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推动因素错综复杂,在疫情导致的阶段性供需错配、美元流动性宽松、金融市场投机炒作、俄乌冲突等因素交织影响下,我国材料行业价格呈现高波动性,去年二季度材料行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24.7%,在“保供稳价”措施作用下,三季度材料行业价格同比涨幅有所回落,但四季度涨幅再次扩大至25.8%,2022年一季度价格涨幅出现明显回落。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材料行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15.7%,涨幅比去年四季度回落10.1个百分点,4个子行业的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涨幅均有所回落。

  尽管材料行业的生产、销售、利润增速均出现回落,价格涨势趋缓,但在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下,稳增长力度有望持续增强,相关政策靠前发力,有助于企业改善投资信心,具体体现在投资增长加快和用工降幅收窄两个方面。中经材料产业景气监测数据显示,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材料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同比增长15.5%,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1.7个百分点。内部子行业分化明显,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同比增长22.7%,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8.9个百分点;化工行业投资同比增长16.2%,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有色金属行业同比增长16.1%,增速加快9.3个百分点;钢铁行业同比下降3.6%,而去年全年为增长13.6%。用工方面,经初步季节调整,截至一季度末,材料行业从业人数同比下降0.7%,降幅比去年末收窄0.4个百分点。从子行业来看,化工行业用工由降转增,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降幅收窄,钢铁行业降幅持平,有色金属行业降幅扩大。

  同时,出口方面保持高速增长。经初步季节调整,一季度材料行业出口交货值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同比增长35.0%,增速与去年全年基本持平。各子行业分化也比较明显,化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出口同比增速比去年全年分别加快15.7个和3.6个百分点,有色金属、钢铁行业出口同比增速则回落2.4个和45.5个百分点。

  强化创新驱动 绿色低碳发展

  总体来看,材料行业有望持续运行于景气区间,但运行波动性可能加大,需重视内外部复杂因素冲击导致的供需不确定性。需求方面,财政、货币政策提前发力,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启动将支撑上游原材料需求稳定增长。宏观政策方面,下一阶段仍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落实好《政府工作报告》各项部署,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材料行业发展面临有利宏观政策环境。

  从子行业来看,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或将继续处于调整期。“双碳”目标下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压力,同时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局部疫情时有发生,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波动,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预计短期内行业景气度或继续下行,但长期稳中向好趋势不变。有色金属行业将维持高位小幅波动。作为基础原材料,受国内疫情冲击有色金属行业下游需求暂时被抑制,但需求会随着基础设施投资加快和下游生产的恢复而回升。与此同时,近期全球有色金属行业产业链、供应链失衡,我国有色金属产品出口或保持快速增长。供给方面,有色金属低库存现状短期无法逆转,行业供给端仍受制约。化工行业有望保持景气运行。国际层面,受俄乌冲突影响,短期内国际原油供给缺口加大,预计原油价格将震荡上涨,继续推高下游化工行业生产成本。国内层面,稳增长相关政策靠前发力,有望为化工行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钢铁行业景气度将呈稳中有升态势。随着适度超前政策发力,基础设施投资增速或有较多提升,但同时要看到,受疫情冲击钢铁行业下游需求状况仍存较大不确定性,以及上游焦煤、铁矿石、合金、主要能源介质的价格总体仍处于高位,同时俄乌冲突将导致世界钢铁供需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或给钢铁行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未来材料行业发展外部环境依然复杂严峻,企业生产经营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持续恢复基础仍不牢固。因此,下一步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强化创新驱动,促进绿色低碳生产,推动材料行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持续提升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广应用高效先进适用的节能环保工艺技术装备,更大范围推进超低排放改造,进一步提升节能环保水平。积极推动低碳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在“双碳”目标下,以自主可控为战略基点,聚焦符合绿色标准,同时兼具高技术含量、高生产效率、高安全可靠性、低排放、低成本的技术创新。钢铁行业是31个制造业门类中碳排放量最大的行业,是节能降碳主要领域之一,绿色低碳发展是未来持续推进的重点任务。要以《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为指导,引导行业龙头企业率先提出确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推动一批企业在探索低碳冶金新工艺中有所突破,形成示范效应,待成熟后在全行业大范围推广应用。

  二是以智能制造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数字产业与材料产业深度融合,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在材料行业的应用。加快相关产品研发、制造、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创新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打造一批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能力的智能工厂。有色金属行业作为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行业,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来提升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建设较为滞后,行业集中度不高给数字化转型带来难度。为此,应鼓励龙头企业发挥规模化、集中化优势,开展示范项目建设和平台建设,同时给予政策资金、税收等方面支持,通过探索实施有色金属行业数字经济新模式,以核心业务作为数字化建设切入点,形成应用示范模式,逐步向全行业辐射推广,有效推动有色金属行业数字化转型发展。同时,构建技术协同创新生态,推动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制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先进模型应用推广,加速行业数字化转型进程。

  三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高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技术进步、资源配置优化、规模经济和管理改进等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以更少投入获得更多产出,关键在于坚持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一方面,要创新行业发展模式,加强政策制度建设,从产业布局合理性、本质安全和环保可靠性、技术先进性和产品高端性等方面把握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从源头避免低端产能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创新技术研发模式,加强产业科技创新顶层设计。我国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近年来虽得到较快发展,产量稳定增长,但重复建设普遍存在,资源综合利用率低,亟需通过创新驱动提升生产效率。国家“十四五”新材料科技专项将“非金属矿物功能材料”纳入其中,未来要充分发挥行业重点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作用,全面推进技术创新、加大开发新产品的力度。加快建设和培育一批具有示范意义的国家级产业集群及产业园区,积极培育一批资源配置能力强、技术引领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强、带动能力强的大型企业集团,引导中小型企业向“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