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碳”策中国:极端天气频发推升气候投融资关注度

作者:24发布时间:2022-08-04
工信部等3部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目标;最高法发布《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
 

  国内外碳中和政策动态(7月21日~8月3日):1)国内方面,工信部等3部门发布《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明确工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前达峰目标;最高法发布《关于为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支持建设全国统一的能源和生态环境市场;发改委办公厅等7部门发布《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名单》,确定北京市等60个城市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重点城市;住建部、发改委发布《“十四五”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提出完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推动城市绿色低碳发展;上海市政府发改委发布《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设定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力争达到25%,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70%,确保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等等;2)国际方面,美国签署3690亿美元史上规模最大清洁能源投资;美国计划推出针对低收入家庭的太阳能计划;美国能源部投入9600万美元减少汽车碳排放;欧盟发布2022-2025年综合能源系统研发实施计划,向埃及提供1.18亿欧元水资源和能源扶持资金;德国计划征收天然气税;巴西建设首个绿氢工厂等。

  碳中和相关行业与企业动态:1)碳中和成长行业:内外部不确定性继续提升导致市场双边波动,碳中和概念指数承压,近两周中金低碳行业指数波动走低3.1%。光伏、新能源汽车和氢能等高景气度板块表现较为强势,其中光伏板块领涨,涨幅达6.2%。具体行业,光伏产业链价格略涨,特别是硅料短缺影响硅片产出受限使价格明显上涨。新能源汽车产销超预期,免征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延续。2)碳中和转型行业:国家能源局召开持续推进煤炭增产保供会议;国资委表示中央煤炭企业全力增产增供增效,带头执行电煤中长期合同。3)企业“双碳”行动:国家电网发布《国家电网有限公司2021社会责任报告》;建行发布首份《环境信息披露报告》;招商局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

  可持续金融及ESG:1)绿色信贷:截至2Q22人民币绿色贷款余额19.6万亿元,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9.5%,同比增长40.4%,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9.6个百分点。按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贷款余额同比分别增长32.2%、40.8%和62.8%。按行业看,电力、热力、燃气等绿色贷款余额5.08万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0.8%。2)绿色债券:截至2022年8月2日,中国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存量1600只,存量规模1.76万亿人民币,碳中和债存量132支,存量规模1651亿人民币。7月共发行66只绿色债券,同比降温7.4%,碳中和债券新发2只。8月初至今发行9只绿色债券,规模20亿人民币。3)碳市场:全国碳市场交易活跃度与前期持平,广东和天津碳价与前期基本持平,湖北碳价小幅下降。政策方面,逐步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同时,欧盟提出减气计划,碳市场出现配额抛售现象,碳价呈“V”形波动。4)ESG:《中国绿色债券标准原则》发布,推动国内绿债市场标准与国际接轨;深交所发布ESG评价方法和ESG指数;新加坡金管局发布ESG基金披露要求;英国成立工作组将社会因素纳入养老金投资中。

  热点“碳”究:今年7月以来北半球热浪此起彼伏,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近年来持续增加,其对经济社会造成的负面风险也随之上升,进而推升了投资者对于气候变化带来的物理风险的关注度。向前看,我们认为极端天气以及能源转型所带来的与气候投融资相关的转型风险和物理风险均将提升,投资者或将目光投向可再生能源、低碳相关产品服务及气候韧性领域。聚焦国内,当前气候投融资政策框架体系逐步完善,气候投融资信息披露制度正在建立,绿色金融工具和转型金融工具齐头并进支持气候投融资。我们认为,万亿级人民币资金需求将带动我国气候投融资领域政策、标准和金融产品发展,或可借助试点地区创造更多气候投融资机遇。

  报告观点:1)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中国的气候挑战:为向净零排放转型融资》提出,要实现净零转型的成功转型,中国需要在金融创新、跨部门合作和政策支持三个领域做出转变。2)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提出,全球变暖趋势仍在持续,2021年中国地表平均气温、沿海海平面、多年冻土活动层厚度等多项气候变化指标突破观测纪录。3)落基山研究所发布《建筑隐含碳:低成本、高回报的减排机遇》提出,建筑设计阶段是减少建筑在建造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碳排放最佳时机,在成本溢价不到1%的情况下,可实现最高减少46%的建筑前期隐含碳排放。

  前沿科学与技术: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实现对燃料电池中催化剂性能的预测;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开发新型锌阳极实现水性锌电池性能提升;以色列理工学院设计新型可充电硅电池;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推出水活化一次性纸电池;中国科学院开发回收絮凝污泥用作高性能电极的新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