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智能时代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河北是传统的钢铁制造大省,大到飞机,小到家电,钢铁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智能制造时代,有哪些科技创新在助力钢铁冶炼变得更安全、更智能?记者来到了河钢集团唐钢公司新建的千万吨级智慧钢铁厂。
“千锤百炼” 智能热轧产线90秒轧完一卷钢
钢水要变成大家熟悉的形态,需要进行物理变化。首先钢水持续不断经过结晶器凝结成硬壳,宽度可调、厚度恒定,最难的是长度。
钢坯推出一刻不停,连铸线上方的切割机器人紧紧跟随生产节拍,按照订单把钢坯截断成相同的长度,分毫不差。从钢坯变成钢板,还需要反复轧制,随后钢坯从230毫米变成了1.8毫米的薄薄一片。
这个时候钢板的温度很高,却十分脆弱。给钢板降温是否均匀就关系到了钢板的韧性、平整度等多项的性能指标。
钢板到达后,19道水梁按照产品信息,精准调整每个出水口的方向和流速。大小不一的钢板在这里都可以找到最佳的降温方式,成为质量过硬的产品。流程虽然复杂,但是仅需要90秒就可以轧完一卷钢。AGV小车接上钢卷,机械臂喷上独有的身份识别号码,这卷钢就可以入库了。这条产线最快一个小时就可以产出1200吨钢卷。
这里的工作流程非常顺畅,但实际上工序之间的距离都是按照公里计算的。工厂占地面积达到5.73平方公里,相当于800个标准足球场的大小。物料是如何在工序之间传递,完成快节奏的生产呢?从空中可以看到,封闭的管廊和管道串联起了整个钢铁丛林,形成了整个园区的物流大动脉。
智造河北:百道生产工序一“幕”了然 智慧大脑尽在掌握
刚刚呈现的仅仅是钢铁冶炼中的一部分环节,如果算上炼铁,整个钢铁冶炼要经历一百多道工序,所有的数据都在一个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大屏幕上清晰可见,工艺流程的反馈和环保数据的监测都尽在掌握。也正是因为搭载上了智慧大脑,千万吨级智慧工厂的升级也为工业生产带来更多可能。
河北:把传统产业的“黑烟囱”打造成培育新兴产业的“黑土地”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中,河北省承担着双重任务。作为我国近代工业的摇篮,近年来,河北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21年,河北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速达到12%。同时,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区,去年河北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5.3%。
两个数据一升一降的背后藏着怎样的工业转型秘密?环保、钢铁、机器人,这几个主题词如何串起河北工业的破茧重生?记者从河北省副省长胡启生马不停蹄的行程中找到了答案。
9月7日是全球第三个国际清洁空气蓝天日。在一场围绕“减污降碳,守护蓝天”为主题展开的讨论会上,河北省副省长胡启生分享了唐山空气治理经验,这是他第一次因为空气治理经验而站在发言席前。环保是第一站,随着他的脚步,记者开启了接下来的行程。
河北省副省长胡启生:这是第一次办,生态环境部实际上有探索性,它选择什么城市,这是比较大胆而且具有担当的决定。我们勇敢地打开这扇窗户让你看,让你在里面找问题。到9月6日为止,河北的PM2.5数值是34.7,历史性、第一次到了二级大气的标准。
河北:钢板产线大升级 智能制造助力实现“近零”排放
胡启生的第二站,是一个钢板生产车间。长度300米的生产线上一条条钢板经过酸洗、轧制、退火、涂镀等多道工序后,成为一卷卷25吨重的钢卷,5G无人天车可以精准识别进行运输。生产全程无人操作,运转流畅。通过智能制造改造后的钢铁生产企业颗粒物排放减少25%,各种物质排放总体降幅达到38%。
河北省副省长胡启生:这是5G技术、边缘计算及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综合,这个技术也同时应用在生产过程当中,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处理和使用,实际上是每个钢铁企业都在探索的,循环利用,实现近零排放。
智能化升级还带来了更大的惊喜,为整个钢铁行业带来巨大变革。从产线上走出的产品从粗钢升级为高强板、家电板,河北省也正在从钢铁高产大省向铁基新材料基地转变。
记者孟夏冰:得到什么样的市场反馈?
河北省副省长胡启生:产品结构上,过去的粗钢、低端钢材多数是2000元、3000元一吨。现在5000元以上,6000元、7000元的已经占比更大。
河北:从制造到“智造” 新兴产业初露“尖尖角”
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为工业机器人提供了大量应用场景,也为无数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成长的土壤。胡启生的第三站,来到了位于唐山市高新区的机器人孵化基地。
机器人柔性应用场景的设计在河北已经逐渐成熟。胡启生的第四站,来到了机器人柔性生产线的总装调试车间。一条为重卡生产设计的车桥智能化焊接生产线已经调试完成准备发货。
河北省副省长胡启生:目前是国内水平最高的一条车桥焊接生产线,这也实现了我们通过智能制造升级成长起来的企业,现在给我们其他的企业赋能,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迭代升级的方向。
2021年,河北省在钢铁、建材、化工等行业完成改造数字化车间398个,全省大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8.2%。全省企业工业设备上云率达到16.9%,位列全国之首。
河北省副省长胡启生:河北的传统产业一定会成为我们孵化、培育、哺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最好的生态和土壤。
天津:大尺寸薄片化光伏硅片持续降本增效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格局下,作为全国工业产业体系最完备的城市之一。天津也在持续发力,加快建设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光伏产业作为可持续、绿色发展理念的践行者,也在加速推进智能转型升级。
在天津,记者走进了一家生产超大光伏硅片的企业,看看他们在追光前行的道路上,如何依靠技术革新实现产品、产线双升级。
随着国内光伏发电量的持续增长,草原沙漠戈壁上闪烁着的成片光伏板越发常见。而硅片就是这一块块电池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吸收太阳送来的光能,转换成电能,集中存储并送进千家万户。过去10年,光伏是国内发电成本下降最快的能源类型,成本累计下降约90%。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最大的原因就是产出的硅片一直变薄、变大。目前,全世界最大、最薄的G12光伏硅片,正是在天津TCL中环工厂生产的。
TCL中环新能源材料晶片业务副总经理危晨:工厂最初生产的硅片厚度是190微米,当前已经实现了140微米的产品量产。硅片每降低10微米的厚度,可以降低硅片成本的5%到7%。同时,大尺寸产品的推出一方面能够提升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以及发电瓦数;另外一方面,也能降低全产业链的制造成本。
1.5张A4纸的超薄厚度、12英寸的超大尺寸,硅片产品的升级换代,意味着与之匹配的生产环节都面临转型。首要难题是解决上料环节的搬运难题。由于硅片是方形硅棒切割制成的,硅片尺寸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硅棒重量的显著上升。
TCL中环新能源材料晶片业务副总经理危晨:一颗硅棒的重量达到了100公斤,通过传统的人工操作模式已经无法实现了。
如今,在这里,全自动的物流搬运系统运转有序,机械臂自由抓取百余公斤的硅棒,在工厂进出自如。
天津:精准抓取全面检测 “巨人”玩得转“绣花针”
完成上料、线切等工艺,光伏硅片进入下线前的最终检测。过去依靠人工的方法,搬运抓取这些薄如纸片、重量只有16克的硅片,都很容易出现损坏的情况。要想实现规模化检测,机械手臂这些力气巨大的设备能否玩得转“绣花针”呢?为此,工厂自主研发了100%全自动检测线。多套设备同时运转,既保证精准抓取,又做到检测无误。
TCL中环新能源材料晶片业务副总经理危晨:2020年投产初期,我们一个月的产量大概是2亿片。当前的产量已经达到了一个月2.5亿片,相比于传统模式的制造工厂,效率提升两倍。
光伏产业升级迭代的背后,无数“追光者”持续奔忙在一线。更多的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都在研发当中,未来智能制造的成果将覆盖更多生产环节,引领光伏产业加速转型升级。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