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井前的准备工作一定要做仔细,禁止携带非防爆电子物品和易燃易爆危险品。”工作人员叮嘱着。作为“中国矿井排头兵”的兴隆庄煤矿,安全生产始终是永恒主题。
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记者按照要求除去自己的全部衣物,更换上专用的保暖衣裤、长袜、纯棉质地带反光条的工装和长筒胶鞋,这一切都是防止静电产生的安全装备,当然还有配有头灯的红色安全帽、井下自救器和定位装备。
兴隆庄煤矿是首批“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虽然已建成投产40多年,但“绿、亮、清、美”的特点,将整个矿区打造成了“三季花盛开、四季绿相随”的江南花园式人文景观。井口设在园区的中心位置,3部用于上下井的重型垂直电梯,矿工们称它们为“罐笼”,一次能运送50人左右。
工作人员介绍,每次入井前都要进行身份核验。“每名入井人员都要提前进行实名登记并接受安检,整套流程比机场还要严格。”不仅如此,煤矿每天入井的生产班组第一要务就是开好“班前会”,除了当班的具体工作安排,反复强调的就是安全。
刚刚通过闸机,记者就感到一股强风扑面而来。在煤矿井下的世界里,风力越强劲就代表离出口越近。走进罐笼后,随着安全员一声哨响,罐笼开始缓缓下降。随着下降距离越来越深,地面世界逐渐远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漆黑。
工作人员打开头灯介绍,“兴隆庄煤矿距离地面400米左右,罐笼单次下降的时间基本为3分钟。”粗略计算下,这个距离放在地面至少将近130多层的楼高。
矿井底红色锦鲤游动,“交通网”四通八达
地下400深的世界与先前预想所不同,这里并没有狭窄的巷道与昏暗的灯光,反而是灯光明亮、开阔整洁的巷道。令人惊讶的是,在主井出入口的通道墙壁上贴着整齐干净的瓷砖,镶嵌了不少游动着红色锦鲤的鱼缸,表明这里氧气充足的含量。
这里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格外亮眼,整齐划一的作业现场各类物料码放井然有序,让人耳目一新。良好的通风条件让巷道中的空气与地面之上也并没有什么不同。在明亮的中央控制室,一排排标注着各种控制功能名称的机柜竖立在道路一侧,机柜上红色绿色的按钮和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仪表,承担着地下世界的“主导权”,凸显了矿井智能化建设的成效。
随后按照工作人员的指示,换乘地下电机车进入矿井的更深处。电机车是矿山企业常用的一种交通运输工具,它的运输能力大、速度高费用低。工作人员介绍,电机车是矿工们每天在地下乘坐次数最多的交通工具,“在地下从井口到作业面距离很远,我们每天都要乘坐电机车,来回巷道许多次。”
兴隆庄煤矿地下400米的矿井中,小火车主要负责井上井下物料、人员的运输任务,例如矸石、水泥、设备的运送和生产班组的上下井等。
行驶在“地下秘境”,灯光明暗交错之间,仿佛缩小版的公路隧道渐渐出现在眼前。巷道内的道路经过硬化,拱形的墙壁之上有规整的各种电缆和管道线路,黄色的信号指示灯闪闪烁烁,编织出地下一个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井内压力、瓦斯等检测智能化
兴隆庄煤矿是我国“六五”期间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煤矿,也是全国首批“现代化矿井”。
在井下巷道,随处都能看到压力检测仪。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地下煤矿的特殊性,在对巷道墙壁进行铁丝网铆钉加固的基础上,所有铆点都设置压力检测仪,随时检测压力状况。除此之外,巷道里设置了瓦斯监测监控器,按国家标准瓦斯浓度超过1%就会报警。同时,风电系统也在不停工作,保证了地下工作的安全环境,做到了“隐患可控,事故可防”。
兴隆庄煤矿井下400米,煤矿工人在煤矿巷道穿行,检查着地下中央泵房和变电所。
“现在,我们每个矿工下井,人手一部防爆手机。”为了防止瓦斯等易燃易爆气体的爆燃事故,煤矿专门配备了防爆手机应对井下复杂的工作环境,防止有效点火源的产生,确保在易燃易爆环境下的安全通信。
结束探访后,在踏上罐笼升井前,最后的步骤是清洗长筒胶靴。“为了不对外面的环境造成污染,我们不仅要清洗鞋子,返回地面后,所有人还要进行洗浴,进行整体的清洁。”工作人员介绍。返回途中记者遇到一队刚刚结束工作的班组,随着罐笼的缓缓上升,隧道口的光照亮了每一个人,他们的脸上虽然沾了些许的煤粉,但双眸却炯炯有神。
时隔两个小时,终于再次见到明亮的阳光。当罐笼渐渐停稳,踏出脚步的这一刻,记者真正明白了正是这些煤海深处的矿工们,给世界带来了光和热。
Copyright (c) 2025 www.driinfo.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奥沃冶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津ICP备11000233号-2
津公网安备12010202000247
电话:022-24410619 传真:022-24410619
E-mail:1208802042@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