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宏观新闻>> 资讯详情

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增加到超过40亿吨 专家共议新型电力系统与可再生能源战略重点

作者:1180发布时间:2023-06-02
       亚洲低碳技术和创新大会暨第三届全国碳中和与绿色发展大会日前在珠海举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牵头举办了新型电力系统与绿色能源创新分论坛。

多位专家受邀发表演讲,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姚强、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国家电网三级顾问蒋莉萍、NRDC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和中电联电力检测技术研究院副总工陈贺。此外,还有多位专家受邀参加圆桌讨论,交流新型的电网形态、电源侧的能源品种定位、用户侧的兴起与定位,探讨了市场机制和电价体系的建设。
 

跨领域和跨区域协同联动,支撑可再生能源模块化
 

儿童投资基金会中国区副首代刘强在致辞中表示,为了实现应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可再生能源需要进一步提速发展,这需要以前瞻性和开创性的思路,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制定分阶段的科学实施路径,从源—网—荷—储全环节共同发力,并推动跨领域和跨区域的协同联动,从而为风光等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提供有效支撑。
 

“集中和分布的储能设施也将成为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江亿表示,电力系统面临重大变革,从集中电源转向集中与分布相结合的电源,从“源随荷变”转向“荷与源协调”,甚至是“荷随源变”,电网的调控保障也从完全依靠电源侧的调节转变为电源和终端共同承担。因此,运行调节措施的变化需要设计制定新的政策机制。另一方面,农村的零碳新型能源系统全面电气化,不仅可以解决全国大部分农村的用能,每年还可按照调度上网送电。
 

碳中和是“持久战”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首席专家姚强表示,相比于传统能源体系,新型能源体系以可再生能源位主体,能源消费将电能化、清洁化。国家电网预计:到2025、2030年,电能占终端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30%、35%以上。另一方面,新能源发电与交流电力系统的协调挑战巨大。风能、太阳能资源的随机性、波动性高,与交流旋转惯量系统的安全稳定机制的协调性欠佳,导致转型的系统成本较高,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总体的系统性,处理好源、网、荷、储、备的关系,也要正确认识低碳电力发展与能源转型成本之间的关系。
 

“能源转型的核心在于大规模高比例开发利用非化石能源,对于碳中和情景下的新型能源体系,非化石能源利用量将由当前的9亿吨标准煤,增加到超过40亿吨。”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政策研究室主任林卫斌表示,碳中和“持久战”不能只把目光放在能源领域,要全面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本质在于实现高水平的电气化和低碳化,预计一次能源电能转化比重由45%提高到85%以上,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由35%提高到90%以上,新能源发电比重由15%提高到65%左右。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技术+制度+管理
 

国家电网三级顾问蒋莉萍表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不仅仅需要实现技术上的变革,也需要在制度安排、管理措施方面加以重构。适应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的未来格局,需要从5个方面考虑。其一,多元主体的新型利益格局,需要明确各类主体在电力供应及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中的角色定位,明晰责权利及相互关系;其二,政策导向+市场化的新型制度格局,技术构成决定潜力,制度安排决定成效;其三,共担责任的新型安全文化格局,打造“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各自能力原则“的新型供电安全保障体系;其四,与其他能源系统协同运行的新型能源电力供应格局,实现纵向的源网荷储协同和横向的电、热、氢等多能源协同;其五,与城镇化、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新型发展格局,统筹整合能源和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主要面临着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的挑战,需要赋予可再生能源更多主体责任,扩大资源配置范围、打破省间壁垒,推动需求侧资源发挥更大作用。”NRDC清洁电力项目副主任刘明明表示,安全保供的方案不能仅仅依赖新建煤电,还可以从需求侧的多样化主体挖掘灵活调节潜力,从区域的资源互济提升电力供应能力,从风光水储的多能互补一体化增强新能源的出力稳定性。同时,电力低碳转型成本挑战承受能力,亟需完善的市场机制来疏导。NRDC课题研究显示,以南方电网为例,通过辅助服务和容量机制激励电力资源在南网区域内共享,广东避免了在当地安排火电容量提供辅助服务的成本。
 

中电联电力检测技术研究院副总工陈贺表示,工业电力消费量占全社会用电比重接近70%,但创造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0%左右,工业是能源最大的需求侧,破解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工业领域是关键。通过我们的经验可以看到,工业企业实施电力需求侧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例如改善能耗水平、节约投资、提升电能质量、促进碳减排等。

来源:中国环境